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體驗是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自主參與有深度、有廣度的學習活動。同時,深度體驗的教學方法將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緊密結合,使教與學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通過教師的深入引導,學生能夠主動探索、獲取知識,并科學地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從而有效推動自身數學思維層次、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實現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體驗;數學教學;深度學習
作者簡介:王麗芳(1976—),女,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長山小學。
新課標提出,學習應是一個主動尋求知識的過程。認真聽課、自主思考、動手實踐、獨立探索、交流合作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學活動應不限于教師講、學生聽,而是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觀察、猜測、推理、驗證等,從而促使學生實現深度
體驗。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導學生深度體驗的實踐
要求
為了確保學生能夠真正領悟數學知識,教師的深入引導顯得尤為關鍵[1]。
(一)強調思維的深度
深度學習的精髓在于思維活動的深度拓展。在數學學習中,學生不應滿足于淺顯的理解,而應深化思考,以形成更清晰、深入、全面且合理的認知;不應依賴他人的指導,而應通過自我反思和總結,不斷攀登;不應止步于單純的知識獲取,而應通過具體知識的學習促進思維的成長,最終實現從理性思維的培養逐步過渡到理性精神的塑造。
(二)強調問題的深度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讓學生深度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目的。教學問題應追求少而精,確保每個問題都具有深刻的思維價值。問題還應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能夠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層層遞進,最終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導學生深度體驗的實踐策略
(一)精心設計課堂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問題設計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好的問題不僅能夠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引導學生深入體驗[2]。因此,教師應投入大量精力,精心設計能夠引導學生深度體驗的問題。
1.激發學生思考—設計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是指一節課中具有指導性和統領性的問題。在一節課中,可能不止一個核心問題。教師可以借鑒傳統的提問法,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用”,引導學生提出核心問題。如在“小數的概念”的教學中,教師直接呈現教學主題并激勵學生自發提問。學生主動提出關鍵性問題,包括“小數代表什么含義?”“我們為何要掌握小數的知識?”“小數的知識可用在什么地方?”等。這些基本問題可作為激發學生深度思考的核心問題。
2.推動學生深思—設計系列問題
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除了受到自身內在學習動機的影響,也受到外部教學策略的影響。教師精心設計的連貫性問題作為外部學習的激勵因素,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思考,從而驅動學生持續深入地學習。如在“三角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系列相關問題:“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之前,大家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請大家回顧之前是如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其中使用了那些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推導?是否也可采用類似的思想方法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有何不同之處?”這一系列問題,可推動學生聯系相關知識,進行深度思考。
(二)創設遞進情境
要想引導學生深度體驗學習過程,教師就要關注學生深度學習發生的內在動機與外在條件,科學創新教學策略,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表達能力[3]。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中創設遞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
以“商的近似值”的教學為例,教師創設的遞進情境如下。
第一重情境:住宿考驗。2024年杭州音樂節期間,大家要擔任音樂節志愿者,為外國友人提供幫助。已知住宿費一晚為300元人民幣,外國友人需要住5晚。外國友人只帶了本國貨幣,大家需要幫助外國友人計算他們應該支付多少本國貨幣作為住宿費。
第二重情境:購物闖關。美國友人在游玩時看中了精美的刺繡團扇,單價為57元人民幣,他想買回去給家人留作紀念。他手中有200美元,大家需要幫他計算他最多可以購買多少把刺繡團扇。
商的近似值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師將這一知識點融入具體的情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參與兌換外幣、購物等實踐活動。通過情境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商的近似值的概念,還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數學應用能力和激活創新思維。
(三)設計深度練習
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個人的經驗和能力[4]。這一過程是衡量學生是否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學生要深刻理解學習內容,掌握學習內容的本質,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應用與遷移。為了促進學生從表層學習向深層學習轉變,教師可設計具有挑戰性的深度練習,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內化知識。
1.合理利用題組練習
