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了今年1月至9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檢查、審查調查情況。根據通報,今年1月至9月立案現任或原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7.7萬名,數量已超2023年全年。
7.7萬名村干部被立案,這一消息如平地驚雷,令人吃驚。在多數人的認知中,基層農村的貪腐問題雖存在,但遠未達到如此觸目驚心的地步。這不僅僅是一個冰冷的數字,更是對鄉村治理體系、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乃至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次嚴峻拷問。
我國現有60多萬個行政村,村干部隊伍龐大且任務艱巨。7.7萬名村干部被立案,雖不能代表整體,但也反映出鄉村治理中不容忽視的一些問題。
隨著我國反腐力度的加大,不少村干部的違紀違法問題浮出水面。從貪污受賄到濫用職權,從截留惠民資金到挪用集體資產,種種違法亂紀行為層出不窮,猶如蠹蟲般侵蝕著農村基層的肌體。
錢袋里的蛀蟲。經濟領域腐敗是村干部腐敗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公布的諸多案例中,不少村干部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私分集體資產。有的村干部還私設“小金庫”,對下撥的資金和村集體收入不入財務賬,在賬外隨意開支或巧立名目私吞公款。此前就有媒體報道,西南某市一名村黨支部書記從2006年起利用職務便利,先后20余次巧立名目蠶食各類專項資金,涉案金額達70余萬元,作案時間長達16年。
權柄下的私欲。一些村干部在村級事務管理中,濫用職權、失職瀆職。比如,有村干部在低保評審、貧困戶申報、危舊房改造等工作中優親厚友,搞特殊化;有的則在處理村民糾紛時,偏袒徇私,嚴重破壞了基層的和諧穩定與法治秩序。
生活圈的墮落。此前公布的案例中,就有村干部在物質生活上過度追求享受,貪圖奢靡之風。他們講排場、比闊氣,修建豪華辦公樓、使用公款大吃大喝、購買高檔消費品等;有的村干部借紅白喜事大操大辦,極盡奢華;還有的村干部則利用職務之便,大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
選舉場的賄賂。選舉領域的腐敗是村干部腐敗的又一個重要表現。在極少數地方,村干部賄選現象頻現,嚴重損害了村民的民主權利。一些村干部不惜血本賄賂選民,甚至還有人用暴力威脅恐嚇村民,動用“保護傘”干預選舉。
村黨組織書記和村主任,本應是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究竟是何種原因,讓那些曾肩負鄉親期望、承載振興重任的村干部,一步步滑向違規違法的深淵?
權力失去監督,必然導致腐敗。村級監督體系的不完善,是村干部腐敗問題頻發的關鍵所在。在一些村級組織中,權力過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村干部的權力行使常處于監管“盲區”。特別是部分鄉村財務管理機制漏洞較大,財務公開制度執行不力,也為腐敗提供了可乘之機。
集體經濟薄弱,利益驅動腐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經濟層面,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是村干部腐敗問題的重要誘因,它意味著村集體可用于發展、分配的資源有限。然而薄弱的集體經濟往往伴隨著管理不善的問題,比如財務管理混亂、制度不健全等,讓一些腐敗行為難以被揭露。
群眾參與度低,監督力量薄弱。在不少農村地區,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單一,主要依賴外出務工或做生意,而非農村集體經濟分紅或土地收益,這就導致村民對村集體事務的關心程度不高。目前,我國農村普遍建立了有利于實施民主決策的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真正能參與其中的村民數量有限。此外,部分農村人口外流嚴重,留在農村的多為老人和兒童,缺乏足夠的監督能力和意愿。
傳統觀念影響,法治意識淡薄。我國鄉土文化源遠流長,廣大農村則是滋生培育鄉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在一些農村地區,部分村干部利用宗族勢力影響力,操縱甚至破壞選舉,影響村務決策。
作為鄉村振興和基層發展的領頭雁,村干部身處基層治理最前沿,與群眾打交道最深,其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黨和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貪腐之風若不禁,鄉村振興將舉步維艱。因此,必須讓村干部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每一份資源、每一筆資金、每一項權力都用在刀刃上。
權力在哪兒,制度就要跟進到哪兒。要進一步細化明確村干部的職責和權力范圍,建立權力清單。健全村級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村級黨組織的主體責任和村務監事會的監督責任,把村干部的廉潔從政情況列入目標考核,將考核結果與村干部的業績評定、報酬待遇、選拔任用掛鉤。
漏洞在哪兒,監督就要瞄準哪兒。要構建多元化的監督體系,確保項目去哪里、資金到哪里,權力在哪里,監督就要跟到哪里。要進一步保障村民對村情村務以及村集體經濟運營情況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同時,加強群眾監督,暢通舉報渠道。
腐敗在哪兒,司法就要亮劍到哪兒。司法介入不僅是具有強大威懾力的反腐手段,也是防治村干部腐敗的“最后一道防線”。對于村民反映的涉及村干部腐敗的案件,司法機關應迅速反應,依法立案并進行公開審理。
干部在哪兒,教育就要覆蓋到哪兒。通過開展反腐倡廉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學習廉潔從政的法律法規等方式,引導村干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權力觀和利益觀,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同時,要加強對村民的廉潔文化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反腐敗斗爭的良好氛圍,讓鄉村成為一片清朗之地。
(摘自“重慶瞭望”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