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傳播是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議題。媒體對于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傳播有助于塑造中華民族的整體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實和全面的中國。構建媒體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傳播的新模式,對于優化媒體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傳播、提升傳播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身份研究是教師研究中的重要議題,國際中文教師的多元身份使其在漢語國際推廣中身擔重任。媒體所構建的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對于此群體建立職業情感及國家形象的塑造意義重大。國際中文教師的身份研究可以助益漢語的國際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
國家形象是“一個主權國家系統運動過程中發出的信息被公眾映像后在特定條件下通過特定媒介的輸出”。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和傳播能夠塑造典型的個體、集體乃至中華民族整體的形象,體現團結協作及和平發展的理念,從而展現真實、全面的中國國家形象,促進各國之間的交流溝通及理解,凸顯國際中文教育的實質是一種雙向的國際理解教育。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可體現我國國家形象的自塑,為國家形象的塑造提供支持。
話語是國家形象塑造的手段。在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傳播過程中,媒體傳播的信息即有關國際中文教師的話語內容是傳播過程的實體。媒體應從以下方面加強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及傳播。
1.多角度展示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加強內容創新。媒體報道要減少同質化現象,增強原創性。媒體對于國際中文教師的報道不僅是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過程,更是通過其身份構建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過程,彰顯出中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對國際中文教師的語言教育者、漢語國際推廣者及國際胸懷者等身份應進行積極傳播。媒體要時時做好有關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傳播內容的“把關”工作,為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傳播起到促進作用。漢語國際推廣的目的不僅在于將漢語推廣到全世界,更在于加強各國人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增強相互之間的理解,這不是一個單向輸出的過程,而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媒體通過所報道的內容加強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傳播,進而實現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
2.促進媒體間合作,擴大信息傳播途徑。網站具有權威性和完整性的特點,但是缺乏便捷性和即時性,因此,在通過網站傳播國際中文教師身份時,還可以通過自媒體等平臺進行傳播,以滿足時下受眾對于信息碎片化的需求,從而實現完整性與碎片化的統一。在宣傳國際中文教師身份時,媒體需完善報道內容,促進建立文化品牌,使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傳播更具現實意義。
3.網絡群聚合力,發揮自媒體平臺優勢。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除通過網站進行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傳播,完成國際中文教師的身份認同之外,還需要加強自媒體平臺的合作,以彌補網站媒體單一性的缺點。各種網絡平臺有利于全面打造國際中文教師的整體形象,形成強有力的合力,以增強傳播效果。各種媒體平臺的受眾定位不同,媒體所構建的國際中文教師身份也將會與不同的受眾產生認同感,以擴大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傳播效應。
4.面向不同受眾,提供精準傳播內容。“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媒體面向的是世界各國不同的受眾群體,對受眾進行國別以及文化區域的細分,從而實現傳播內容與受眾的適配及表達方式的適配化。要深入了解不同國家、受眾的需求以及興趣點,從而在內容創作過程中確定合適的內容,同時注重不同文化區域的適應性,對于與所傳播地區的文化有沖突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完善與改寫,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實行不同的宣傳策略及宣傳方案,實現精準傳播。
5.調整傳播方式,增強傳播效果。
(1)構建特色報道,提升受眾認知。為達到傳播目的,媒體要構建合適的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并將其身份作為漢語國際推廣的特色品牌。在媒體國際中文教師報道中凸顯不同的亮點,并對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進行重點報道,展現國際中文教師的多元身份及其為漢語的國際推廣、國際理解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所作出的努力,展現其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奉獻意識等。
(2)突出文化傳播,共情受眾。國際中文教師中華文化傳播者身份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主基調是和平,國際中文教師此身份的傳播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通過對中華文化積極價值觀的傳播以獲得受眾理解,從而塑造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
(3)提升媒體的傳播能力,吸引受眾參與。媒體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傳播的目的是與受眾達成統一,勸說受眾認同國際中文教師的多元身份。媒體要提高理論水平,創新工作思路,提升傳播能力,共情受眾,使受眾認同國際中文教師的多元身份,從而提升傳播效果。
綜上所述,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傳播不僅有利于漢語的國際推廣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更有利于國家形象的塑造。媒體在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傳播過程中要對身份構建及傳播模式進行創新,以便受眾接受國際中文教師身份,使受眾認知層面發生改變并塑造出“認知地圖”,從而為媒體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傳播及國家形象的塑造奠定基礎。
本文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國際中文教育研究課題一般項目“網絡媒體話語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修辭構建”(項目編號:22YH11C)資助。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