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泥、塑形、刻畫等,每一步都考驗著泥塑工匠的耐心和技巧。特別是塑造過程,更是對工匠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挑戰。他們通過對泥材的刻畫,將一塊塊普通的泥土轉化為具有各種表情和動態的藝術品。這種技藝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術的傳遞,更是對生活觀察和對自然感悟的延續。
11月27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晉城市工藝美術大師、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李源潮的工作室,展架上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人去細細品味,惟妙惟肖的人物、活靈活現的動物、千姿百態的神像,李源潮以其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對人物的體積、造型、神態進行充分刻畫,將“神”融入了泥塑作品中。看著工作室內的一尊觀音佛像,李源潮笑著告訴記者:“這個作品已經改色很多次了,達不到理想的境界就一直修改,不急于求成,力求達到最好的效果。”
李源潮少年時就喜歡畫畫,從小接受了傳統的繪畫教育,最終在大學選擇了雕塑專業,多年的美術功底為他奠定了良好而堅實的基礎,再加之他勤于思考,探索出一條泥塑的創新與蝶變之路。“泥塑捏神韻,故本含新芽。”在走過山西很多的寺廟后,李源潮驚嘆于精美至極的雕塑,也疑惑于有的寺廟神像并非那么精美,卻還被人們朝拜著,總有著那么一絲遺憾。在大同市靈丘縣的覺山寺中,一幅壁畫中的明王深深地吸引了他,回到工作室后制圖塑像,他將壁畫中的人物從平面變成立體,通過匠心巧手讓明王穿越千年現世人間。
李源潮入行20年,創作作品500余件,2019年雕塑作品《如琢如磨》入選第十七屆山西省美術作品展,2021年作品《捐軀赴國難》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山西美術作品創作展”,2023年首屆華夏上古神獸創作大賽獲提名獎,2024年“在太行山上”全國彩塑大賽暨雕塑作品邀請展獲二等獎。
為何李源潮手下的泥塑、雕塑都有一種“生命力”,雖然靜止,卻似乎在與人“對話”,這一點在他獲獎作品《吼》中找到了答案。吼,是上古神獸,有很多傳說中的形象,李源潮在設計這個形象的時候,結合了古代的一些神獸、坐騎猙獰的表情、夸張的五官等。而整個神態形體,李源潮讓身體軀干下沉,頭尾朝天,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弘的氣息下沉。“只有先壓下去才有爆發力,欲發先收,而曲線正是體現‘吼’本身的靈活兇猛。”李源潮說。
夢想的種子擲地有聲,李源潮從不追名逐利,他在感受泥質、演繹泥質,超越泥質的過程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與升華,藝術創作融入個人精神意志,實現自我情懷的表達與自由本心的感悟與超脫。“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解……”這便是傳統藝術美通過自然的形態和構圖表達出一種意境美的存在和延伸。
“你從每個角度看到泥塑都有不同的形態,你仰視、俯視、平視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面。”李源潮說。
不追求結果,更享受過程,沉浸在泥塑世界中的李源潮,充實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