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世界城市日設立十周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上海獎)首次走出國門,在2024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場活動上將“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傳播至海外。
城市有溫度,人民更幸福。一座有溫度的城市,必定是以人為本的,是宜居宜業宜游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是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現實需要與精神追求的。上海這座“人民之城”便是一座溫暖的城市,這種溫暖不僅僅體現在城市的景色之中,更體現在開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之中。
上海綠色宜居又溫馨。穿梭于城市之間的高架生態綠植含量驚人,正在建設的環城生態公園帶讓綠地緊密構連;黃浦濱江一面是綠道、一面是光景、中間是江景,綠地、燈光、江流交織;北外灘“生活秀帶”升級,一側是綠意盎然的“城市森林”,一側是燈光璀璨的陸家嘴天際線;當徐匯濱江遇見西岸風情,工業遺存與藝術空間水乳交融,自然風貌與現代建筑交相輝映,讓人不由沉醉在這溫柔的城市風光里。
上海的營商環境有溫度。從拿地到開工,“莫德納”落滬只用三個多月的時間,刷新了重點項目落地的“上海速度”,甚至比“特斯拉”還要少一個多月。而這個速度,就在今年年初再次被刷新,“法雷奧”從拿地到開工只用了三個月。重點項目落地速度的不斷刷新,彰顯了上海擴大開放的決心,彰顯了上海政務服務的效率。
上海的城市品格更溫情。為解決來滬工作人員租房“遠、貴、難”的痛點,上海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籌措建設力度,累計籌措建設“保租房”51.3萬套,構建了“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等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和“新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2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專程走訪了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對上海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你為我建設城市之美,我為你解決住房之需,這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體現。
然而,與處處美景相對,上海的城市品牌工程還不夠亮麗,幾十年來談到上海,人們印象最深的仍是黃浦外灘和浦東陸家嘴。與投資熱土相對,上海對“一老一小”的關愛還不夠突出,17.8萬張的床位規劃,遠遠不能滿足500多萬老齡人口的需要。與高端大氣相對,城市的煙火氣少了,過去人流如織的商場如今門庭冷落。與開放包容相對,大學的封閉性強了,在校門管理上用力過猛,過去敞開的高門大院如今必須提前預約才能進入參觀。在筆者看來,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上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展望未來,提升情感共鳴的“聚力”方式或許能讓上海的“溫暖”恒溫提質。聚力唱響文化品牌,講好上海城市故事,把上海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融合,有布局有謀劃地打造科技感強、現代味足、內涵豐富的上海文化新地標,增強上海城市文化軟實力。聚力發展銀發經濟,聚焦多樣化養老備老需求,抓住機遇大力布局養老科技產業新賽道,激發銀發經濟的巨大市場潛力,在滿足養老基本需求的同時,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能。聚力提振城市“煙火氣”,推動商場服務品質革命性改造,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式消費場景,吸引更多年輕人走出家門、體驗生活。聚力于細微處著眼,推動在滬大學重新敞開大門,以熱情的姿態接納外地來滬旅游的學子和休閑散步的居民,使大學開放包容的精神重新氤氳社會各界人士,使全國各地、全球各國重新感受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