





關鍵詞:公共信息服務;工作滿意度;技能匹配;收入增長;勞動力市場
一、問題的提出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增強就業的適配性與穩定性是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題中之義。作為政府提高勞動力市場配置效率、加強就業管理和推進就業政策的載體,公共服務在實現勞動力高質量、高效率配置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飛速迭代,數字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并重塑社會經濟體系的每一個角落,同時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拓展其在公共治理領域的應用邊界。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政府正通過積極促進數字公共服務的創新與發展,為加速國家治理體系的信息化進程、精準對接并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構建堅實的支撐平臺。
為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公共服務資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2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高技〔2014〕46號,以下簡稱“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計劃2014年6月在深圳等80個城市開展試點工作。2016年4月,為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實踐并促進信息惠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0部門聯合發布《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開展信息惠民試點實施方案》(國辦發〔2016〕23號),繼續推進80個試點城市的“一號一窗一網”建設,進一步推動部門間政務服務相互銜接,協同聯動,著力構建方便便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
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改善勞動者的就業狀況[1],推動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2]。作為數字技術賦能公共服務的代表性政策,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是推進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的統一服務平臺,是惠民惠企的重要舉措。既有文獻對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的討論集中在公共服務均等化[3]、城市創業活力[4]和企業創新[5]等議題上,就業領域的探討較少。相關公共服務研究圍繞公共服務政策的演變趨勢、就業匹配效率和就業質量等方面展開分析[6-7]。關于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與工作滿意度的因果關系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有待進一步挖掘。
工作滿意度不僅是衡量勞動者感知就業質量的主觀效用指標,也是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民幸福指數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制定和評估公共政策的重要參考,工作滿意度為研究政府經濟政策和勞動力市場行為提供了關鍵的信息依據[8]。工作滿意度不僅關乎勞動力市場建設成效,而且是國民幸福指數的關鍵影響因素。既有文獻已經就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展開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勞動者個體特征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用人企業崗位特征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勞動者與崗位匹配狀況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
在工作滿意度個體影響因素的研究中,既有文獻從性別、受教育水平、年齡和婚姻等方面進行了討論。第一,不少文獻討論性別與工作滿意度悖論(Gender Job Satisfaction Paradox),如Macpherson和Hirsch[9]、Clark和Oswald[10]認為,盡管女性的工資低于男性、工作條件更差、晉升機會也較少,但女性的工作滿意度卻明顯高于男性。Clark[11]認為,過去勞動力市場中普遍存在對女性的歧視,以及女性傾向于將家庭等其他特征視為更高的價值取向,這導致女性對工作的期望相對較低。這種期望與現實之間的細微差異,可能解釋了女性工資較低而工作滿意度卻較高的悖論。近二十年來,女性從家務中解放出來,其勞動參與率提高和社會性別平等意識增強,女性的工作期望與工作滿意度也逐漸與男性一致。第二,工作滿意度還與受教育水平相關,但既有文獻對于二者的關系持不同觀點。Ross和Reskin[12]認為,受過良好教育與技能訓練的勞動者可以解釋個體更高的工作滿意度。Hersch[13]則認為,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會帶來更高的工作期望并遭遇就業不適配,從而降低工作滿意度。第三,年齡也是解釋工作滿意度個體差異的一個因素。Clark等[14]認為,年齡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存在U型關系,即工作滿意度在中年時期達到最低點,之后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上升直至退休。第四,Boyles和Shibata[15]研究了婚姻狀態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婚姻越穩定,工作滿意度越高。
