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老年人的娛樂,如果你還停留在下棋、打牌、跳廣場舞的印象中,那你就跟不上時代了,“銀發族”使用智能手機上網沖浪可能比你還“絲滑”。
隨著近幾年我國網絡文學產業迎來新一輪的增長勢頭,中老年用戶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時下紅紅火火的視頻短劇賽道,中老年短劇也異軍突起,火爆出圈。從在線閱讀到視頻短劇,“銀發族”已經成為市場的爭搶對象。曾經苦口婆心教導孩子要少上網、少玩手機的父母輩是如何被網文和短劇擊中的?背后又透露著他們怎樣的需求呢?
小陳有一天忽然發現,退休的父母已經捧著手機放不下了:發朋友圈、刷視頻、看網絡小說、追視頻短劇……以至于他不得不給父母的手機設置了青少年模式,并定時檢查。
登錄社交平臺看一看,類似情況還不少:我媽看短劇直到凌晨還不舍得睡覺,我爸沒日沒夜看網文……父母們已經被網絡小說和短劇擊中了。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銀發族”是新增網民主力之一。
而在網絡文學用戶中,中老年占比也在逐年上升。騰訊發布的一組調查報告顯示,社交、游戲、在線娛樂/閱讀分列銀發群體活躍度最高的APP類型前三,其中在線娛樂/閱讀占比高達62%。
父母們比年輕人還沉迷于網絡,大背景是因為搭乘上了互聯網技術革新的快車,他們一旦掌握了APP的使用后,使用的頻率和熟練的程度遠超年輕人的想象。互聯網技術的快速迭代推動了各類娛樂APP的誕生和發展,中老年人在使用方面越來越便捷。有些網文平臺注冊后會根據你勾選的“銀發族”年齡段貼心地顯示大字模式,幾乎所有的平臺都會根據你填寫的年齡段和興趣愛好進行“投你所好”式的推送。
技術的迭代、算法的強大讓用戶越來越便捷、省力,但技術的另一面也露出鋒芒:平臺精準“投喂”的碎片化閱讀和“快餐式”內容開始重塑“銀發族”的習慣,幾分鐘乃至幾十秒的視頻更適配碎片化時間,也讓曾經在電視機前追完一部又一部長劇的“銀發族”逐漸對長劇集失去耐心,繼而越發依賴短視頻。此外,能即時反饋比如發彈幕、發評論等,也讓他們充滿了在場感、參與感和成就感。
不只是短劇、視頻,在線閱讀亦是如此。據掌閱年度數字閱讀報告顯示,“50歲+”的中老年用戶,在部分類型小說上的人均互動次數遠超其他群體。那么,是哪些類型的小說獲得了中老年人的青睞呢?
如果你在網絡閱讀平臺的設定是“50歲+”“女性”,你會得到一堆“霸總”題材的推送。做出版工作多年的Lisa認為,這其實是這些媽媽們續上了年輕時被言情小說打造的“少女夢”。在養育孩子時,她們擱淺了自己的這一想法。變成“銀發族”后,生活和情感一下子“空閑”了起來,于是,最能擊中她們的就是那個曾經的“少女夢”。“相對于直播打賞和被忽悠買保健品,付費閱讀、聽書和看短劇都算不上多貴了,只要在能控制的范圍內就好。”Lisa說道。
那么爸爸們愛看什么呢?如果在平臺上將閱讀偏好設定為“50歲+”“男性”,得到的推送大多是歷史、玄幻類作品。男性喜歡歷史和科技的心一直沒變,或許也是在圓年輕時的夢吧。
事實證明,進入退休階段的“銀發族”,從幾十年忙碌的作息里一下子“解脫”,很多人會有一個比較漫長的適應期。離開工作崗位加上子女離巢,他們在這個階段對于情感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加上年齡越大越容易懷舊,所以“霸總”文(劇)、玄幻文(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情感上的這部分需求,讓他們在閱讀和觀劇過程中產生很強的代入感,并沉浸其中。例如,今年上線聚焦中老年情感題材的短劇《閃婚五十歲》在視頻平臺上累計有近7億次的播放量,而中老年用戶一躍成為為該劇貢獻數據的主力軍。
網文和短劇瞄準了“銀發族”,也引起了兒女們的擔憂。據媒體報道,有老人為追短劇刷爆銀行卡,累計充值近4萬元。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對此建議,短劇小程序和平臺應統一收費模式,強化告知義務,落實明碼標價,優化自動續費機制,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
同時,子女們也應多關心父母。網文、短劇再怎么貼心,也比不了現實中的親情。兒女與其為父母真金白銀地付費追文、追劇擔心,不如多回家陪伴他們,多跟他們聊天。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