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由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部分構成的,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古詩詞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在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占據著重要地位,不僅能讓學生在誦讀和學習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情感表達能力等。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是實現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的關鍵,也是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的關鍵之舉,教師要深度探索如何創新古詩詞教學模式。
古詩詞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價值,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的古詩詞教學仍然面臨教學過程模式化、教學內容應試化等問題,要求學生默寫和背誦古詩詞,不重視引領學生揣摩古詩詞意象,體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為此,本文著重探索創設教學情境、優化誦讀教學、深挖文本內容、用好學習任務、強調思考創作、開展課外活動等教學策略,旨在改進古詩詞教學現況,通過優化核心素養視域下古詩詞教學的策略,助力學生和諧發展、高效學習。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優化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更傾向于采取誦讀、逐字解析、閱讀、背誦等教法,局限于“灌輸式”教學模式,導致學生漸漸失去學習興趣。基于核心素養,優化古詩詞教學策略,恰當引入個性化學習方式、互動式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多種教學模式,不僅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還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被課堂教學活動所吸引,能集中精力學習古詩詞。基于核心素養優化古詩詞教學策略,旨在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魅力,進而對古詩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古詩詞教學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教師通過優化古詩詞教學,為學生創建良好的誦讀和學習環境,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習得詩詞語言,并增進學生對古詩詞語言韻律的感知。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設計古詩詞教學活動,以創設情境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鑒賞詩詞意境美,欣賞古詩詞中的不同藝術形象,不僅能促進學生傳承優秀文化,還利于提高學生審美理解力。同時,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梳理知識、解讀內容、探究問題、遷移運用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思維。
(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古詩詞中包含豐富歷史、文化、藝術與人文內涵,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用來展現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優化古詩詞教學,深度挖掘古詩詞中蘊含的思想文化觀念、文化精神、人文情懷等元素,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通過精準把握古詩詞中語言文字的魅力進行教學,教師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漢字的熱愛,還能引導學生傳承漢語文化。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優化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審美意識
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學生想象和聯想,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和感知能力。為了讓學生不再停留于對古詩詞內容的感性認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再現古詩詞中富有美感的意境,引導學生自主鑒賞古詩詞之美。同時,教師可以用語言,為學生描述富有美感的意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
例如,在《登飛來峰》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環節,為學生創設爬山情境,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爬山的經歷,并談一談:“你喜歡爬山嗎?有什么感受?”這時,學生會紛紛表達意見,如有的學生談道:“我喜歡爬山,爬山可以磨煉人的意志。”有的學生會談道:“我喜歡爬山,爬山可以看到很多美景。”待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可以對他們說:“老師也喜歡爬山,春天時可以賞花,夏天時可以乘涼,秋天時可以采果,冬天時可以觀雪,把四季景色盡收眼底。”接著,請學生跟隨北宋詩人王安石一起登“飛來峰”,欣賞別致景色。在詩歌學習中,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展示幾幅飛來峰的景觀圖片,帶領學生直觀欣賞飛來峰的自然景觀,即山峰周圍層層疊疊的群山,到處是懸崖峭壁,巖石奇形怪狀,引導學生領略飛來峰的自然之美,再為學生直觀展示飛來峰上古塔之高和旭日東升的輝煌場景,讓學生完全置身于美景之中,以此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當學生被飛來峰的美景吸引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致分析詩歌中所描繪的壯美景觀,通過朗讀等方式,帶領學生深度理解詩歌中描繪的意境。在這里,教師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審美感知,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優化誦讀教學,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不僅能讓學生讀準字音,還能讓學生習得一些朗讀技巧,使學生精準把握語言的表達要領。在具體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讀出古詩詞中的節奏之美,教師要向學生傳授四言兩頓、五言三頓、六言三頓、七言四頓等古詩詞朗讀節奏劃分技巧,以確保學生正確處理誦讀中的細節,并用鮮明、適宜的節奏誦讀古詩詞,以此提高學生對古詩詞語言藝術的領悟能力。在古詩詞誦讀教學中,教師還要以引導、示范等方式,讓學生讀懂古詩內容的美,如向學生傳授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在誦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配合正確的語調、表情、動作等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以此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古詩詞誦讀能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的語言表達更生動、更有節奏感、感染力、表現力。
例如,在《黃鶴樓》古詩詞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學生做到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再為學生播放音頻,要求學生一邊聽讀,一邊劃出誦讀節奏,并小聲跟讀。在劃分節奏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準確把握詩句韻律節奏和情感表達要點,通過合理的停頓和節奏劃分,展現詩人的情感變化以及詩歌中的韻律美。得到提示以后,學生可以準確劃分詩歌節奏,即昔人/已乘/黃鶴去……當學生準確把握了詩歌節奏以后,教師可以為學生示范朗讀,讀準詩歌節奏,讀出詩歌情感,再要求學生進行模仿。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吟誦、配樂朗誦、情境式朗誦、多人朗誦等多元誦讀活動,于反復誦讀中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的語言表達更有節奏感和表現力。
