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歷史主動精神”重要論述,是在唯物史觀和實踐觀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探討歷史主動精神培育路徑,對于引導青年形成正確歷史觀念、樹立責任擔當意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夠助推青年自覺踐行時代使命,助力黨和國家永葆生機活力。
唯物史觀強調遵循歷史發展規律,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歷史作為與現實相對的概念,指的是過去一切事件的和活動的記載,從“歷史主動精神”這一語詞本身來看,“歷史”指的是歷史發展的規律,“主動”作為與被動相反的概念,強調的是歷史主體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既身處歷史之中,又參與譜寫著歷史的宏偉篇章。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便提到歷史主動性,“他們看不到無產階級方面的任何歷史主動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運動。”這里的“歷史主動性”便強調個體的自覺獨立行為,彰顯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的主體性通過實踐活動得到展現和發揮。一切社會事物都需要在實踐中得到合理的解釋,并在實踐中得到改變。在實踐性上,歷史主動精神表現為主動作為的擔當精神,即在遵循歷史規律的基礎上,個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承擔推動歷史發展的使命任務。歷史發展固然是有規律的,但承認歷史的客觀規律并不代表人們面對歷史規律是無能為力的,人們可以在遵循歷史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動性去創造歷史以滿足自身需要,實現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青年是帶有算法烙印的一代,極易受到算法攜帶的意識形態的影響。一方面,青年人與歷史之間有一定距離,一定時代的社會歷史是一定時代經濟基礎的反映,因此,身處現代社會的部分青年人會與歷史產生隔閡,無法與歷史產生共鳴,將歷史看作是偶然的少數人的歷史,易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另一方面,西方意識形態嵌入算法中,多元社會思潮與一元意識形態之間形成矛盾,以更隱蔽的方式侵蝕和操縱著青年的政治價值觀。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正確認識唯物史觀,可以引導青年重塑歷史記憶,劃清歷史脈絡,保持歷史清醒,堅定歷史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青年人要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歷史主動精神為青年樹立責任擔當意識科學提供了理論指引。當代青年在社會內卷中的壓力下,在孔乙己文學盛行的職業角色沖突下,陷入精神內耗,與時代新人的要求相背離。同時由于西方不良思潮的影響,部分青年人傾向于關注個體的利益,形成個人本位觀念,難以認同家國情懷的宏大敘事。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能夠增強責任擔當意識,認識到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將個體的價值取向與國家的價值導向相連接,通過勞動實踐實現自我價值。
青年發揚歷史主動精神需要經過知情意行四個步驟,發揚好歷史主動精神,就要學好“四史”,樹立大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通過“四史”學習,青年可以更加清楚地認知中國共產黨的奮斗進路、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理由。另外,各學段教師應根據各學段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在歷史課和地理課上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為大學期間學習馬克思主義,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奠定基礎。
培育青年歷史主動精神,需要培養青年樹立正確實踐觀。一方面,高校可以開展相關社會實踐活動,讓青年重溫歷史記憶,感悟紅色精神。烈士陵園、紅色基地、歷史遺址等都是豐富的紅色資源,高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們前往參觀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培育歷史主動精神,就是要讓青年在歷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高校應引導青年在“三下鄉”“西部計劃”“三支一扶”中潛心實踐、磨煉意志,增強斗爭本領,在歷史潮流中積極作為,發揚斗爭精神。
在培育歷史主動精神的過程中,高校也應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手段。首先,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創設實踐教學課堂,搭建虛擬仿真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例如,華中師范大學向全國高校免費開放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膠東紅色基地用VR眼鏡復現長征之路。其次,用主流價值觀規制算法。主流媒體積極入駐社交平臺,定期向學生發布黨史教育內容,謹防西方不良思潮的涌入。最后,鼓勵正能量自媒體博主傳遞中國聲音。例如,b站up主用今天的眼光回看歷史的影子,演繹中國百年女性發型演變,引導青年人重塑歷史記憶,增強情感認同。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