圍繞用人企業崗位特征如何影響工作滿意度,既有文獻從工資、雇傭關系和工作屬性等方面進行了討論。第一,相關的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研究均表明,提高工資水平被認為是提升工作滿意度的有效激勵手段。Akerlof[16]認為,效率工資可以激發勞動積極性并提振工作效率,從而提升工作滿意度。同時,期望差異和同伴效應也是影響工作滿意度的重要因素。Card等[17]認為,勞動者獲得工資時還會選擇某些參照點進行對比,如期望工資和他人工資。在損失厭惡心理的影響下,這些因素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是不對稱的。Fehr和Schmidt[18]認為,當工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時,個體工作滿意度會降低;反之,個體工作滿意度會提升。第二,關于雇傭關系與工作滿意度的研究進展。Aleksynska[19]認為,出于規避勞動法規的目的,雇主給予短期合同工的待遇與長期合同工存在差異,這造成長期合同工的工作滿意度更高。Origo和Pagani[20]認為,在某些情形下,相比于合同類型,個體感知的工作穩定性可能是解釋工作滿意度更重要的因素。Nawakitphaitoon和Tang[21]認為,盡管非標準就業個體的工作滿意度普遍低于標準就業個體,但勞動法規和雇傭關系的改善有助于提升非標準就業個體的工作滿意度。第三,Aletraris[22]認為,工作任務和工作時間的自由度是影響工作滿意度的一個因素,如知識型工作的靈活屬性,使個體能夠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從而提升工作滿意度。此外,工作場所中的其他因素,如性別比、企業所有制和企業工會也會導致勞動者在工作滿意度上存在差異。
既有文獻還從就業適配性視角,將勞動者與崗位匹配狀況視為工作滿意度的重要影響因素。Wu和Wang[23]認為,在人力資本迅速擴張的過程中,勞動力市場中教育和技能與工作崗位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逐漸凸顯,其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大量青年在高校擴招的浪潮中快速提升學歷,但就業結構的調整卻相對滯后,勞動者受教育水平超過工作崗位實際需求水平的現象越來越多[24]。另一方面,當勞動者從事的工作內容與專業背景無關時,個體所具備的專業技能與工作所需的技能不匹配,體現了就業的結構性錯配[6,25]。Federici等[26]認為,勞動者就業不適配及預期工資與實際工資的差距,是工作滿意度降低的重要原因。Arcidiacono等[27]認為,根據人力資本理論,勞動者根據自身生產力獲得相應的工資,當勞動者受教育水平超出崗位需求時,企業應支付相應的補償性工資。然而,現實情況與理論預期相反,勞動者與崗位匹配程度較低往往伴隨著工資懲罰,即實際工資低于預期工資或同學歷工資均值,這是因為企業往往按崗位實際需求的學歷水平支付工資。結合既有文獻可知,就業適配性是指勞動者個體的受教育水平、技能、專業背景與所從事工作崗位的匹配程度。勞動者與崗位不匹配是許多國家勞動力市場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造成人力資源的大量浪費。因此,增強就業適配性可以為勞動力市場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為進一步探究公共信息服務與工作滿意度的因果關系,本文以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為準自然實驗,考察公共信息服務的勞動力市場效應,為探究數字技術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創新公共服務機制提供經驗證據。
相較于既有文獻,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第一,本文考察了公共信息服務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揭示了公共信息服務在勞動者就業過程中的作用,在微觀層面豐富了公共信息服務優化就業市場配置、促進高質量就業等方面的經驗證據。第二,本文檢驗了公共信息服務通過提高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和增加工資性收入提升工作滿意度的作用機制,拓展了關于就業適配性的研究。第三,本文借助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這一外生政策沖擊,采用雙重差分模型實證檢驗公共信息服務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為推動信息政務服務和數字政府建設等重大決策部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經驗支撐,更為推動勞動力市場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啟示。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 公共信息服務與工作滿意度
工作搜尋匹配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具有信息非對稱性和市場分割屬性,這導致勞動力市場摩擦,從而影響就業適配性[28]。Xiong等[29]認為,公共信息服務有助于改善勞動力市場的信息流通,提高公共信息透明度,為個體提供相對低成本的信息,從而增強就業適配性。從既有文獻來看,公共信息服務對就業適配性的影響,存在兩種競爭性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公共信息服務難以增強就業適配性,代表性文獻有Chen等[30]、Agrawal等[31]、Crépon等[32]。上述研究表明,來源于互聯網、大數據的就業信息具備減少勞動力市場信息摩擦的作用,這種作用在不同勞動者間存在異質性,總體上增強就業適配性的作用不明顯。另一種觀點認為,更豐富的就業信息對勞動者實現更高的就業期望有實質性作用,有助于改善勞動力市場的匹配結果,代表性文獻有Chakravorty等[33]、Carranza等[34]、Abebe等[35]。上述研究表明,公共信息服務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共信息服務增強就業適配性的能力[29]。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通信成本的降低,利用數據信息求職變得更加普遍[36]。公共信息服務憑借其強大的數據支持和平臺整合能力,展現出改善勞動力市場運作模式的巨大潛力,并且深刻影響著就業適配性。Dumas和Sanchez?Burks[37]認為,增強就業適配性是提升工作滿意度的關鍵。換言之,優化公共信息服務有助于增強就業適配性,提升工作滿意度。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公共信息服務能夠提升工作滿意度。
