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應改變“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全納共同體”模式運用于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中,通過小組互學、伙伴領學、生生共學,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所有學生共同發展。本文旨在探討“全納共同體”模式在試卷講評課中的實施策略,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的價值與現狀
教學評一體化是教育教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思想,它強調將教學、學習、評價和反饋等環節進行有機結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由于筆試測評是目前評價學生的學科知識和理解能力、判斷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潛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就成為貫穿高中三年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可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提供總結、反思的方式。具體來說,其價值有四:
第一,糾正錯誤:試卷講評的首要任務是糾正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通過分析錯誤的原因和提供正確的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避免在未來考試中犯同樣的錯誤。
第二,提升技能:通過對試卷中題目的深入解析,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題目背后的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
第三,激發積極性:良好的試卷講評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通過展示和表揚優秀試卷,教師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第四,總結經驗:試卷講評課不僅是對學生考試結果的反饋,而且是對學生學習方法和策略的總結和反思。通過試卷講評,學生可以了解自己在語文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從而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但在現實中,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少慢差費”的現狀往往堪憂。其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內容過于繁雜:部分教師在試卷講評時,追求面面俱到,內容過于繁雜,且沒有突出重點?!耙痪淼降住?、窮盡細化的講解往往需要四到五課時,導致教師越講越煩躁,學生越聽越倦怠,影響其學習效果。
第二,講解方式單一:一些教師在試卷講評時,仍然采用傳統的“一言堂”講解方式,我講你記,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最大的參與就是記答案。學生即使錯題重做,也往往收效甚微。
第三,微專題過多:不少教師開始采用微專題的形式講評試卷。微專題這種深度剖析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和思考能力。然而一份高中語文試卷,從信息類文本閱讀到文學類文本閱讀,從文言文到古詩鑒賞,再加上語言運用和作文,光是板塊已如此多,更不用說大大小小的知識點。如果對一份試卷,均采用微專題的形式講評,則費時多,效果也未必佳。
第四,缺乏針對性:有些教師在試卷講評時,基于數據只講解高頻錯題。這種方式確實跳出了“大而全”而走向“精而深”,但是卻忽略了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沒有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指導,導致講評效果不盡如人意。
以上種種究其根本,主要是因為沒有很好地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得以調動,課堂參與度不高,他們仍然是被動的接受者。如何從這一困境中突圍?經研究,“全納共同體”模式對于促進學生在試卷講評課中的主動參與、深度學習有著重要作用。
二、“全納共同體”模式在試卷講評課中的意義
“全納共同體”是指“以全納教育思想為指導,以促進所有學生共同發展為目的,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相互溝通、共同分享學習資源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基層學習集體,其實質就是學習共同體?!?/p>
“全納共同體”模式在試卷講評課中意義深遠,它不僅促進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學質量,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
(一)促進教育公平
“全納共同體”模式主要強調包容性,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在試卷講評課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和特點,提供差異化的指導,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和機會,有助于減少教育不平等現象。
(二)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全納共同體”模式,教師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策略和計劃。在試卷講評課中,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典型錯誤和疑惑進行深入剖析,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根源并給出解決方案,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該模式還鼓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小組領學、組內互學、組際競學等,這些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和互動性,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三)培養合作精神
“全納共同體”模式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在試卷講評課中,學生可以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問題,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而且能夠讓他們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更全面地了解問題和解決方案。
(四)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該模式鼓勵學生發揮主體性,自主思考、積極發言、提出疑問和解決方案。在試卷講評課中,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思考和討論來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能夠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教師會注重給予學生指導和反饋,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定目標,并努力實現這些目標。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責任感,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構建積極的學習氛圍