(三)用好學習任務,培育思維品質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為了通過古詩詞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探索價值的任務。在布置學習任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需要做什么、用什么做、做成什么樣等,制定明確的學習行為目標,以確保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具體方向。同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層次性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這有利于學生在思維方面實現有序發展。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教師還要把握好任務的難度,保證其符合學生的認知,進而用任務為學生提供思維發展的支點。好的學習任務能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為此,教師可以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養成需求,設計以下教學方案。
例如,在《次北固山下》古詩詞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經學過了《觀滄海》這首詩歌,而二者均是寫景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在對比閱讀中,為學生布置幾個任務:任務一,以自由誦讀、分角色誦讀、配合朗讀等方式,對比朗讀兩首古詩,精準把握在節奏、韻律上的不同,體悟作者表達的不同情感;任務二,小組合作,探討“水”這一意象在兩首詩中的不同運用以及寄托的情感;任務三,從主題、風格技巧、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多個角度,對比分析兩首古詩;任務四,對這兩首古詩進行創意性改寫,以現代語言重新詮釋古詩內容;任務五,組織小組辯論,圍繞“《次北固山下》和《觀滄海》誰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更大”這一話題進行辯論。布置好具體的學習任務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將積極展開縱向深入的思考,從中實現思維的縱向深入發展,以此培養自身的核心素養。
(四)深挖文本內容,促進思維發展
古詩詞學習不能局限于對基礎知識點的簡單記憶、理解,要深入探尋古詩詞的意蘊,深挖文字的表達意義,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并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高層次。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指向“思維發展與提升”,帶領學生一同了解古詩詞的背景,并指導學生精準把握詩詞語言、詩詞結構、意象與比喻等。在分析古詩詞內容時,教師要向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古詩詞中的深層含義,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思維。
在《雁門太守行》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教師可以深挖古詩詞內容,并在具體的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初讀詩歌,感受詩韻美,再精讀詩歌,理解詩意美。在對詩意進行分析時,教師可以緊緊圍繞古詩詞內容向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這首詩寫了什么?2.作者在詩中描繪了哪幾幅畫面?3.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戰地氛圍?為了解答問題,學生會主動思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激活思維,深入分析詩中充滿豪氣、勃發向上的邊塞生活和慘烈、悲壯的戰爭場景。當學生理解了詩意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精準把握詩中的關鍵字詞、修辭手法、表現手法,進而欣賞詩的意境美,并用“我喜歡……,因為……”的句式表達。在這一環節,學生的思維將變得更加活躍,有的學生分享道:“我喜歡‘黑云壓城城欲摧’這一句,因為它采用了夸張手法,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讀詩歌內容,思考作品抒發的情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深挖古詩詞內容,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五)強調思考創作,提升語言建構
思考創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多為學生安排仿寫、改寫、補寫等創作活動,鼓勵學生用恰當的語言將頭腦中形成的畫面和古詩詞情感表達出來,以寫的方式與作者、文本進行對話。在思考創作中,考慮到古詩詞語言與現代漢語不同,教師可以試著為學生布置一些創新性的思考創作任務,要求學生聯系自身的實際情況,與自身對比進行自由創作。在自由創作中,不做過多限制,以確保學生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感,鍛煉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教師可以緊密聯系古詩詞教學內容,組織古詩詞創作沙龍、古詩詞分享會等多樣思考創作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表達機會。
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古詩詞教學中,當學生理解了詩歌的基本內容,并通過合作探究體悟了詩意、感悟了詩情后,教師可以精心設計思考創作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劉禹錫身處危難卻保持百折不回、樂觀向上的精神,對你有何啟發?”要求學生用一兩百字寫下來,以鍛煉他們的語言建構能力。接著,教師可以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語文核心素養,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品讀劉禹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詩歌創作風格,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創作,模仿劉禹錫的詩歌創作特點寫一首五言詩。當學生完成思考創作后,教師可以在班內開辦一次小型的原創詩歌分享活動,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再專門搭建一個詩歌展覽區,用于展示優秀學生的作品,供其他同學欣賞、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
(六)開展課外活動,引導文化踐行
“文化傳承和理解”是學生應具備的重要學科核心素養,而定期開展課外古詩探究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這一語文核心素養。因此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古詩詞文化活動,引導學生一同鑒賞優秀文化,激勵學生主動探究古詩中蘊含的精神和文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古詩朗誦比賽、古詩創作比賽、名家講座、古詩詞展覽、古詩詞文化周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傳承氛圍,助力學生成長和學習。在組織古詩詞文化活動中,教師要保證活動有針對性、實效性,并注意設計符合學生興趣點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
例如,在《使至塞上》的古詩詞教學中,作者借助這首詩歌,描繪了自然景觀,并借助邊塞生活抒發了家國情懷。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反復誦讀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再結合詩歌背景,引導學生體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通過重點賞析,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當學生初步掌握詩歌內容后,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舉辦一次“誦國學經典,品邊塞文化”的主題活動,如先設計繪畫創作環節,指導學生用視覺藝術描繪邊塞風光、戰士生活,加深學生對邊塞文化的理解,接著組織邊塞詩詞實景展演活動,請學生結合朗誦、音樂、舞蹈、舞臺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再現《使至塞上》描繪的邊塞場景,以增進學生對詩中意境的體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活動最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一次邊塞詩詞寫作比賽,以邊塞為題材創作詩歌,傳承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通過組織上述課外活動,學生會主動傳承邊塞文化,并深入感受作者的家國情懷,形成愛國主義精神。
三、結語
綜上可知,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關鍵階段。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以教材內容為依據,以“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為視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歸納古詩詞教學的可行性策略,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古詩知識的記憶,并讓學生在誦讀和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得以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