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緒管理在個體生命周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階段則被視為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的黃金時期。有效的情緒表達和調節能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塑造穩健的性格。文章旨在通過對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現狀的分析,探討培養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情緒管理;教學策略;幼兒教育
作者簡介:盛莉(1974—),女,江蘇省啟東市北上海幼兒園。
在幼兒教育學領域,幼兒情緒管理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相關研究表明,6歲之前的情感經歷對個體終生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如果幼兒在這個關鍵時期未能有效管理情緒,可能表現出注意力分散、性格不穩、易怒、悲觀、具有破壞傾向等問題,或表現出孤立、焦慮、自我否定等情感困擾,這將極大地影響其未來人格發展和品格養成。因此,實施培養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現狀分析
(一)幼兒對情緒認知具有偏差
由于幼兒的心智發展水平限制,他們可能無法準確識別自身的情緒狀態,從而影響其情緒表達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此外,幼兒在情緒反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情緒低落或高漲時,他們容易表現出較為激烈的行為反應[1]。
(二)家長對心理健康意識淡薄
隨著國家逐步放寬二孩政策和三孩政策,家庭中可能涌現多個幼兒,導致家長精力分散,往往忽視了對每個幼兒心理狀態的個體化關注,特別是缺乏對幼兒進行心理教育的意識。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兩種常見的極端模式,即專制型與放任型。專制型家長傾向于過度控制幼兒,這可能引起幼兒抵觸或失去自我個性。而放任型家長則往往過分溺愛,容易造成幼兒養成自私獨斷、占有欲過強等不良習慣。
(三)情緒教育缺乏系統性指導
目前,幼兒教育領域愈加重視情感教育,然而作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情緒管理教育卻尚未系統性融入日常教學體系,這成為幼兒身心成長中的短板。一些幼兒園缺乏專門設計、系統規劃的情緒管理課程,導致教學內容和目標模糊不清。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在于打造一個活躍、開放、注重幼兒主體性發展的學習環境,然而在這一領域的指導與實踐上仍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加強系統性規劃與實施。
二、培養策略
(一)基于戲劇,認知情緒
戲劇游戲作為幼兒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參與角色扮演,幼兒能夠提高對社會分工的認知與情緒感知能力。創新性的戲劇游戲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還能讓他們深入了解角色心理,進而不斷審視自我,反思個體行為背后的動機,以及在類似情境中應對方式。通過反復探究,幼兒能更深入地認識和理解情緒管理,從而更好地掌控并調節情緒狀態[2]。
以戲劇游戲“三打白骨精”為例。在引領幼兒進行角色表演前,教師應激發幼兒對該戲劇的興趣。接著,教師可通過抽簽方式分配幼兒扮演的角色。在演出前,教師應對戲劇中各人物所應呈現的情緒進行分類梳理,并對幼兒進行情感表達指導。例如,悟空被唐僧冤枉時應表現出委屈和憤怒,唐僧得知徒弟打死人應顯露憤怒,豬八戒應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情緒等。在指導幼兒表達情緒時,教師應細致引導,鼓勵幼兒自主思考,模擬人物的情感,并與他們一起進行探討。表演結束后,幼兒們可互相分享他們在演出中的感悟。此外,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故事情節進行改編,并引導幼兒進行表演。教師可通過情感提示詞來幫助幼兒識別主要角色的情緒狀態,如憤怒的獅子、害怕的小朋友、心虛的狐貍、開心的老虎等。
通過戲劇游戲引導幼兒認知情緒,能夠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驗不同情緒狀態。在戲劇游戲中,幼兒需通過語言、表情和動作來表達角色的情緒,這一體驗過程有助于幼兒深入理解和認知各種情緒,如高興、悲傷、憤怒、害怕等。此過程促使幼兒學會辨識自身和他人情緒,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和具體表現形式。
