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民族復興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中小課程一體化建設中,不僅能夠完成文化宣傳和發展,還能夠為教育事業提供文化內容支持,對于學生個人素養發展以及文化自信建設有積極作用。基于此,文章對具體的融合策略進行分析。
傳統教育模式下,應試教育理念過度影響了課程建設,阻礙了大中小課程教學的效果,不利于學生的正常發展。同時,在部分大中小課程設計中,存在教育內容較為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的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了教育目標的實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校與教師需要轉變應試教育的理念,讓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融入大中小一體化建設中。教師可以結合不同學習階段的教育需求,選擇與學科教學內容相對應的傳統文化,將基礎知識教育和文化素養培養工作結合起來,在提升學生相關能力的同時,讓學生能夠樹立文化自信,掌握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科學的文化宣傳對于大中小一體化建設也有重要意義。因此,學校和教師應當重視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傳播,利用傳統文化,豐富大中小課程內容,讓更多的傳統文化滲透到不同科目的教學之中。比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積極圍繞傳統文化內容展開一體化建設,將大中小課程內容利用傳統文化聯系起來,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學校和教師要重視課程教學方式的創新,借助現代化技術和傳統文化,積極開展大中小一體化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有關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學校和教師還要結合優秀傳統文化,穩步改善評價模式,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評價標準,讓大中小一體化建設能夠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為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教育模式已經逐漸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大中小一體化課程建設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對于學生素養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校與教師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運用,將其融入大中小一體化建設中,并不斷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進而為學生的核心素養建設打好基礎。同時,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積極學習傳統文化,在課程設計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內容,以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保障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