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積極響應政策號召,著力優化課后作業設計。實踐性作業是一種更具趣味性、開放性、綜合性的非書面作業,文章分析了小學英語實踐性作業的重要意義,并圍繞具體的英語教學內容分析布置繪畫類、手工類、表演類、應用類、親子類實踐性作業的方法,期望可以幫助廣大教師逐步提高作業質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進而有效推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發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實踐性作業;設計策略
作者簡介:胡志明(1978—),男,江蘇省南通市五山小學校。
實踐性作業,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入實際生活參與各類實踐活動,以鞏固所學知識的一種作業形式。小學階段是奠定知識基礎和發展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應該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對作業形式進行合理的改革創新,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積極性,點燃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中學習英語,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奠定堅實基礎、發展多方面能力,推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發展。
一、小學英語實踐性作業的重要意義
(一)減輕作業負擔,推動“雙減”落地
布置小學英語實踐性作業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推動“雙減”政策落地的重要舉措。對學生而言,實踐性作業具有更強的趣味性,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讓他們找到新的學習路徑,也有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小學英語實踐性作業可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實踐性作業,教師可以更好地評估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找到優化教學的新思路[1]。
(二)提高作業質量,提升核心素養
小學英語實踐性作業具有開放性、創新性、實踐性。在完成小學英語實踐性作業時,學生會處在真實的英語學習環境中練習英語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這使得這類綜合性作業擺脫枯燥、單一的書面作業的困境,能夠更綜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能力,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發展[2]。
(三)重視作業過程,豐富教育評價
實踐性作業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和更高的豐富度。學生在完成小學英語實踐性作業時,會更加重視自身實踐過程,這有利于他們積累知識和經驗。教師在評價學生完成小學英語實踐性作業的成果時,也會更加重視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關注學生是否獲取知識、掌握方法、發展能力、養成習慣。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會更加突出,學生的自我認知與評價也會更加準確,教師能夠更順利地找到方法幫助學生實現均衡發展。
二、設計小學英語實踐性作業的策略
(一)設計繪畫類作業,夯實知識基礎
積累基礎知識是學習與運用英語的基礎。在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布置大量的抄寫、默寫作業,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然而這樣做的效果實在欠佳。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設計繪畫類作業,將寫作業轉變為“畫”作業,提升英語作業的趣味性,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創造力運用英語基礎知識,使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夯實知識基礎。
例如,在教授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 3“Our animal friends”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掌握leg、body、arm、wing、foot、finger等單詞,熟悉多種動物的英語名稱。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與其要求學生反復抄寫、背誦上述單詞,不如邀請學生繪制他們想象中的動物園,并在圖上標注相關英語單詞,然后在圖的下方使用“Pandas are cute,they like eating bamboo.”等句子補充說明圖中動物的特點和習性。在完成這一繪畫類作業時,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且需要運用所學英語知識進行補充說明,這有利于他們扎實掌握相關知識,也有利于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發展。
繪畫類作業可以讓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的過程變得富有趣味。布置這類作業體現了對小學生學習語言規律的尊重,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會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得到充分鍛煉。與此同時,布置繪畫類實踐性作業可以減少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逐步夯實知識基礎[3]。
(二)設計手工類作業,培養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在新時代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可以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十分重視基礎知識教學,但是不夠重視文化知識教學。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設計手工類作業,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外文化,并在此基礎上鑒賞優秀文化,以啟迪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 8“At Christmas”、五年級下冊Unit 7“Chinese festivals”的兩篇課文,分別展現了西方和中國的節日及相關習俗。受到課時限制,教材沒有具體地展現中西方節日的特點。在教授這兩課后,教師可以布置手工類作業,引導學生由此深入了解中西方節日,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例如,“At Christmas”聚焦圣誕節這一西方重要節日,展現西方文化與習俗,教師可以在授課后布置制作圣誕花環與圣誕樹的作業,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點了解西方文化,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又如,“Chinese festivals”介紹了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Double Ninth Festival這四個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這是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及相關習俗的良好契機。教師可以布置剪窗花、做燈籠的作業,引導學生了解Spring Festival的辭舊迎新文化,學習paper-cut、jiaozi等單詞;可以布置包粽子、編手繩、制作艾草包的作業,引導學生了解Dragon Boat Festival的驅邪消災文化,學習rice dumpling、Ay Tsao等單詞;可以布置制作紙糊兔子燈的作業,引導學生了解Mid-Autumn Festival的團圓文化,學習lamp、glue、moon等英語單詞;可以布置動手制作重陽糕、泡菊花茶的作業,引導學生了解Double Ninth Festival的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文化,學習rice cake、mountain等單詞。
