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有句俗語“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說的就是鋦瓷。這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修復起來的技術,在民間又將此稱為“錮爐匠”。
12月3日,《科學導報》記者在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鋦瓷技藝代表人物郭智軍工作室看到:各類鋦釘、錘子、刻刀鋦瓷工具整齊擺放在工作臺上,各式設計圖紙擺滿了案頭,在白熾燈光的映照下,身著中山裝、戴著老花鏡的郭智軍,正坐在工作臺前修復一件瓷器,伴隨著敲敲打打的聲音,整個修復動作如行云流水,經過捧瓷、對縫、細繩綁定、剪銅做釘、定點鉆孔等十余道工序,破碎的瓷器“涅槃重生”。
據了解,郭智軍最早在茶行業工作,平時茶館的茶壺、茶具壞了就隨手扔了,他很心疼,自己又無計可施。“當時我就想著這些茶具如果能修復就好了,便開始尋找這方面的手藝人。”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郭智軍認識了山東鋦瓷匠人王振海,便前往山東拜師學習鋦藝。
手藝學成,郭智軍又回到太原,開始潛心鉆研鋦瓷技藝,漸漸地,一件件器物在他手里被修復,重新派上用場。經朋友們口口相傳,郭智軍鋦瓷技藝有了越來越多的市場。
“一件瓷器拿到手里觀察它破碎的紋路、制作的材質,真正操作起來要分數十步,看似簡單的鉆孔卻十分考驗技藝。多一毫米打穿,少一毫米掉釘,分毫不差是經過日日夜夜的練習才能掌握的本領,每一步都要環環相扣、一氣呵成。”郭智軍介紹,“鋦瓷的基本功就是這鋦釘,釘和釘腳的尺寸、角度都沒有規定的答案,完全取決于被修復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每一次鋦瓷,靠的就是多年的工匠直覺和經驗。瓷片是平面的,而原物件是立體的;碰到缺損部分,手藝人需要有想象力。”
鋦瓷重在鋦釘,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手藝,把握好剪釘、形狀、打孔角度、上釘力度,會讓器物充滿美感。郭智軍認為,鋦瓷匠人不僅要考慮器物的實用功能,更要有耐心,否則做不了這等細活。在做“鋦瓷匠”的這些年里,郭智軍大概鋦了有2500多件茶器。
郭智軍深知鋦瓷這項技藝傳承不易,有所創新更為不易。隨著時代變遷,從事鋦瓷手藝的匠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2016年,郭智軍的鋦瓷獲得太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榮譽后,他更是意識到了自身的責任。所以自2019年開始,郭智軍定期開設鋦瓷培訓班,也在太原市聾人學校設立課程,讓這些“特殊的孩子”能夠學習一門手藝。此外,他還積極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將鋦瓷引入社區和學校,向人們展示鋦瓷作品,介紹鋦瓷的歷史、技藝等,讓鋦瓷被更多人了解。
眼見的是破碎,成就的卻是圓滿。一方工作臺,一盞孤燈,陪伴了郭智軍十多個年頭,在這里,不僅可以感受傳承的意義,也見證了破鏡重圓的美好和心愛之物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