(二)繪本閱讀,理解情緒
通過閱讀繪本引導幼兒培養情緒的自主管理能力,可被視為一種巧妙而有效的途徑。繪本故事能夠讓幼兒在他人的故事中發現自我。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幼兒會將自己投射到繪本情節中,體驗繪本人物的情緒,從而更好地理解情緒[3]。
以閱讀繪本《膽小鬼威利》為例。教師可通過與幼兒深入探討威利在遭受欺凌時所體驗到的負面情緒,如委屈與憤怒,從而引導幼兒理解威利的心理狀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幼兒分享類似的經歷,以實現有效的情感引導。在選擇繪本時,教師需確保其內容具有豐富的教育性與情感表達,涵蓋多元化的情感場景,有助于拓展幼兒對情緒的理解。在引導幼兒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傳遞積極正面的價值觀,避免負面情緒對幼兒的不良影響。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繪本中角色的情感細節,激發幼兒的共情能力,并鼓勵他們分享與繪本人物相似的情感經歷,以進一步強化情感共鳴。
繪本通過生動有趣的插圖、簡潔活潑的文字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吸引幼兒的注意,促進他們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繪本中人物的情感表達。優秀的繪本故事不僅能夠直觀展示情緒的外在體現,還能透過具體情節揭示情緒產生的根源。通過這種方式,幼兒能更深入地理解情緒的實質和意義。
(三)音樂游戲,表達情緒
音樂游戲作為幼兒教育領域中重要的審美和情緒教育工具,對幼兒的情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音樂能夠激發幼兒內心深層的情感表達,并通過游戲的形式促進其情感表達和情感宣泄。這些音樂游戲通常富有生動趣味,節奏感強,有助于幼兒在歡樂氛圍中自由地表達情感,幫助幼兒認識和調節情緒,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以音樂游戲“擊鼓傳花”為例。教師可通過組織此類游戲并制訂相應規則,讓幼兒在強節奏音樂的環境中傳遞“花”,并要求他們在接到“花”時進行節目表演。這種互動活動不僅有助于提升幼兒的情感表達能力,還促進合作和溝通的提升。在游戲過程中,幼兒通過表演等方式體驗緊張情緒,同時也能通過釋放壓力表達自身情感。又如,自由舞蹈作為一種簡單有效的音樂游戲形式,有助于幼兒自我身體表現。教師在播放具有節奏感的音樂時,鼓勵幼兒根據音樂自由舞蹈,展示身體動態。這種游戲形式不僅可以提升幼兒的肢體協調能力,還可以促進幼兒情感認知和表達的發展。此外,引導幼兒演奏簡單樂器,如鈴鼓、沙錘等,也是促進情感表達的有效方式。教師與幼兒共同演奏,鼓勵他們通過樂器表達不同情感。例如,通過快速的擊打表達興奮情緒,通過緩慢的節奏表達平靜情緒。通過音樂演奏,幼兒能夠直接體驗和表達情緒。
音樂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情感表達的工具。通過參與音樂游戲,幼兒們可在愉快的氛圍中學會表達情感,同時增強自信心和情感理解能力。
(四)同伴互助,調控情緒
在人際交往中,同伴之間常常會產生共情現象。當幼兒面臨困難和挑戰,感到沮喪并出現情緒波動時,同伴的理解和支持可讓他們不再感到孤單,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此外,幼兒在人際互動中觀察其他幼兒處理情緒的方式,有助于他們模仿和學習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
例如,教師可引導幼兒共同打造一個名為“情緒角”的溫馨、安全空間,幫助他們緩解負面情緒,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在“情緒角”中,教師可放置一些能治愈心靈的物件,如可供撫摸的玩偶或心靈療愈石,并配以能夠引發共鳴的心理情緒相關繪本。此外,播放柔和、平靜的音樂也是幫助幼兒放松情緒的有效方式。同時,教師還可在小角落的墻上掛起幼兒的“心理晴雨表”,鼓勵他們記錄每日的情緒波動。通過推選“小小心理醫生”,幼兒不僅可以學會診斷他人或自己的情緒,并進行有效的情緒疏導,還可以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與伙伴的交流和溝通,幼兒將不斷提升情緒認知能力,進而有效調節自身情緒。
同伴互助在幼兒情緒管理能力培養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同齡幼兒能夠因年齡相近且共享類似話題而縮小社交距離,進而加深彼此的情感理解。幼兒之間能更有效地分享情緒體驗,為情緒宣泄提供有效渠道。相比之下,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代溝可能使幼兒不敢向長輩教師真實表達情緒,從而產生情緒抑制的情況。
(五)持續追蹤,指導情緒
