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內涵豐富、意義重大,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中之重。高質量推進全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通過運用豐富的教學路徑,切實提升全會精神入腦、入心、入行的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課就要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特別是要講好新時代的故事。講故事,不僅老師講,而且要組織學生自己講。”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而“深刻道理要通過講故事打動人、說服人”,講故事是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的重要方式。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以來,中國翻天覆地的偉大變化和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催生了無數激勵人心、感人至深、溫暖心靈的好故事,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春風化雨、啟智潤心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形成,是習近平總書記用好黨的傳家寶,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結果。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選擇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廣東進行考察調研;在距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不到4個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武漢考察調研;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赴重慶、山東調研。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時間節點的調研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這里面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可以講述,故事背后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可以挖掘。如2024年7月17日,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期間,新華社微信公眾號平臺以“高山榕樹下,春天的故事譜新篇”為題發布文章,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調研,在深圳蓮花山公園向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獻花圈,并在附近親手植下一棵高山榕的故事。該故事有溫度、有情懷,也有深遠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接過歷史接力棒,領航中國,發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動員令與進軍號,引領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改革航程。講好全面深化改革故事,就要講述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歷程、講述改革開放涌現出的榜樣楷模,要讓學生也成為講故事的主體,要把講故事場地從課室拓展到社會,同時要注意講故事的方法。“講故事不僅能闡釋觀念、觸發思考,而且能感染受眾、拉近距離,最終在受眾頭腦中、心靈中獲得雙重共鳴,可謂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通過故事講述的方式,以故事載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讓學生更形象體會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的艱辛與成就的寶貴,在情感上、理性上、行動上都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大部署同向同行,與全會的精神同頻共振。
以數字技術賦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與全會繼黨的二十大以后再次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主張一致、與全會改革創新精神相統一,也是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重要指示的體現。將5G、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表征的數字技術融入教學過程,提升教學實效和學生的獲得感,已是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順應時代趨勢的普遍做法。有的高校依托超星、小雅等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的則利用數字孿生技術、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數字技術進行虛實融合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利用數字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在于可以突破物理時空限制,還有助于學生進行探究式自主學習、個性化深度學習和分眾式社群學習,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各高校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和特點,將數字技術的創新優勢與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相結合,為提升全會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效性注入新動能,提高學生對全會精神的獲得感。對于依托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主的高校,要利用數字技術聚合各類有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主題的優質教學資源。整合不同平臺的資源,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庫。對于有條件建設智慧課堂的高校而言,可以利用數字孿生、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呈現擬態場景,打造交互式、情景式、浸潤式教學場域,讓學生以虛擬化身代入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的史實場景,讓學生在全息沉浸式體驗教學中領略探索歷程的艱辛。同時,也可在虛實融合教學的世界中,體驗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安排的光明前景,讓大學生在前瞻性、超前性的具身體驗中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魅力,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收獲正向的情感體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他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思政課,“大思政課”更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現實關照。實踐教學是深化課堂教學,推動教學成果外化于行的重要環節。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要善用“大思政課”,創新實踐教學,把思政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提升實踐育人成效。推動全會精神不僅入腦、入心,還入行。首先,立足校園實踐,將全會精神的學習與校園學生活動相結合,積極依托社團、學生組織等開展全會精神的學習、宣講、知識競賽、文藝創作等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下主動接受全會精神的熏陶。其次,開展社會實踐,把學生帶到廣闊的社會。讓學生以社會調研的方式,通過親眼所見和親身體驗,了解黨的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在中國大地的生動實踐,感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效。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全面深化改革還有哪些需要改革之處,從而認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過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了解國情民情,還可以鍛煉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要指導學生進行“三下鄉”、青年志愿服務等社會服務活動來踐行全會精神,以達到在社會實踐中鍛煉本領、增長才干的目的。最后,教師在各類型的實踐教學活動過程中都要發揮好引領作用,做好指導、監督和評價的工作,切實讓全會精神在學生當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高校學生要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心感悟新時代的改革創新精神。
基金項目:廣東第二師范學院2024年度思政專項研究項目“‘大思政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研究”(編號:2024SZZX04);廣東第二師范學院2023年度思政專項研究項目“廉潔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路徑研究”(編號:2023SZZX01)。
(作者單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