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規新政出臺,常常會引起網友熱烈討論。討論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也表達著老百姓對改善民生最樸素的期待。與發展經濟要靈活運用“放”與“管”的辯證法一樣,發展民生也需要拿準力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這當中有一條必須堅持的做法,便是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那么,發展民生為何既要“盡力”還要“量力”?又該如何找到“兩力”之間的平衡點?
民生涉及人的生命全周期過程,覆蓋領域廣泛,本身就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如何合理分配與利用有限的資源、怎樣協調與平衡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何以兼顧當前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等,都使得民生問題成為世界性難題。
歷史經驗證明,民生保障的力度沒把握好,發展可能就會栽跟頭。比如部分發展中國家片面地追求經濟發展,以致“顧不上”民生問題,最終陷入“民生缺失陷阱”,導致社會局勢動蕩,反噬了經濟發展所需的穩定環境。還比如一些發達國家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面社會福利政策,但最終卻導致了巨額財政赤字,寅吃卯糧,陷入“高福利陷阱”。還有的國家放任資本無序擴張,陷入了“貧富分化陷阱”,社會階層的撕裂阻礙了社會發展。
現實中,每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都不一樣,發展民生的路徑也不一樣。比如,北歐一些國家之所以能夠走上“高福利”的道路,主要是通過高稅收來維系。統計數據顯示,丹麥、芬蘭等國稅收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均高于40%,也就是說,國民需要拿出將近一半的收入來為“高福利”買單。又比如,西方文化更強調個體原子化,家庭和社會的鏈接功能偏弱,導致民生事業取向有時帶有“去家庭化”“去社會化”的特征。
我們需要秉持“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正是從人口規模巨大,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收入差距仍較明顯這樣的實際情況出發考量的,前者是我們始終站穩人民立場的鮮明態度,后者則是確保民生福祉得以長久為繼的科學之道。
我們常聽到一個詞“民呼我為”,意為民眾有合理的訴求,政府部門迅速響應、積極行動。然而,少數人卻對此抱著這樣一種觀念:但凡涉及民生之事,政府就該無條件承擔全部責任,“眉毛胡子都得抓”??擅裆笫聫膩矶疾皇且坏篮唵蔚募訙p算術題,而是一道多元函數求解題,一味使“蠻勁”未必能起到最好效果。
我們發展民生事業的一大特點就是從“民聲”出發,做到用心用情、盡心盡力。就像在浙江,近段時間許多地方已經發起“民意海淘”,征集2025年的民生實事項目愿望清單,并以人大代表票決制確定將要重點推進的民生實事。這種以“民聲”定“民生”的做法,落點對準的是民眾的真實需求,背后是“盡力而為”的為民初心。
民生保障需看清“人均”和“總量”的關系,在“有應”和“有為”之間量力而行。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而言,像教育、醫療、育幼、養老等民生問題,隨便拎出哪一項,倘若期望在“人均”層面實現保障的即刻滿足、一步到位,那么所需投入的總量成本無疑是極為巨大的,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一味地貪大求全或猛踩油門,并不是我們發展民生的最佳策略,而是應該講究針對性、實效性,哪里迫切先投向哪里,打好基礎再向優攀升。
有別于一些國家在民生發展中充當類似“保姆”的角色,中國更像是扮演“導員”的角色,突出的是發展式保障。過去這些年來,我們國家正是在“盡力”與“量力”的平衡木上向前走,民生改革才能帶著溫度落地。
民生關乎發展,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得好不好,民生就是“晴雨表”。民生也關乎安穩,其背后連著人心、民心,事關民心向背、國家穩定。在改革的大場景中,民生是著色最豐富但也最難落筆的板塊。如何答好“民生答卷”,我們還需回答以下問題。
一是“放水池”如何“蓄水”?抓民生就是抓發展,“放水池”也有“蓄水”的功能。一方面,民生的“底座”扎實了,老百姓才有更強的消費信心和更好的消費預期,比如老舊小區改造,就釋放了居民對大件商品消費的需求。另一方面,民生增長點也是經濟增長點。比如不斷加劇的老齡化趨勢,創造出的可能是新的行業需求、新的人口紅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里提到的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發展銀發經濟,就是以民生促發展的關鍵之舉。
二是“蛋糕”優先給誰?中國經濟總量的“蛋糕”很大,但中國的人口特征決定了“分蛋糕”具有復雜性。如就業、教育、醫療等領域,每一個領域的呼聲都很強烈;高齡老人、困難殘疾人、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各類群體,每個群體的人口規??赡芫拖喈斢谝粋€中小型國家的人口。我們的民生改革需要分出輕重緩急,突出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改革要更多地顧及中低收入者,把民生“大錢”花在“底座”,花給“絕大多數”,而不是簡單地就某一指標使“蠻勁”。
三是如何防止“養懶漢”?歐洲一些國家在陷入“高福利陷阱”的同時,也滋生了不少“福利懶漢”。西方國家所鼓吹的“高承諾”“高福利”“高負債”,并非我們發展民生的發力方向與工作取向,我們應當更注重提高人的“再生產”能力。比如在就業政策上,福利國家強調失業救濟,我們則強調就業促進和就業服務。當然,基礎條件好的地方,也可以通過市場化服務、發展服務產業等方式,進一步滿足那些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服務需求。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一個國家的民生發展好不好,不僅僅是看政府出臺多少政策、推出多少福利,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讓“人人都是奮斗者”成為改革發展最生動的注腳。
(摘自“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