情緒的表達可能是瞬時的,但情緒塑造是一個長期的、持久的過程。因此,在引導幼兒培養情緒管理能力時,教師應持續跟蹤和記錄幼兒的情緒發展情況,避免過早下結論,以便有效地進行正向引導。
以描畫“心理晴雨表”為例。教師可利用心理晴雨表這一工具,對幼兒的情緒狀態進行細致分析和評估。例如,若某幼兒在某日標記“下雨”,表示情緒低落,教師應及時與其進行溝通以了解原因,并提供情緒疏導,記錄其恢復情緒所需的時間。接著,教師可在一周或一個月后總結幼兒近期情緒表現,重點關注可能存在的情緒困擾,進行深入挖掘。此外,教師可通過情緒回溯方法引導幼兒管理情緒,幫助他們回溯事件過程,尋找情緒發生的根源。對于回憶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可通過提問輔助,幫助其抓住情緒線索。教師應鼓勵幼兒在多次實踐后自主發現情緒線索,從而進一步培養其情緒管理能力。
在情緒追蹤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幼兒識別引發不良情緒的因素,并幫助他們探索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通過深入理解情緒追蹤的原理,教師能夠以個性化方式輔導幼兒制訂情緒管理策略,有針對性地應對情緒管理的挑戰。此外,情緒追蹤有助于幼兒自我認知和發展,也有助于幼兒更深層次地了解自我內心世44HFMjRBNVMR78fT8CzF4T7V9F0kaJj94fJmlaMMRH4=界,接納自我,增強自信心,促進身心健康[4]。
(六)家園聯合,穩定情緒
加強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緊密合作是培養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策略。家園聯合協作有利于共享教育資源,包括家庭環境、生活經驗和專業知識等。通過充分整合這些資源,為幼兒創造全方位、多層次的成長環境,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心理滿足感,促進其情緒的穩定發展。
以家園活動“變廢為寶”為例。幼兒園可邀請家長參與將廢舊報紙裁剪成創意衣物的活動。首先,幼兒園應通過多種渠道,如家長會、校園公告和社交媒體,向家長傳達本次家園活動的意義、目的及具體安排,以激發家長的積極參與。其次,家長應與幼兒搭檔合作,共同進行手工制作。同時,幼兒園還可以邀請專業裁縫或設計師,通過視頻教程遠程指導如何將報紙裁剪、拼接成精美衣物。在制作過程中,家長應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力,并協助確保安全使用工具。此外,家長需保持耐心及穩定情緒,關注幼兒情感變化,及時給予支持與鼓勵。教師應引導家長與幼兒進行充分溝通交流,贊美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意設計,為幼兒的創意提供情感支持,使他們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激勵其積極投入手工制作活動中。最后,教師可組織幼兒進行成果展示,通過舉辦小型走秀活動,鼓勵幼兒穿上共同制作的報紙衣物,介紹創作過程并分享情感體驗,以促進親子交流和家庭和諧。
通過精心策劃和開展家園活動,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動手能力,還有助于穩定幼兒的情緒狀態,促進幼兒與家長之間的親子關系。這種綜合的教育和娛樂方式值得在更多幼兒園和家庭中廣泛推廣和應用。在家園合作中,尊重幼兒的個體權利并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發表意見尤為關鍵。這樣一來,幼兒將更愿意遵守規則、控制情緒,并建立更加信任教師和家長的關系。
結語
情緒管理對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的情緒管理有助于幼兒學會更好地處理壓力和面對挫折,提升他們的心理韌性。在積極、穩定的情緒狀態下,幼兒注意力更為集中,思維更為敏捷,學習動力更為強勁。因此,為了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培養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勢在必行,其重要性亟待深入探討和關注。
【參考文獻】
[1]李昕然.3 ~ 6歲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發展現狀及家庭影響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2]楊艷.擁抱我的小情緒:幼小銜接背景下大班幼兒情緒管理能力培養的探索實踐[J].東方娃娃·繪本與教育,2024(6):13-16.
[3]楊紅.淺析情緒主題繪本教學助力幼兒情緒管理的策略[J].東方娃娃·繪本與教育,2024(3):19-20.
[4]朱詩嫻.依托繪本提升小班幼兒情緒管理能力的實踐與反思:以班本課程“我的情緒小怪獸”為例[J].教育觀察,2024,13(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