(二) 技能匹配效應
在人力資本快速積累和就業結構轉型相對滯后的背景下,勞動者個體技能與工作崗位之間的結構性錯配問題日益顯著[24]。這種錯配現象削弱了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中的適配性,導致其工作滿意度降低。公共信息服務通過提高勞動力市場配置效率,實現了技能與工作崗位之間的有效配置。一方面,憑借數據支持和平臺整合能力,公共信息服務構建了可靠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增強了勞動力市場的透明度[29]。通過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勞動者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工作崗位需求,篩選出與其專業技能相契合的工作崗位,從而有利于增強就業適配性。另一方面,公共信息服務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洞察行業和地區內的供需狀況,揭示市場對特定技能的需求,為勞動者提供有效的市場需求信息,幫助其識別技能差距,通過針對性的技能提升,提高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38]。根據心理學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當勞動者技能與工作需求高度匹配時,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得到增強,從而提升工作滿意度[39]。個人—環境匹配理論(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 認為,工作滿意度受個體期望工作與實際工作一致性的影響[40]。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提高有助于滿足勞動者對工作的期望,從而提升工作滿意度。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a:公共信息服務通過提高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提升工作滿意度。
(三) 收入增長效應
依靠諸如社交網絡等傳統信息渠道,勞動者獲取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相對有限,可能影響其就業選擇,造成就業質量和工資水平偏低[41]。公共信息服務可以打破勞動者的“信息孤島”,通過整合和協調分散的勞動力市場資源,擴展勞動者可獲取的信息集合。利用這些信息,勞動者能夠更有效地評估自身的市場定位,從而有機會獲得與其相匹配的優質崗位,工資性收入也隨之增加。這不僅是雇主認可個體努力和工作表現的行為反映,還與工作滿意度密切相關。一方面,期望理論認為,工資性收入增加不僅改善了勞動者的經濟狀況,還通過強化被認可感,增加勞動者對工作的情感投入[42]。這種經濟上和情感上的雙重滿足,共同促進了工作滿意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公平理論認為,勞動者傾向于對其勞動投入與產出進行比較,如工作努力程度與薪酬待遇的匹配程度[43]。在此理論框架下,工資性收入增加有助于減少勞動者對投入產出比例失衡的感知,從而提升其工作滿意度。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b:公共信息服務通過增加工資性收入提升工作滿意度。
三、研究設計
(一) 變量選取
⒈被解釋變量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工作滿意度(Satis)。本文根據調查問卷中對問題“您對目前工作狀況的整體滿意度”的回答,獲得個體對工作的主觀滿意度。工作滿意度由受訪者按1—5分進行自主評分,評分越低意味著工作滿意度越低。
⒉解釋變量
本文的解釋變量為公共信息服務(Policy=Treat×Post),用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衡量。Treat用于識別處理組和對照組,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為處理組,Treat取值為1,非試點城市為對照組,Treat取值為0,共有36個處理組和104個對照組。Post用于識別政策是否實施,2014年為政策實施年,政策實施當年及之后的年份,Post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⒊機制變量
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Skill),本文借鑒余玲錚等[44] 的研究,根據調查問卷中對問題“為掌握這份工作所需要的主要技能,您花了多少時間?”的回答,用個體投入到工作崗位上的技能訓練時間衡量。其中,稍作培訓即可上崗的(回答為“一天”“幾天”“大約一周”“不到一個月”),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取值為1;短期培訓方可上崗的(回答“不到一個月”“一個月到三個月”),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取值為2;長期培訓方可上崗的(回答“超過三個月,不到一年”“一年以上”“三年以上”),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取值為3。
工資性收入(Wage),本文根據調查問卷中對問題“您去年扣除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后的工資性收入(包括所有的工資、各種獎金、補貼) ”的回答,用工資性收入的自然對數衡量。
⒋控制變量
