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任務群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文章基于學習任務群背景,探討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
作者簡介:謝壽梅(1978—),女,江蘇省南京市中電頤和家園小學。
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學習任務群強調學習內容的整合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和學習成果的應用性,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大單元教學是將若干相關聯的教學內容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的教學模式。它以單元為基本單位,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拓展和深化,注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明確學習任務群,科學制訂教學目標
(一)精準區分學習任務群
每個學習任務群都圍繞特定學習主題展開,這種結構化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不同的學習任務群還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興趣,使教學更加靈活多樣,因此還有助于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此外,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往往融合了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多個維度,有助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提升綜合
素養[1]。
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圍繞祖國的壯美山河這一主題編排了單元課文,介紹了西沙群島、小興安嶺、洞庭湖和海濱小城等大好風光。教師圍繞這一主題設計了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分為三個任務。
任務一是文本理解與語言積累。學生需要朗讀課文,了解西沙群島和小興安嶺的富饒與美麗,積累文中優美的詞句。任務二是信息提取與整合。學生要從文中提取關于西沙群島、洞庭湖和小興安嶺地理位置、自然風光、物產資源等方面的信息,通過設計表格或思維導圖,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任務三是創意寫作與想象。學生要以“我心中的西沙群島”或者“美麗的洞庭湖”為題,表達對西沙群島或洞庭湖的喜愛和向往。
(二)科學制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能夠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助于顯著提高教學的效果與質量,指引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使教學更為有的放矢。
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編排了多篇寓言故事,教師可分別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制訂大單元教學目標。
在知識與技能上,為了讓學生對寓言故事的基本特點和寓意有所了解,并掌握閱讀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針對每篇課文的閱讀理解訓練;在過程與方法上,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師可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探究寓言故事的深層含義;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為激發學生對寓言故事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寓言和生活聯系起來,用寓言中蘊含的人生智慧和道理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二、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一)情境化學習任務
情境化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情境中學習,學生能夠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這些正面的情感體驗能夠提升學習的成就感和獲得感。因此,情境化學習任務在促進學生學習上具有很好的效果[2]。
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編排了多篇寓言故事,為此,教師可以創設豐富多元的學習情境。比如,在教學《守株待兔》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個簡單的農田場景,準備一棵“小樹”模型,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分別扮演農夫、兔子和其他村民,將故事演繹出來,從而讓學生親身體會農夫的心理變化和行為后果,加深對不勞而獲和勤奮努力的理解。
又如,在教學《鹿角和鹿腿》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故事結尾進行創意續寫,編寫鹿失去鹿角后的故事。通過創意續寫,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能有所提升,同時他們還能領悟到故事寓意,即每個事物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視另一面。
(二)活動化學習方式
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能使學習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進而得到鍛煉。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探索者和實踐者。
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編排了多篇由四大名著改編而成的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表演課本劇的方式學習課文,體悟名著的內涵,激發學生對名著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教師需要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要求小組學生挑選其中一篇課文,將其改編成課本劇,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排演。這一過程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正式表演時,教師可以邀請家長或者其他班級的學生到現場觀摩,從而達到舉辦課本劇展演的
目的。
三、注重思維訓練,提升綜合素養
(一)設置思辨性問題
思辨性問題能夠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意圖、角色動機、情節邏輯等深層次內容,深入文本內部,挖掘文本的主旨和意義。思辨性問題通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不設固定答案,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討論交流,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3]。
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編排了多篇童話故事,教師可以構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設計多個思辨題。比如,在教學《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問學生:“說說巨人的花園有什么變化,巨人又有哪些轉變?”此題可以引導學生對巨人的內心世界展開分析,從而領悟巨人發生轉變的深層次原因。
接著,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如果巨人一開始就是一個慷慨的人,那么故事將會以怎樣的方式發展下去?這樣的改動,對于整個故事的主旨又會起到怎樣的作用?”這道思辨題旨在引導學生從既定的情節中跳出來,對不同的故事走向進行想象,能夠加深學生對故事主旨的感悟。
(二)實施跨學科整合
“跨學科學習”屬于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其融入了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能夠使學生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跨學科學習可以提升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4]。
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為例。該單元課文以“走進大自然”為主題,教師可結合科學學科的知識,組織學生在校園內或到植物園實地參觀,觀察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長方式,欣賞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從中體悟課文傳遞的人生哲理。
在教學單元中的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將古詩詞與美術學科進行整合,提供多幅插畫,引導學生為古詩文配上相應的插畫,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作者通過語言和形象構建的藝術世界。此外,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借鑒其中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
四、優化評價方式,促進持續發展
(一)多元化評價
教師除了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重點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為此,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就顯得十分必要。這樣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中。
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評價。
針對《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閱讀小測驗等形式,評估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包括對文中情感的把握、關鍵句段的理解等。
針對《父愛之舟》這篇課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辯論或角色扮演活動,在此過程中用口頭評價的方式評估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情感投入度和團隊合作情況等。例如,讓學生朗讀課文段落,評估其語音語調是否準確、情感表達是否到位。
針對習作活動“我想對您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用寫作的形式表達對母愛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可通過學生的習作了解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情況。至于學習態度與情感評價方面,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判斷其學習態度是否認真、積極,是否對課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以及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二)反饋與改進
評價必然伴隨著反饋。教師可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學生日常寫字、讀書、習作、討論、匯報展示、朗讀背誦、課本劇表演等方面的材料,評估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典型表現,發現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與問題,從而優化學習任務群的設計。
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反饋與改進可通過各種途徑在學習任務群教學中得以落實。一是課堂即時反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重點關注學生的即時反饋,方式包括提問、觀察和課堂討論等[5]。比如,教師在講解完一個知識點后,可以通過提問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授課節奏、授課策略等。二是單元測驗反饋。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堂小測驗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單元學習情況。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業和測驗結果,針對學生的知識漏洞,有針對性地制訂復習計劃,幫助學生鞏固單元知識點。
結語
總之,在學習任務群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和學習任務群設計具有顯著優勢,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探討了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推動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一花.試論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應用[J].新課程研究,2024(2):43-46.
[2]朱建芳.“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J].江西教育,2024(11):39-41.
[3]林峰,泥紅美.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設計策略探究[J].課堂內外(初中版),2024(4):22-24.
[4]謝秋蘭.新課改下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實施[J].家長,2024(1):116-118.
[5]陳燕群.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實施[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