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分鐘,可以做什么?步行約1000米、聽3首歌、吃一碗小面……而在一個配套完善的“完整社區”,15分鐘可以抵達一種更加便捷高效的現代生活圈子。
自然資源部2021年發布的《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對社區生活圈作出明確定義:在適宜的日常步行范圍內,滿足城鄉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與生活等各類需求的基本單元,融合“宜業、宜居、宜游、宜養、宜學”多元功能,引領面向未來、健康低碳的美好生活方式。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重慶市委六屆六次全會指出,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這里所說的“15分鐘”,不只是群眾步行出行的時間尺度,更是衡量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標尺。
對于重慶而言,加快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等一系列具有撬動作用的改革舉措,正是市委、市政府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動實踐。
舊城迎新生
10月22日,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社區食堂外的空地上,一條觀景水渠靜靜流淌著。清澈的渠水從居民樓下蜿蜒流過,最終匯入廣場中心的噴泉池。池邊立著的一塊石頭上刻著“建設渠”三個字,仿佛是在懷念曾經的歲月。
民主村是原國營建設機床廠配套家屬區,屬于典型的“一廠一村”型老社區。2009年前后,隨著建設廠的搬遷,民主村的管理變得松散,房屋老舊、配套設施缺乏、道路破損等問題日益凸顯,社區環境品質堪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著城市發展,周邊地區逐漸蓋起了高樓、建起了商場。民主村被夾在繁華商圈之中,時間仿佛遺忘了這里。
2022年初,民主村社區啟動更新改造項目并納入全國有關試點。短短兩年多時間,這里已然“蝶變”——
在一刻鐘的時空刻度內,既有社區食堂、裁縫鋪、家電維修等便民服務,又有咖啡館、文創空間、“網紅”火鍋店等時尚消費場景。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會客廳等設施以廣場為中心向四周展開;昔日外觀破舊的樓房穿上“新衣”,樓棟間道路寬敞平整,蘇式紅磚建筑與樹影斑駁的黃葛樹相伴……煙火氣息與時尚潮流在這里碰撞交融。
在“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里,承載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改造完成的是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一期,與其緊緊相連的是項目二期。二期項目涉及的土地面積和人口數量大約是一期工程的2倍,包含72棟老舊建筑和近7000戶居民。”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主創設計師肖虎介紹,2023年8月,項目一期整體交付,不久后,項目二期啟動建設。除此之外,負責項目整體建設的重慶九龍城市開發集團有限公司還充分挖掘項目二期街區沿線可利用的空間載體,為居民提供更多文化設施和公共空間。
位于項目二期范圍內的民主二村一幢居民樓下有棵黃葛樹,枝繁葉茂、冠蓋如傘。以前,每逢天晴午后,附近居民都會來此乘涼,搬出家里長凳,擺上棋盤,以棋會友,好不熱鬧。
這樣生動的生活場景被肖虎盡收眼底,設計團隊特意在圖紙上將這一角落圈出來,并在改造時重新修整一番,修建了兩張象棋桌,添置了許多象棋樣式的石墩,還在墻上添加了許多展現象棋文化的藝術裝飾。
10月初,“象棋角”驚艷亮相,圍觀人群依舊歡聲笑語,人們頭上依舊是那棵茂密遮陰的黃葛樹。
“民主村社區是一個有溫情、有回憶的住宅區,我們改變了原先‘推倒重來’的拆建方案,轉為‘留改拆增’,留的是街巷肌理、文化記憶、城市文脈。”肖虎介紹,項目團隊在尊重居民意愿和城市歷史的基礎上動態更新設計方案,時刻調整改造細節,這反映出城市建設從過去粗放型外延式向集約型內涵式的轉變。
如今,漫步在民主村社區,人們的溫情生活渲染著一草一木。這正是重慶順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民生福祉的生動實踐。據了解,全國城市更新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重慶已有20余項城市更新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取得良好示范效應。
養老變“享老”
10月23日,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白市驛鎮驛站社區,渝水坊一期小區居民宋仕蓉走出家門,穿過一條馬路,不到10分鐘就到了社區養老服務站。“自己在家做飯不方便,這里的飯菜便宜又可口,一葷一素一湯只要9元。”宋仕蓉說。