本文的控制變量包括其他影響工作滿意度的個體、家庭和城市層面因素。受教育年限(Edu),用接受學歷教育的年限衡量;性別(Gender),男性取值為1,女性取值為0;年齡(Age),用觀測年份與出生年份的差值衡量;年齡的平方(Age2),用年齡的平方/100衡量;婚姻狀況(Married),已婚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戶口(Rural),農村戶口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自有住房(House),擁有現居住房產權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地區生產總值(RGDP),用城市生產總值的自然對數衡量;產業結構(IS),用城市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值衡量;外商直接投資(FDI),用城市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自然對數衡量;創業活躍度(Ent),用城市新登記注冊企業數的自然對數衡量;數字環境(Opt),用城市市政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與所在省份光纜線路長度的乘積衡量;空氣質量(Dirt),用城市輕度污染及以上天數占全年天數的比值衡量;最低工資(MW),用城市最低月工資標準的自然對數衡量;市場分割(Seg),用城市市場分割指數衡量。
(二) 模型設定
本文以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為準自然實驗,采用雙重差分(DID) 模型實證檢N/5mAE/ylSpNBOQOancy/5F4CniJb3zCfh5XCvezSYk=驗公共信息服務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基準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i表示個體;c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Satis表示工作滿意度;Policy表示公共信息服務;Controls表示個體、家庭和城市層面的一系列控制變量;City表示城市固定效應;Year表示年份固定效應;ε表示隨機擾動項。
(三) 數據說明
本文的數據來源主要如下:一是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 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共4期數據。該調查由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組織,覆蓋中國29個省份(不含港澳臺地區、西藏和海南),具有較強的全國代表性,為本文提供了個體、家庭層面的相關數據。二是CEIC、CSMAR、企業工商注冊登記信息、氣象遙感衛星和政府采購信息等數據,為本文提供了城市層面的相關數據。在數據處理過程中,本文選取男性年齡介于16—60歲、女性年齡介于16—55歲、勞動身份為雇員的個體作為樣本。為保證數據的可對比性,剔除了自治州、盟和縣級市樣本。
表1是本文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此外,工作滿意度的組間差異結果顯示,①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的工作滿意度均值為3. 6217,比未試點城市的工作滿意度均值顯著高0. 1834。這說明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與工作滿意度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初步驗證了假設1。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 基準回歸結果與分析
表2是公共信息服務對工作滿意度的基準回歸結果。表2列(1) 未加入任何控制變量,回歸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能夠提升工作滿意度。表2列(2) 加入個體、家庭和城市層面的控制變量,回歸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的回歸系數仍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能夠提升工作滿意度。因此,假設1得以驗證。
(二) DID 估計有效性檢驗
⒈平行趨勢檢驗
雙重差分估計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處理組和對照組工作滿意度在政策實施前保持相同的變化趨勢。為檢驗DID估計的有效性,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將政策效應變量替換為識別政策前2期、政策前1期、政策后1期、政策后2期的二值虛擬變量,以政策前1期為基期。圖1是不同政策時點下的政策動態效應。在垂直虛線左側即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實施之前,系數估計值不具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說明處理組與對照組在試點之前不存在顯著差異,表現出相同的變化趨勢。在垂直虛線右側即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實施之后,處理組和對照組工作滿意度均顯著為正。因此,本文滿足平行趨勢假設。
⒉安慰劑檢驗
為排除不可觀測的因素對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效應的干擾,本文借鑒既有文獻的做法,在140個樣本城市中隨機抽取36個城市作為“偽處理組”,其余城市作為對照組,生成“偽政策虛擬變量”進行基準回歸。本文重復進行1 500次,得到1 500個估計系數的分布及相應的P值,如圖2所示。估計系數的均值集中在0附近,上文基準回歸結果的估計系數顯著獨立于分布右側,可以排除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受到同期其他政策及不可觀測因素干擾的可能。因此,本文基準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三) 穩健性檢驗①
⒈替換解釋變量衡量方式
