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年來,以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網絡游戲為代表的文化出海“新三樣”在國際市場上高歌猛進,初步形成了更為市場化、規模化、年輕化的出海新生態。
2023年,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額達1621億美元。文化出海“新三樣”不僅在規模上持續增長,還在做精內容、做透市場、做強產業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其中的一大亮點就是實現從“送出去”到“賣出去”的新突破,深入全球青年潮流文化之中。接下來,還需更進一步,從“賣得出去”到“走得進去”“留得下來”,打造全球流行的中華文化IP。
“賣得出去”是第一步。做精內容,是數字文化產業提升全球競爭力的根本。以影視出海為例,國產劇不僅出口規模實現了增長,還從過往以亞太市場為主覆蓋至更多的歐美國家。題材類型也不斷拓寬,在古裝劇之外,都市、家庭、青春、懸疑等類型劇接連出海,初步顯現百花齊放的國劇出海趨勢。在TikTok(海外短視頻社交平臺)播放量排名前50的中劇中,現實題材已經占據半壁江山。每一個新類型的擴充,都意味著有更多的新受眾和市場在欣賞中國影視、親近中國文化。
更重要的是“走得進去”。從看中國網文,到聊中國文化,再到寫中國故事,有大批海外讀者走上了創作道路。目前,僅起點國際平臺就培育出約43萬名海外網文作家,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喜歡在作品中借鑒中國題材、融入中國元素,催生形成了中國故事全球化寫作的新現象。
關鍵在于“留得下來”。IP要有留存性,不能曇花一現。全球經典IP,如迪士尼、漫威,都是陪伴一代代人成長、經得住時間和市場考驗的常青IP。新形勢下,中國IP登上世界大舞臺,必須直面全球各大平臺、海量作品的競爭,更需以長期主義的耐心與定力做好IP在全球市場的發展規劃。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為中國數字文化的全球化進程帶來新的戰略機遇。
一是打造全球共創平臺,培育復合型文藝人才。
人才是文化產業的根本。數字文化產業以開放的機制,匯聚廣泛、多元、年輕的創作力量,是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載體。
要適應文化新業態,培育和吸納一大批具備國際視野的人才:匯聚“科技+文化”的復合型人才,既懂中國傳統文化,又掌握互聯網前沿技術,能夠加速中華文化符號的國際化、現代化傳播。打造全球共創平臺,吸引海內外優秀創作人才。
二是培育文化精品,打開“讀懂中國”新窗口。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國IP走向世界的底氣。無論是《慶余年》中的中國詩詞,還是《我的阿勒泰》中的風土人情,都體現了“中國出品”的獨特魅力。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既需要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全球性表達,也需要秉承強烈的現實主義關懷,澆灌生活之樹、書寫時代之光。實踐反復證明,能夠被海外用戶理解、共情、認同的內容,才具備“留得下來”的潛質。無論是在內容敘事上,還是體驗方式上,我們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讓“中國性”文藝成為“世界性”語言。只有聚焦提煉人類共通情感,中國IP才能真正與世界共振。
三是緊抓前沿科技,以創新打造文化出海“加速器”。
加快文化傳播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規劃,與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相輔相成。接下來,可進一步形成雙向促進的產業循環。
以網絡文學出海為例,中國網文的內容存量與出海轉化量之間還存在巨大缺口。近年來,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翻譯產能和效率有了大幅突破。下一步,還可積極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賦能場景,打造文、漫、有聲、衍生等一體化體驗平臺。
四是做強產業融合,“抱團出海”打響文化品牌。
近年來,中國數字文化出海基本形成立體化、生態化的傳播格局,如互聯網平臺“造船出海”、內容企業“借船出海”、廣大創作者“搭船出海”。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政策支持和企業間的緊密合作。國劇在海外的好口碑,就是影視行業同仁依靠一部部優秀作品共同打開的局面。
五是鏈接全球資源,應用全球經驗。
文化只有在交流互鑒中才能不斷繁榮發展。近年來,中國數字文化企業不斷拓展國際合作模式,從海外發行、版權交易、授權開發向聯合開發、國際共創積極拓展,致力于打造全球化IP。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打造文化出海高地,需推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尋找本土化與全球化的共鳴。要在文化立場上堅持主體性,深挖中國文化特色與底蘊;在內容生產上堅持創新性,為中國IP打開廣闊舞臺;在產業發展上秉承包容性,廣泛吸納先進技術與全球經驗,在全球語境中保持前沿競爭力。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