養老服務站寬敞明亮,設多個功能區,搭載“智慧養老云平臺”,以數字化“物業+養老”模式滿足居民多場景養老服務需求。
“物業+養老”模式實踐起來并不容易。2022年底,渝水坊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因經營不善終止服務。彼時,小區設施無人維護,多盞路燈因故障熄滅,居民下班只能摸黑回家。2023年初,具備養老服務資質與相關工作經驗的重慶明灝物業服務有限公司與把養老服務作為工作重點的驛站社區一拍即合,立即展開行動。不久后,不少居民發現,小區道路干凈了,綠化多了,監控系統修好了,路燈全被點亮了。
改變還在繼續。2023年8月,物業公司、驛站社區、白市驛鎮養老服務中心三方聯手,準備打造涵蓋助餐、救助、理療等養老服務的現代化一站式服務站點。不到3個月時間,驛站社區養老服務站便在眾多期待的目光中揭牌亮相。
陣地建好了,意味著提供更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有了發力點。物業公司、驛站社區、白市驛鎮養老服務中心三方聚焦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老需求,探索一站式居家養老模式。
2024年5月,白市驛鎮“驛路無憂”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啟動,從所轄社區居民中篩選36戶困難老人家庭,鎮政府與物業公司簽訂服務協議,由物業公司負責提供生活照料、助醫、送餐等服務,每月服務次數不少于6次,時長不低于8小時,服務費由鎮政府統一支付。
不僅如此,物業公司還與微芯通(重慶)智能物聯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開發智慧養老云平臺與多種安防硬件,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遠程實時監測老人身體數據,生成專屬電子健康檔案,幫助老人隨時關注自身健康狀況。
84歲的曹亞潔獨居渝水坊二期小區,家中配備了廁所扶手、智能煙霧報警器、“智能通”設備等安全設施。“有急事,按一個鍵就有人趕過來。”她說,“平時也有社區和物業的小伙子、大姑娘上門看望,我們什么都聊,比親人還親。”
“老有所養是家事,也是民生大事。”白市驛鎮黨委書記劉萬勃說,“驛站社區養老服務站讓老年居民在家門口‘享老’,正是城市推動老年生活向高品質邁進的生動場景之一。”
堅持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截至目前,重慶已為3.9萬個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工程,建設養老服務設施332個,創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113個。
文化起春風
“嘿欸喲嚯,嘿欸喲嚯……”10月17日,重慶兩江新區鴛鴦街道金州社區,嘹亮的歌聲從社區黨群服務中心4樓多功能活動室傳出。活動室漂亮整潔、氛圍輕松,近100人整齊落座、認真學唱。
“出門10分鐘就能到這里,地方還敞亮。”金州社區壹號湖畔小區居民袁興群笑著說,“排練不用再到處找地方了。”她和丈夫王正中每周都來參加“金小州”社區學院文化活動。
2021年,兩江新區成為重慶“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區,首批試點便民生活圈便包括金州社區。以金州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陣地,“金小州”社區學院于2024年8月正式啟動,這是對現代化治理與城市文明建設的有益探索,也是將生活空間變為精神家園的生動嘗試。
“‘金小州’社區學院面向轄區居民、企業職工開放,常態化開設40余個興趣社團,涵蓋文化、藝術、體育等類別。”金州社區黨委副書記龔小姣介紹,截至目前,“金小州”社區學院已開設超200場課程,惠及近萬人次。
建設社區學院是重慶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由“兜底民生”向“品質民生”轉變的措施之一。2023年,兩江新區首創“興趣兩江”居民服務項目,開設社區學院,讓居民按照興趣、專業等建立社團。
如今,社區學院百花齊放,人們的品質生活邁步可及——大竹林街道紫竹苑社區,川江號子唱響、雄渾激昂;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區,剪紙細裁、指尖生花;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筆刷揮舞、筆觸細膩……兩江新區各街道社區成立興趣小組500余個,開展課程2000余場,10萬余人次參與課堂。
各種興趣活動豐富多彩,覆蓋多年齡段人群的多維度需求,讓青少年假期托管、上班族學習“充電”、老年人走出家門交朋友有了空間、平臺和資源。各類高質量的生活新場景,正如春風化雨般浸潤著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