本文基于歷年政府采購公告信息,采用文本分析法識別并統計地方政府作為采購人每年采購且中標的“信息惠民工程”“互聯網政務服務”“信息政務服務”合同個數,用其衡量公共信息服務,從政府采購視角檢驗公共信息服務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上述回歸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顯著提升了工作滿意度,說明本文基準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⒉替換被解釋變量衡量方式
本文根據調查問卷中對問題“您對當前工作中收入的滿意度”“您對當前工作中能力和技能使用的滿意度”的回答,用收入滿意度、能力和技能使用滿意度衡量工作滿意度,檢驗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對上述指標的影響。上述回歸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對收入滿意度、能力和技能使用滿意度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說明本文基準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⒊剔除副省級以上樣本
考慮到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可能因其自身特性,在政策實施、職業待遇和文化觀念上與其他城市存在差異,從而影響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的效果評估。為消除這一因素的影響,本文剔除直轄市、副省級城市樣本進行回歸。上述回歸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顯著提升了工作滿意度,說明本文基準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四) 異質性分析
⒈年齡異質性
不同年齡階段的勞動者在信息獲取和就業需求方面可能存在差異。一方面,信息時代下的青年勞動者,通常具備更強的信息獲取能力和多樣化的信息渠道來源。中年勞動者往往更依賴親朋推介等傳統就業渠道,在網絡招聘盛行的新型數字就業模式下存在一定的“適應性障礙”。另一方面,不同年齡階段的勞動者,對工作崗位的需求和偏好也存在差異。本文將16—45歲、46—60歲的勞動者分為青年、中年兩組,分別考察公共信息服務對青年、中年勞動者工作滿意度的影響。表3列(1) 和列(2) 的回歸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對青年勞動者工作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對中年勞動者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不顯著。因此,公共信息服務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并非惠及所有年齡階段勞動者,不同年齡階段勞動者存在一定的數字鴻溝。青年勞動者更善于利用互聯網獲取就業服務,從而在公共信息服務中獲益。
⒉學歷異質性
學歷是勞動者個體技能和認知能力的綜合體現,可能對工作滿意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高學歷勞動者在就業方面具有相對競爭優勢,低學歷勞動者可能在信息獲取和利用上存在一定困難。為檢驗公共信息服務對不同學歷勞動者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本文分別考察公共信息服務對小學及以下、中學、大專及以上學歷勞動者工作滿意度的影響。表3列(3) 至列(5) 的回歸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對中學、大專及以上學歷勞動者工作滿意度的影響顯著為正,對小學及以下學歷勞動者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不顯著。即公共信息服務對中高學歷勞動者工作滿意度的影響顯著為正,對低學歷勞動者工作滿意度的影響不顯著。這說明要獲取公共信息服務的溢出效應,勞動者應積累一定的教育人力資本。
⒊市場分割程度異質性
地區分割不僅體現為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更高,而且造成經濟發展程度、公共基礎建設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45]。這種差異會影響勞動者對公共信息服務的需求、接受程度和實際利用情況。信息通訊、交通運輸和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是打破自然性和技術性地區分割的物質基礎,有利于提高市場交易效率。理論上,公共信息服務有助于打破地區分割的信息壁壘,促進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再配置,這可能會對工作滿意度產生差異化影響。本文根據城市市場分割指數的中位數將樣本劃分為市場分割程度高和市場分割程度低兩組,表4列(1) 和列(2) 報告了不同市場分割程度的異質性影響。上述回歸結果顯示,在市場分割程度高的地區,公共信息服務能夠顯著提升工作滿意度,但在市場分割程度低的地區,公共信息服務的影響并不顯著。這說明公共信息服務有效打破了市場壁壘,降低了跨區域流動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提升了工作滿意度。
⒋是否開通高鐵異質性
作為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高鐵與公共信息服務的功能存在一定相似性[46]。高鐵承載了區域間勞動力流動的功能,其區域連通性和空間可達性有效降低了地理上的自然性地區分割,也造成了交通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差異。交通發達地區可能因城市間的競爭更重視公共信息服務建設,因勞動力充分流動而對公共信息服務的需求增加,這種差異可能會影響公共信息服務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因此,本文從高鐵開通角度,根據地區是否開通高鐵將樣本劃分為已開通高鐵和未開通高鐵兩組,表4列(3) 和列(4) 報告了是否開通高鐵的異質性影響。上述回歸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顯著提升了已開通高鐵地區的工作滿意度,對未開通高鐵地區的影響不顯著。這說明公共信息服務建設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之間具有互補性,能夠顯著提升工作滿意度。
