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偉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
慶祝新中國75周年華誕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安徽考察,走進谷文昌紀念館。這同華誕慶典之一,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有著共同的價值指向。
無論是立誓“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谷文昌,還是榮獲勛章獎章的戰斗英雄黃宗德、“人民工匠”許振超、窯洞醫生路生梅、在“生命禁區”守邊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一生擇一事、一生踐一諾,何懼青絲染霜,哪怕千難萬苦也甘之如飴。
新時代新征程,為何一次次托舉英雄模范登上時代的講臺,以最高禮遇去褒獎他們,以崇敬之心去學習他們?習近平總書記在頒授儀式上的話語重心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為榜樣,團結奮進、砥礪前行,匯聚起共襄強國盛舉的磅礴力量。”
英雄模范的精神凝聚、價值沉淀,歷經歲月洗禮愈發熠熠生輝。它足以讓一名初中課堂上聽了焦裕祿故事的少年,多年后在工作崗位上飽含深情寫下《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寫下“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那些蕩氣回腸的詩句。細想,焦裕祿任縣委書記,在蘭考工作不到兩年時間,又能改變多少山川面貌?留下來的是寶貴的焦裕祿精神。“生也沙丘,死也沙丘”,激勵著無數人繼續前行,去完成未完成的事業。
谷文昌也是如此。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同志注意到一個細節,時間過去了很多年,東山年輕的后輩逢年過節仍會“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習近平同志深為感動、深受啟發,號召大家學習谷文昌的精神,“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后來離開福建到浙江,他又在“之江新語”專欄寫下以谷文昌為主角的《“潛績”與“顯績”》,汲取的精神力量激蕩久遠。
一切偉大事業都在接續奮斗中推向前進。
今天,我們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常以登山喻征程。14億多人的現代化,何其偉大又何其艱巨。腳下每一步的攀登,都是英雄意氣的聚力,都有萬眾一心的偉力。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昔日硝煙漫、戰火起,一抔熱土一抔魂,為有犧牲多壯志。到了建設時期、改革時期,人們在篳路藍縷中跋涉。白手起家的艱辛、摸石頭過河的勇毅,天翻地覆慨而慷,多少英雄豪杰,多少風流人物!
谷文昌、焦裕祿,還有廖俊波、楊善洲……這些扎根基層的英雄模范,平凡、普通。他們的故事,看似平靜,卻波瀾壯闊;聽來無聲,卻久久回響。
翻開中ItXHg7p52iPdJA5PW9Hbgw==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有以英雄人物命名的精神,但更多的是英雄的群像,是共產黨員的群像,是人民的群像——
老西藏精神里,有孔繁森,也有廣大“缺氧不缺精神”的干部群眾;脫貧攻堅精神里,有張桂梅、毛相林,還有“去過最偏遠的村寨,住過最窮的人家”的脫貧崗位上的奉獻者;偉大抗疫精神里,有鐘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也有挺身而出的“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愿紅”……名單很長很長,就像總書記所言:“中華民族能夠經歷無數災厄仍不斷發展壯大,從來都不是因為有救世主,而是因為在大災大難前有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誰把豐碑刻在人民心里,黨和人民定會把他們載入史冊。
新時代,從接烈士遺骸回家到設立烈士紀念日,從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到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大智治制。今天的我們,也將更多目光望向民族脊梁,望向這些閃亮的星。
習近平總書記的閩皖行,還有一場同谷文昌紀念館有著關聯的日程安排:到合肥濱湖科學城,那里薈萃了近年來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飛躍,令人感佩。中國的科技創新走到今天,在高新技術討不來也要不來的今天,于夾縫中突圍,在疾風驟雨、驚濤駭浪中向新而生。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懷揣科學家精神,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
人生能有幾回搏?從大興安嶺的皚皚白雪到南海之濱的灼灼烈日,各領域各行業,無數人平凡著又偉大著,共同托舉起的,是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中國。
時間的腳步不停歇。綠樹成蔭的谷文昌紀念館,人流如織;在育才造士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焦裕祿和谷文昌的半身雕像遙相呼應;大江南北的紅色革命紀念地,迎來又一個歲月靜好的清晨;億萬人民在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不懈耕耘……英雄模范的身影已經融匯于滾滾人流,英雄模范的精神充盈于天地之間。他們的精神、品格、風骨、氣節,已然成為時代的風尚,并在偉大事業的奮斗中實現精神生命力的永恒。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