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人工智能能夠為思政課帶來個性化教學、豐富教學資源等諸多益處,但也面臨著技術應用不當等問題。為此,需要從教師培訓、技術規范等多方面入手,以實現人工智能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通過研究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的優勢與挑戰,從而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不同地區、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思政教學資源和服務,縮小思政教育差距,提升思政教學質量。人工智能能基于學生的學習數據,為每個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推送適合他們的學習內容,從而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進度,提高學習效果。人工智能也能夠對學生進行長期的學習跟蹤,為他們在不同階段的思想成長提供持續的指導和支持,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全面、精準的評估,不僅關注知識的掌握,還包括思維能力、價值觀等方面,及時給予學生個性化的反饋,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調整學習策略。思政教學利用VR和AR技術,創造生動、有趣的教學場景,使抽象的思政理論更具直觀性和感染力,學生利用智能聊天設備答疑解惑,能及時為學習提供支持。思政教師利用人工智能輕而易舉地從海量的網絡信息中挖掘有價值的思政教學素材,包括最新的時事熱點、學術研究成果等思政教學資源,使教學內容更具時效性和豐富性。人工智能可以自動處理一些繁瑣的教學任務,如批改作業、統計成績等,讓思政教師有更多時間專注于教學設計和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為教師提供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推動思政課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所以,人工智能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思政教師,亦或是高校來說均有其獨特且實用的價值。
人工智能在賦能思政課教學中面臨諸多挑戰。近日一些網友發現,在與一些AI智能助手聊天時,某些AI大模型無法生成中國釣魚島的圖畫,但卻可以生成日本尖閣列島的圖畫。所以,AI內置程序一定要重視,如果這種程序是外來引進,那么證明國內相關科技需要提升來替代外來引進;如果這種程序從頭到尾都是我們自己國家的,那么需要“替代”的就不是技術而是那有些人了。雖然AI無自主思維,但AI工具的創造者有主觀意識,印證了“科技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句話,如果人工智能設計者立場有問題,那么人工智能數據算法就會出現偏差,也會加強現有的社會偏見。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更容易獲得和應用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加劇城鄉和區域間的教育差距,可能會導致教育的不公平。部分高校因為預算等一些問題硬件設施不足,無法支持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思政課教學,以及網絡不穩定也會影響在線教學平臺的使用效果,如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VR黨建館的VR設備需要更新迭代,且VR黨建館的信號不太穩定,在體驗時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有些高校擁有先進的人工智能設備,但部分一線思政課教師因時間沖突等一些原因培訓機會少,對新技術的掌握程度不夠熟稔,難以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作用。
在思政教學過程中,政治立場一定放在首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使用人工智能時,須防止意識形態的滲透。從網友發現的問題來看,目前我們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顯著,大部分國人的愛國情操和政治意識無需質疑,但依然并不能掉以輕心。鑒于一些高校的人工智能設備需要更新迭代,應加大對教育技術設備的投入力度,同時改善網絡技術設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對于一些人工智能技術掌握不熟練的思政教師,需組織思政教師參加人工智能技術相關的培訓課程和研討會,提高教師們的應用能力。對于城鄉和區域差距等問題,為促進教育公平,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調配,縮小不同地區學校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的差距,鼓勵發達地區高校或預算充足的高校對欠發達地區高校或預算不足的高校進行一對一幫扶,比如,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對口幫扶西藏林芝職業技術學院,等比例修建了一所VR黨建館,效果顯著。
隨著人工智能在思政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加智能的教學助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可能會因此淡化,所以,要強化思政教師的育人功能,將育人之道與科技之器有機結合起來,將人工智能與傳統教學方法深度融合,形成更加高效和創新的教學模式。雖然人工智能為思政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但通過合理應用和有效應對,在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思政課教學的進程中,我們需要始終堅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讓技術真正服務于教育的本質目標,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