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運算能力是形成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之一,具備過硬的運算能力是學好數學的基本前提。當前,部分學生對數學運算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加之教師教學理念和方法的不恰當,使部分學生的運算能力難以提升。基于此,數學教師應以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切實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數學;運算能力
作者簡介:唐敏雯(1978—),女,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鎮中心小學。
數學學習對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具備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運算能力是構成數學核心素養的基礎性能力,是學生認識和探索數學世界的工具。運算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還能為學生今后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2]。可見,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部分教師對運算能力的理解比較片面,僅重視運算法則的教學,而忽視對算理的講解,且教學模式單一,強調反復練習,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難以提升運算能力[3]。對此,教師需要深刻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更有效的方法,進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小學數學運算教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運算教學模式僵化
運算貫穿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因此,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運算能力才能有效學習數學知識。在當前的小學數學運算教學中,有的教師僅列出多道數學運算習題讓學生去做,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從各種運算訓練中總結經驗。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喪失數學運算興趣,限制運算能力的發展。
(二)學生缺乏良好的運算習慣
學生的運算能力不僅體現在計算結果的準確性上,還體現在計算過程的嚴謹性上。學生對運算結果進行驗證,可以發現運算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重點地進行查漏補缺。當前,有的學生缺乏良好的運算習慣,如運算之前沒有仔細審題、運算完成后沒有仔細檢查結果等。 而且,學生在進行一段時間的運算訓練后也沒有及時總結運算經驗,無法系統歸納運算方法。
二、小學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結合實際生活,理解運算意義
運算過程是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思維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較難理解抽象的事物。因此,在開展運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運算過程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將教學內容設定為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準確運用算法,還能深入了解計算過程,從而在理解抽象數學概念的時候嘗試進行相似概念的轉化,自行將抽象概念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運算過程更加順利[4]。
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簡單的口算技巧,鍛煉學生的加減運算能力。基于此,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喜歡什么物品,然后結合學生喜歡的物品制作卡片,在卡片下面標注合理的價格,同時再制作1元、5元、10元、20元不等的紙幣道具。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采購游戲。教師自己扮演收銀員,陳列各種物品卡片;學生扮演采購的顧客,用紙幣道具購買喜歡的物品卡片。在購買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行計算價格,教師負責檢驗計算結果。在游戲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設問的方式考查學生的反應能力。如問道:“同學,你想購買的水彩筆為26元,老師給你4元,你給老師30元可以嗎?老師沒有足夠的零錢了,你可以再買一種物品嗎?”如此,教師能引導學生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思考運算的方法,提升運算的靈活性和準確性。
(二)重視總結運算方法,提升邏輯思維
運算能力的培養不僅指計算技能的培養,還包括邏輯思維的培養。對此,教師在運算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及時總結運算方法,并且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教師可針對一道數學題讓學生發散思維,思考不同的解題策略,然后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讓學生充分理解不同解題方法的優缺點,從而提升學生的歸納能力和邏輯思維[5]。
在運算教學中,簡便運算教學是幫助學生總結運算方法、提升邏輯思維的重要內容。在小學數學簡便運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適當運用運算方法,如利用湊整法來解決問題。具體而言,在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的教學中,教師設置題目:啤酒每箱65元,可樂每箱35元,求訂購6箱啤酒和6箱可樂的總價。學生能準確列出算式:65×6+35×6。這個算式涉及兩位數與一位數的乘法,以及三位數之間的加法,如果直接列式計算會比較復雜,容易出錯,且耗時較長。基于此,教師可以引入簡便運算的教法,先提醒學生65和35的最小公因數是5,再引導學生運用湊整法來計算。即先將65×6+35×6轉換為5×13×6+5×7×6,然后用湊整法進行運算,即5×13×6+5×7×6=(5×13+5×7)×