(五) 機制檢驗
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強調,應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公共服務資源,建設一站式信息服務。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是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主要著力點,有助于實現勞動力市場信息的互聯互通,提高信息的可獲取性、公開性、可靠性,促進社會的充分就業。基于前文的理論分析,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通過兩條機制影響工作滿意度:一是技能匹配效應,二是收入增長效應。為逐一驗證上述機制是否成立,本文構建如下機制模型:
其中,Mechanism表示機制變量,包括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和工資性收入,其他變量含義同模型(1)。
⒈技能匹配效應
根據前文分析,勞動者個體的受教育水平、技能、專業背景與所從事工作崗位的匹配程度反映的是就業適配性。在人力資本快速擴張和就業結構轉變遲緩的背景下,勞動者技能與工作崗位的結構性錯配問題凸顯,個體擁有技能與工作所需技能之間不匹配,降低了勞動者的就業適配性。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和個人—環境匹配理論,因技能與工作崗位不匹配,勞動者將在生產力與工資上遭遇不平等,從而降低工作滿意度。公共信息服務有助于勞動者打破信息壁壘,更全面地獲取市場需求信息,獲得就業適配性更高的崗位。在此情形下,技能與工作崗位相契合,減少了勞動者期望工作與實際工作之間的偏差,從而提升工作滿意度。
表5列(1) 的回歸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在5%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公共信息服務顯著提高了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這意味著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促進了勞動者個體與工作崗位之間形成專用性人力資本,這種專用性人力資本有助于企業與勞動者形成更緊密的勞動關系,提高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滿足勞動者對工作的期望,從而提升工作滿意度。因此,假設2a得以驗證。
⒉收入增長效應
根據前文分析可知,公共信息服務通過整合勞動力市場信息,有效緩解勞動者因傳統信息渠道局限而面臨的信息閉塞問題,從而提高勞動力市場的信息透明度。這種信息服務使勞動者能更準確地評估自身市場價值,提高獲得優質崗位的可能性,從而增加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增加不僅直接影響勞動者的經濟福祉,還通過增強工作認可感和滿足公平比較的需求,激發了勞動者的情感投入。期望理論和公平理論均強調工資性收入增加在激勵勞動者、提升工作滿意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經濟滿足和情感滿足在提升工作滿意度時的互補性。
表5列(2) 的回歸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在5%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公共信息服務顯著提升了勞動者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緩解了傳統信息渠道造成的信息閉塞問題,增加了勞動者的優質就業選擇,從而增加了工資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增加滿足了勞動者對勞動投入與產出相匹配的期望,使勞動者在認知層面增強了對工作的積極評價,在經濟和情感方面得到雙重滿足,從而提升工作滿意度。因此,假設2b得以驗證。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為準自然實驗,基于CLDS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的數據,采用雙重差分模型實證檢驗公共信息服務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能夠提升工作滿意度,該結論在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從個體層面來看,公共信息服務對青年和中高學歷勞動者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更顯著。從地區層面來看,公共信息服務對市場分割程度高和已開通高鐵地區勞動者工作滿意度的影響更顯著。機制檢驗結果顯示,公共信息服務通過提高技能與工作崗位匹配程度和增加工資性收入提升工作滿意度。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第一,考慮到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能夠提升工作滿意度,政府應繼續深入實施公共信息服務政策,盡可能擴大政策試點的覆蓋面,強化政策的溢出效應。第二,由于青年和中高學歷勞動者是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的主要獲益者,地方可以推進多層次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引導中年和低學歷勞動者從依賴傳統渠道就業轉為依賴公共信息服務就業,進一步提升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的影響力。第三,信息惠民國家試點政策具有顯著的技能匹配效應和收入增長效應。地方政府應全力打造服務型政府,充分發揮公共服務職能,緩解勞動者技能與工作崗位間的錯配問題,結合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勞動者收入,從而提升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