“全納共同體”模式有助于構建積極、和諧、包容的學習氛圍。在試卷講評課中,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討論、交流、分享學習經驗和心得,這不僅能增進師生之間的了解和信任,還能夠提升班級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綜上所述,“全納共同體”模式在試卷講評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夠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這些意義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未來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全納共同體”模式在試卷講評課中的實施策略
“全納共同體”模式在試卷講評課中的實施旨在營造一個包容、互動、合作的學習環境,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試卷講評,并從中獲得有效的反饋和學習提升。
(一)以雙數據為基礎,精準確定講評目標和內容
“核心素養取向的課程內容不再追求確定性的學科知識體系,轉而強調對學科觀念或概念的深度理解,主張促進學科內部、不同學科之間的有效整合。”隨著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協同融合,加之眾多云計算的教學平臺,以及大量考試數據等,這些都為實施精準講評奠定了基礎。教師可以根據班級間的均分對比、班級內小題得分情況,以及歷次筆試中學情的波動起伏,較為理性地聚焦班級或學生個體的高頻錯誤和知識盲點,從而開展有效講評,提高課堂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表征和實際學情可能存在不一致性。這是由于教師在解讀數據時可能存在主觀性,未能分析數據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只是簡單地從表面數據得出結論;同時,數據表征通常是對學生群體的整體描述,容易忽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而在實際學情中,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此處的數據還因包含從學生視角出發、“向內看”的考試自我分析表。教師在執教的班級中要求學生每次筆試后均要完成考試自我分析表(如圖1所示),包含:每一題的得分情況,會做的題有哪些,完成度如何,錯題對應知識點,失分原因分析等。教師制定考試自我分析表,旨在引導學生主動反思,自覺查漏補缺,提高學習的內驅力。同時,綜合云計算的數據和學生給出的考試自我分析,教師能明確講評的目標和內容。
圖1 期中調研試卷分析樣表
(二)以學生為主體,互學、領學、共學促共同發展
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苯處熓侨紵粽撸鴮W生是處于動態發展中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個體。他們不應該成為知識的搬運工,而應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小組互學,掃清非典型錯題。
試卷講評課的課時有限,教師對于講評的內容必須有所取舍。對于那些非典型、非高頻的錯題,特別是客觀題,常規的做法是:或直接報正確答案,或讓學生通過課后請教同學、請教老師搞懂。但由于越來越重的學業負擔,加上語文學科普遍不及數理化被學生重視,再加上學生個體性格的差異,導致做錯的學生往往只是記個答案,究竟錯在何處,下次如何避免,一無所知;而另一些學生雖然做對得分,可實際上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學生是連蒙帶猜。長此以往,個體的困惑得不到解決,學習經驗得不到積累,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會下降。難怪越來越多的人戲稱語文是玄學。
對于此類錯題,“全納共同體”可以組織小組互學。基于學生的考試自我分析表,小組內4人各自列出自己的非典型錯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內成員互相解惑、補充。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語文學習的參與度,而且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增強了學生的獲得感。俄國卓越的教育家康士坦丁·德米特利耶維奇·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應該是一個積極的、愉快的過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因此,建議,在實施初期,教師要舍得給學生一定的課堂時間來完成互學。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學生掌握的知識難免會存在偏差,互學互助如果是建立在錯誤知識的基礎上,反而得不償失。在課堂上進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巡視、小組個別交流,及時準確掌握學情。二是如果留待課后實施,在學生自主學習時間被大量擠壓的情況下,互學能否真實發生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因此,先在課堂實施,等到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后再轉移到課后,不失為一個良好的辦法。
2.伙伴領學,提升思維層次。
基于雙數據,教師精選本次試卷的高頻錯題和典型題,由伙伴承擔領學講解任務。領學的伙伴由教師指定或學生自薦。他們需要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和良好的表達能力。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喬治·梅奧提出的“霍桑效應”揭示了當人們在受到關注時,會因為這種關注而提高效率或表現良好。對于領學者而言,無論是在小組內領學,還是面向全體學生領學,都是對他們的一種肯定和認可,都給他們提供了展現自我的平臺,從而會激發他們更好地融入全納共同體。
領學的步驟分為:
第一,講審題。領學者指出題干中的關鍵詞,并分析該題對應的知識點。做好題的基礎是審準題。不少學生粗線條、跳躍性審題,失分在所難免。因此,領學者的“說”可以重新審視當初的審題過程,并獲得新的感知;學習者的“聽”可以在和自己的審題對比中獲得提升。
第二,講做題思路。領學者復刻當時的做題思路,既是對相應知識點的鞏固,又是對其思維過程的展露。教師和其他學習者可以適時發現其中的亮點或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講評課的有效性。
第三,質疑與答疑。領學者也好,學習者也好,他們都是學生身份,彼此之間是平等的。這就使得學習者敢于大膽提問,甚至質疑、否定。課堂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場所和平等對話的空間,課堂氛圍熱烈,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更好的發揮,表達力得到鍛煉,思維品質得以提升。
此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不可忽略。遇到學生講不清、講錯或能力尚未達到時,教師要適時點撥、糾錯、補充;還要引導學生歸納答題技巧。只有師生合力,才能突破試卷講評課的難點,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3.生生共學,促進共同發展。
“全納共同體”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幫互助,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提醒,以此能實現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總之,“全納共同體”模式運用于高中語文試卷講評課,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體現,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促進師生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