題組練習,即由多道思路相似但內容各異的題目組成一組的練習,是一種有效的分層練習形式。這些題目在難度上可能是遞進的,也可能是平行的,旨在幫助學生深入鞏固知識。例如,在學生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技能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題組:
(1)24÷2和34÷2;
(2)48÷4和48÷3;
(3)96÷3和64÷2。
這樣的題組練習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能讓學生發現除法運算中的一些基本規律,如除數不變時被除數與商的關系、被除數不變時除數與商的關系等,從而進一步提升除法運算技能。
2.緊密聯系生活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檢驗學生深度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標準。教師將數學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計算教室的占地面積,或者估算裝修教室四周墻面的材料用量等。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夠讓學生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還能夠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現實應用價值的理解。
(四)注重深層梳理
1.注重思維連貫
數學知識具有邏輯性和關聯性。通過系統地整合和梳理知識,學生能夠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新舊知識,尤其是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深度融合,構建成新的知識體系。以“小數的加減運算”的教學為例。小數的加減運算可以看作整數加減運算的延伸,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并將其與整數加減法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它們的相似點和差異。如此,學生能將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概念緊密聯系起來,理解不同數的加減運算本質上都是相同計數單位的累加與減除,從而形成新的知識
結構。
再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的教學為例。教師基本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將兩個分數轉化為具有相同分母的分數,再進行比較。這種方法雖然直觀,但可能會讓學生無法主動關聯不同的知識點。對此,教師可以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利用已有的知識,探索其他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如,有的學生提出可以通過將分數轉換成小數再進行比較。如此,學生就關聯了分數和小數的知識。還有的學生提出可以將分數在數軸上表現出來再進行比較。如此,學生就運用了數形結合的方法。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大小,使數學思維更加連貫,從而達到深度體驗的學習效果。
2.注重思維進階
高階思維是指學生不僅停留在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上,還能夠進一步發展和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數學高階思維能力包括邏輯推理、空間想象、數據分析、問題解決等方面[5]。通過進階到高階思維,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深度體驗數學學習過程,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
比如,在教授關于圓的知識點時,教師在學生理解圓的基本屬性的基礎上,巧妙引入一些與實際應用相關的問題,以助推學生思維的進階。“如果你知道一個炸彈距離你的左腳正好3米,你能精確地指出炸彈的位置范圍嗎?”這個問題能夠驅動學生思考,引導他們探索并應用圓的幾何特性解決問題。學生經過一番思考,一致得出結論:炸彈一定位于以左腳為圓心、半徑為3米的一個圓上。然而,教師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追問:“炸彈真的一定在這個圓上嗎?”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一些學生開始意識到,炸彈有可能埋藏在地下,也有可能位于地面上。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小組研究,討論多種實際情況,使認知逐漸從平面圖形知識進階到立體圖形知識。這樣循序漸進的思維引導能逐漸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同時,通過積極的討論、勇敢的質疑和激烈的辯論,學生的思維更加具有批判性和創造性。如此,學生在深度學習體驗中,得到數學思維的進階。
結語
深度體驗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結構化的認知,將所學知識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此,教師需要深刻理解數學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核心知識點,安排好細節與整體、新知與舊知之間的教學。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深入思考和深度理解,教師應適當引導和啟發,巧妙設計教學問題或練習,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讓學生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刻體會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從而實現深度體驗。這種深度體驗不僅能讓學生在知識層面有所收獲,還能讓學生在思維層面得到顯著提升。通過數學深度學習,學生在面對復雜的生活問題時,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有效的分析和解決,最終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薛紅霞.核心素養指引下的高中數學綜合實踐教學分析[J].教學與管理,2022(28):49-52.
[2]張偉.指向學生數學理解的數學實驗[J].教學與管理,2022(14):38-40.
[3]周祝光.深度體驗視域下高中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評價維度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1(增刊2):77-82.
[4]逯懷海.指向高階思維培育的探究性習題設計的實踐研究:以初中數學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4(6):61-68.
[5]馬艷.基于高階數學思維培養的數學例題教學優化路徑:以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例題為例[J].數學通報,2023,62(12):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