6=(13+7)×5×6=20×5×6=600。在完成運算后,教師指導學生對比直接列式計算和運用湊整法計算的便捷度。學生自主分析后發現后面的簡便運算法明顯能縮小運算數字,從而能直接通過口算計算出結果。由此,學生能夠認識到簡便運算法在解決運算問題中的作用,自覺掌握簡便運算的各種方法,提升運算的靈活性,增強運算的信心。
(三)開展直觀操作,理解運算實質
在運算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透徹理解運算方法,教師要通過直觀的操作方式引導學生梳理運算步驟,理解算理。
例如,在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分數除法”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運算本質,教師采用直觀操作的方法。首先,教師給學生出示提前準備好的4個同樣大小的橙子,問學生:“要將橙子分給小朋友,使每個小朋友分到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學生能夠列出算式:4÷。但學生表示不懂如何計算含有分數的除法。接著,教師現場切橙子,將每一個橙子平均分成2份,一共分得8份。通過直觀操作,學生明白4÷=8。為了讓學生歸納分數除法的算理,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將橙子分給小朋友,每4個小朋友分1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學生列出算式:4÷。教師又拿出4個同樣大小的橙子,將每個橙子平均分成4份,總共分得16份。學生明白:4÷=16。教師讓學生觀察兩個算式,引導學生發現可以將分數轉換成整數、將除法轉換成乘法,從而得出4÷=4×2=8、4÷=4×4=16。學生由此理解分數的本質就是分子除以分母,除法與乘法是共通的。
(四)巧妙布置作業,引導有效訓練
數學運算學習需要學生在理解計算方法和算理的基礎上進行反復鞏固。教師講解完運算知識,要讓學生充分進行練習,從而提升運算速度。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作為長期目標,讓學生每天花一定的時間進行運算,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教師可以每天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掌握不同題型的運算方法。例如,在教完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運算律”的知識后,教師給學生布置與分配律相關的10道—20道課后作業題,讓學生自主完成。通過練習,學生能夠發現自己薄弱的地方,從而在下一次的課堂上進行提問。教師通過檢查學生的作業,發現并總結一些共性問題,據此設計下一次的課后作業題。當學生充分練習各種常見題型后,教師可以挖掘一些新的運算題型為學生設計作業,讓學生的運算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相同類型的題目做得多了,學生自然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計算知識。
教師也可以通過設計分層練習的方法幫助學生鞏固運算知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對學生進行分層,再給各個層次的學生設計練習作業。如在教完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布置以下課外分層作業。
必做題(基礎層和提高層學生):
1分米=( )千米;
一個長方形的果園,它的長是100分米,寬是200分米,那么這個果園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選做題(提高層學生):
有一塊占地為兩公頃的正方形樹林,將其邊長各增加200分米,那么此樹林的面積會增加多少平方米?
這樣的分層作業,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與能力選擇合適的題目去完成,從而得到不同程度的
提升。
(五)組織運算比賽,增強運算創新能力
教師可以向學校申請舉辦校級數學運算能力競賽,并設置優秀個人獎和優秀班級獎,對優秀的學生和平均成績優秀的班集體進行獎勵。學生的競爭意識比較強烈,也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心理,通過運算競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在學生參加運算競賽之前,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開展運算競賽初賽,即從網上尋找一些有價值的數學運算題目,或者自己出一些題目,讓班級的所有學生進行作答。在學生完成作答后,教師通過檢查了解學生的運算能力,選出運算能力強的學生參加校級運算競賽。同時,教師要特別訓練參賽學生,教授其更多的運算技巧。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初賽表現不好的學生,指導他們進一步鞏固運算基礎知識,再逐步嘗試有難度的運算方法,循序漸進,以增強他們的運算信心。通過參加班級的初賽和學校組織的決賽,學生的運算能力會得到一定的鍛煉。
結語
總之,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是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運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運算教學內容,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實際教學,提升學生運算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培養學生良好的運算習慣,全面促進學生運算能力的提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錢桂榮.核心素養導向下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J].中學數學月刊,2021(1):8-11.
[2] 陳洋. 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J]. 新智慧,2020(17):136.
[3]盧堅曉.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低年級運算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0,22(10):201.
[4]韓玲. 培養小學生基本數學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 科學咨詢,2020(27):209.
[5]吳曉曉. 提高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策略探究[J]. 科學咨詢,2020(2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