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當“終身禁賽”這個詞與“王天一”這個名字綁在一起時,許多人感到錯愕。
在人們的印象里,王天一身上的標簽是“象棋神童”“特級大師”,現在卻是“買棋賣棋”“操縱比賽”。
這個被稱為“中國象棋第一人”的頂尖棋手,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2023年4月,中國象棋特級大師王躍飛與郝繼超的一段通話錄音在網上流傳。錄音中提到王躍飛與王天一參與“買棋”,甚至用電腦軟件作弊操控比賽。這段錄音一經曝光便引發廣泛關注。
幾個月后,已退休的中國象棋特級大師柳大華實名舉報行業亂象,同樣提及有勢力“公然使用電腦軟件以及現代化科技手段操縱、包辦國內各種大型比賽的勝負與獎金分配”。
柳大華表示,有少數棋手將象棋作為買賣勝負、受賄牟利的工具。隨后,柳大華的弟子、中國象棋大師黨斐也實名舉報,表示已經將長達90分鐘的錄音文件轉交相關部門,并愿意全力配合各項調查取證。
此事引起了中國象棋協會的高度重視,會同有關方面開展深入調查發現,王天一、王躍飛等運動員確實存在買棋賣棋操縱比賽等違規行為,“時間跨度長、頻次高,性質非常惡劣,情節非常嚴重,對象棋運動發展造成了嚴重損害”。
2024年8月,王天一被杭州市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等相關規定,經研究,中國象棋協會給予王天一、王躍飛終身禁賽、撤銷由該協會授予的包括特級大師在內的所有技術等級稱號的處罰,禁止二人從事和參與中國象棋協會及其會員單位組織或授權組織的所有象棋賽事和活動。
1989年,王天一出生在北京。9歲時,他被啟蒙老師推薦參加北京市少年象棋比賽,獲得了全市第二名。
北京棋院少年班的教練看中了這個“神童”,把王天一招了進去。
由于白天要上學,并參加其他興趣班,王天一每周只能花4小時在棋院學棋。盡管如此,2001年、2003年、2005年,他3次獲得全國象棋少年錦標賽冠軍。
16歲時,王天一晉升為中國象棋大師,隨后開啟了一系列“高光時刻”:
2012年,王天一獲得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冠軍,成為新的“棋王”,并晉升為象棋特級大師。
2014年,王天一獲得象棋棋手等級分全國第一名,且連續“霸榜”直到今年。其中在2023年,王天一的等級分達到2800分,創下中國象棋施行等級分制度以來的歷史新高,因此有了“中國象棋第一人”的稱號。
這些紀錄堪稱光鮮,但王天一早年的職業生涯也留下過污點。現在回看,似乎是一種先兆。
2012年,全國農民運動會揭露多名專業運動員資格造假參賽,其中就包括王天一。當時他用了“王天奕”的名字,代表北京隊奪得男子快棋冠軍。
事情被曝光后,王天一公開致歉:“關于此事我已深知悔過,并將以此為訓,提高自己的棋品棋藝,以更好的面貌為象棋事業貢獻力量。”
12年前的話,如今讀來顯得格外諷刺。
王天一被警方調查后,有業內人士披露了更多關于比賽作弊、“買棋賣棋”的細節。
隨著人工智能(AI)的發展,象棋比賽中一個常見作弊方式,就是棋手隨身攜帶信號發射器,向場外同伙發送棋局信號,同伙使用AI獲得最佳招法,再發送給棋手。
一名體育圈內人士說,象棋界的“買棋賣棋”源自“默契棋”,也就是所謂的“人情棋”,其性質與某些球類項目中的“默契球”相似,“本質上也是打假球、下假棋”。
因象棋圈子較小,相對封閉,棋手之間普遍比較熟悉,而且往往存在師徒、師兄弟的關系。于是在一些比賽中,棋手們會通過下“默契棋”來實現群體利益最大化。
財經作家、評論員崔傳剛表示:“高額獎金和排名積分,商業贊助和廣告收入,對利益的爭奪增加了棋手之間的競爭,也成為某些人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利的動力。此外,技術的發展,比賽管理漏洞,監管不足和缺乏懲處力度等因素,則為某些腐敗和作弊現象創造了生存土壤和生長條件。”
崔傳剛認為,體育產業市場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旦陷入無序發展或監管缺失的狀態,必然引發腐敗。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要加強行業自律,二是要擴大輿論監督,三是監管必須到位。王天一被終身禁賽已經釋放了一個明確的監管信號。未來只有多措并舉,才能維護象棋運動的純潔性和公正性。”崔傳剛表示。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