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一論斷不僅強調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現代化國家建設中的核心地位,也為未來國家發展指明了方向。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指導下,如何構建教育與科技的協同機制,推動人才驅動發展,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教育、科技與人才的相互關系出發,探討科教興國背景下教育與科技協同機制的構建路徑。
教育、科技與人才是相互嵌入、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的。三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國家發展的基石。
教育是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的基礎。通過高質量的教育,可以培養出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科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教育在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教育也是科技創新的先導,通過教育優先發展,可以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科技是推動教育發展和激發人才活力的核心動力??萍紕撔虏粌H為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學習資源,還推動了教育模式的變革和創新。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應用,使得教育更加智能化、個性化,提高了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同時,科技創新也為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成長環境,激發了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人才是助力科技創新和提高教育水平的主體支撐。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茖W化、專業化的人才隊伍能夠推動科技創新,形成人才資源競爭優勢,以人才效能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同時,人才也是教育發展的核心資源,優秀的人才隊伍能夠提升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推動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
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指導下,構建教育與科技的協同機制,是推動人才驅動發展的關鍵。這一機制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加強頂層設計、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科技創新、夯實人才根基等。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涉及多個部門和多個區域,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需要跨部門和跨區域的協調合作。因此,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
一方面,要加強跨部門協同,形成部門協同聚力。充分調動相關部門的積極性,明確各個部門分工,暢通跨部門的信息共享渠道,形成程序性的跨部門運行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跨區域協同,凝聚區域協同合力。通過強化教育、科技、人才在區域間的流動性,構建統一領導、協同聯動、資源共享的區域合作體系,實現區域間的優勢互補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深化教育改革是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要發揮好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先導性作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具體而言,一是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二是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大力建設基礎、新興、交叉學科。三是探索產教深度融合,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和產教聯合體,加快構建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的新機制,提高教育科技成果的轉化效能。
科技創新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力量動能。推進科技創新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要之舉,有力地推動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具體而言,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四個面向”,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創新研究院,促進高校科研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三是強化科技和育人協同,打破教學與科研的邊界,依托大項目、大平臺、大團隊、大成果,促進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四是擴大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全球全國高校的產學研深度合作,優化對外交流合作管理機制。
人才是創新發展的核心資源,是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關鍵。要夯實人才根基,推動人才引領驅動,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
具體而言,一是優化人才政策。聚焦服務重大國家戰略,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保障科技人才待遇,滿足人才的個性化需求。二是強化人才激勵。建立科學的人才激勵制度,不斷完善技能人才和海外引進人才的激勵保障體系,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三是完善人才評價。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避免評價標準“一刀切”,不斷豐富人才評價手段。四是健全人才管理。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機制,充分信任、尊重和包容人才,為人才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指導下,構建教育與科技的協同機制,推動人才驅動發展,是當前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通過加強頂層設計、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科技創新、夯實人才根基等措施,可以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單位:中共澤州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