手工類作業可以將教學面拓展到文化習俗、歷史背景等方面。在完成手工類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步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和勞動能力,還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逐步形成文化意識[4]。
(三)設計表演類作業,鼓勵表達交流
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過于注重書面作業,導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布置表演類作業,給學生創設表達的環境,鼓勵學生嘗試用英語描述、表達,逐步推動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發展。
例如,在學生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五年級下冊Unit 2“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Unit 3“Asking the way”后,教師可以布置表演類作業,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據此設計對話,并在下一節英語課上表演自己設計的臺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扮演問路者、指路人、交通警察等角色,運用“You must pay attention to ...”“How can I go to ...?”“There is a ... on the street.” 等句子對話,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組織趣味配音表演活動,播放經典英文影片的片段,鼓勵學生給片段中的角色配音。這樣的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單詞與基本句式,也會激勵學生開口說英語,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興趣。
表演類作業給學生提供了高質量的練習機會,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單詞與基本句式,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也會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四)設計應用類作業,感受知識價值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設計應用類作業,引導學生感受英語知識的價值,讓學生由此產生充足的學習動力。教師設計的小學英語應用類作業應該與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這樣教師才能通過作業了解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詞匯量、閱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等布置閱讀英語繪本并據此進行交流的應用類作業。面對剛剛開始學習英語的三四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建議他們閱讀詞匯量少、內容簡單的英語繪本,如I Went Walking、From Head to Toe等,并在閱讀后使用英語和同學交流閱讀感受。面對已有一定詞匯積累和英語學習基礎的五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建議他們閱讀難度稍高的英語繪本,如Andersen's Fairy Tales、Cinderella等,并在閱讀后結合自己看過的動畫片、讀過的中文版繪本進行分析、交流。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布置“我是小小翻譯家”作業,鼓勵學生翻譯英語小故事。在完成這一作業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閱讀故事、自主翻譯、交流分享,他們的多方面能力可以得到鍛煉。
在完成閱讀、翻譯、交流等應用類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需要應用所學英語知識。由此,學生會感受到英語學習是有實際價值的,從而產生充足的學習動力,并且會明確自己進一步學習英語知識的方向和目標。
(五)設計親子類作業,推動思維發展
推動學生思維發展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要切實推動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教師需要更加重視家長的力量,確保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嘗試設計親子類作業,給學生提供在家中應用所學英語知識表達自我的機會,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實踐探究。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四年級上冊Unit 5 “Our new home”、五年級下冊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Unit 6 “In the kitchen”與家庭環境、家庭成員、家庭活動有關,在教授這些內容后,教師可以布置親子類作業,引導學生關心父母的工作,和父母一起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回家后,使用英語與父母溝通,了解父母的工作與愛好,然后據此寫一篇小短文,使用“My father/mother is a ...”“My father can ...”“My mother like ...”等句子介紹父母。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在回家后,和父母一起仔細觀察自己家的空間結構,在家里的冰箱、空調、電視等家具上貼上寫著refrigerator、air-conditioning、television等英語單詞的小紙片,并嘗試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
親子類作業具有多方面價值。它不僅可以延伸英語教學空間,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英語知識,使英語學習場景更多樣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更生活化,還能影響親子關系,使得學生與家長的關系更加親密、和諧,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更有利的環境。
結語
綜上所述,設計小學英語實踐性作業不僅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教師要重視實踐性作業,并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設計多種類型的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學習英語知識,在多種情境中應用英語知識,由此感受到英語學習的趣味性,產生充足的英語學習興趣,同時打好英語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1]夏惠賢,潘曉芳.義務教育英語新課程標準的邏輯理路、價值意蘊與實施創新[J].語言與教育研究,2024,8(1):37-45,2.
[2]宋曉英.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英語實踐類作業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2(22):55-57.
[3]李翔.初中“薄弱校”英語作業有效性設計的實踐探究[J].英語廣場,2020(24):125-127.
[4]李姣.開通“作業超市”,培養英語實踐能力[J].華夏教師,2020(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