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領域的迅猛發展,網絡虛擬社交已然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通過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QQ以及短視頻平臺抖音、嗶哩嗶哩、小紅書等,記錄生活片段、分享觀點和搜集信息,構建了一個龐雜的網絡社交世界。然而,盡管網絡虛擬社交為年輕人帶來了便利和樂趣,它也對年輕一代的心理健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旨在探討大學生在網絡虛擬社交中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分析其潛在的影響因素。
網絡虛擬社交為年輕人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方式,使他們能夠跨越空間距離,與親友保持緊密聯系。然而,過度依賴網絡交流亦導致一些年輕人在現實生活環境中社交技能的退化,出現了“線上熱鬧,線下孤獨”的現象。盡管他們在網絡世界中擁有眾多“好友”,但在現實社交場合中卻難以建立緊密的人際關系,從而感受到孤獨。
網絡虛擬社交平臺上包含龐大資訊量,涵蓋新聞、娛樂、生活資訊等,眾多信息持續更新,導致大學生們需要持續刷新以便了解最新信息,長期置身于這樣的信息泛濫環境里,大學生們極易產生焦慮感,擔憂遺漏關鍵信息或難以跟上時代步伐。此外,社交平臺上頻繁展示的“完美生活”也不斷激發競爭心理,加劇了他們的焦慮感。
網絡虛擬社交的匿名性為網絡攻擊提供了溫床,部分年輕大學生們由于言語失當、外貌、行為表現等原因成為網絡欺凌的目標。在虛擬網絡中,遭受HKKkVHb0g1vm9tbjH1amaQbF7GwiZOHtqzQIIdl5eSI=言語傷害、惡意誹謗乃至隱私侵犯等侵權行為,不僅損害了他們的自尊心,還可能導致他們的自我認同困擾,使大學生們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懷疑,從而影響心理健康。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向成年過渡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心理成熟度尚未完全穩定,情感波動較為顯著,因此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面對網絡虛擬社交,不同性格的學生展現出各自不同的觀點和行為。例如,內向的大學生可能更傾向于使用線上社交方式來彌補現實社交的不足;而外向型學生則可能更愿意在虛擬空間中展示自我,但同時也更容易受到網絡環境的負面影響。此外,那些自我認識清晰、價值觀念堅定的年輕人通常能夠冷靜地應對和處理網絡溝通,避免過度依賴或沉迷;相反,那些自我認知模糊、價值觀念不穩定的個體則更容易受到網絡消極信息的干擾,從而導致心理困擾。
家庭氛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在一個和諧、父母關愛并給予鼓勵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大學生,往往能夠保持積極的網絡社交態度;然而,那些家庭沖突頻發、親子關系緊張的學生,可能會在虛擬空間中尋求慰藉,從而產生依賴心理或逃避現實的傾向。
當前,一些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完善的教學體系和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導致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難以獲得有效的幫助。此外,學校對于網絡虛擬社交的監管難以實施,各學校的監管力度不一,部分學校在具體操作上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無法有效阻止網絡上的惡意攻擊和虛假信息傳播等不良現象,這可能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學校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專業的教師團隊。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提升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及應對策略。同時,應加強對網絡社交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引導年輕大學生建立正確的網絡溝通觀念。此外,學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現實的互動活動,例如,集體策劃的學生活動、志愿服務項目、實際操作訓練及勞動教育活動等,以豐富大學生的社交經驗和拓展社交網絡。通過這些實際活動,大學生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社會環境、認識自我、提升能力,從而減少對網絡虛擬社交的依賴和逃避現實的心態。
學校應優化網絡監控體系,加強對網絡虛擬社交平臺的管理力度。及時識別并采取措施應對網絡違法行為和不實信息的傳播問題。加強與相關機構的合作,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
學校應促進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關注青春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父母或指定監護人應適度參與孩子的網絡社交活動,了解孩子的感情狀態和需求,并提供適當的鼓勵與指導。同時,學校應主動向家長提供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料和支持。
大學生面臨的網絡虛擬社交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復雜且嚴峻的社會挑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家庭、教育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積極介入。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優化網絡監管體系、促進家庭與學校的協作、提倡健康的網絡交流習慣以及鼓勵面對面的社交活動等諸多方法,我們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學生在網絡虛擬社交中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為他們的整體健康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提供堅實的支撐。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立項一般課題“大學生網絡虛擬社交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干預策略研究”(課題號:JG24DB250)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