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涪陵頁巖氣田投入商業開發,成為川氣東送管道重要氣源之一。
2014年3月24日,一則發自中國的通告,在世界頁巖氣行業掀起波瀾。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重慶涪陵頁巖氣田正式投入商業開發。由此,中國成為繼美國、加拿大之后第三個實現頁巖氣商業開發的國家。
但在無成熟經驗可借鑒、缺乏核心設備和技術人才的情況下,如何實現頁巖氣開發技術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一重重技術壁壘亟待突破。生于1989年,看起來略顯柔弱的女工程師葛蘭,便是這場攻堅之戰的破壁人之一。
化身氣田開發的“蘭媽媽”
涪陵頁巖氣田開發之初,葛蘭是為數不多的幾名先遣女將之一。
當時氣田開發規律不清,很多技術“攔路虎”擺在面前。葛蘭駐扎在現場,白天查看氣井情況,錄取第一手資料,晚上研究分析,圍繞氣藏管理的重點難點問題制訂對應措施。
2014年10月,氣田投產井達42口,產能高但遞減快。
“生產急需一種科學合理的配產技術支撐,可中國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北美采用的方式又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只能從零探索,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每天在氣田游走,反復試驗。”葛蘭回憶道,那段時間她為了論證一口井的數據是否準確,有時要來來回回花費兩三天時間。
經過半年“屢敗屢戰”的艱苦努力,在對40多口配產試驗井的海量數據進行反復比對后,葛蘭終于帶領團隊攻克重重難關,創立了中國首個頁巖氣井全生命周期動態合理配產技術?,F場應用之后,該技術讓頁巖氣井的穩產期達到2年到3年,可采儲量提升5%到10%,成功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這一成果,推動了國際頁巖氣生產制度的轉變。
“我有兩個寶寶,一個是家里的姑娘,一個就是這些氣井?!?1年來,葛蘭化身“蘭媽媽”,一直堅持強化精細管理、嚴控氣井遞減,做實“一井一策”管理模式。氣田的860口井,她都能做到實時掌握、熟記于心。
對于葛蘭而言,她陪伴、照顧著這些氣井,氣井也在無聲地帶領她不斷成長、突破。
2017年6月,是氣田首次對DN550清管站——白濤收球站段進行清管作業的日子。
那天凌晨4時左右,一百多人集結完畢準備前往沿途站點。路燈下,年輕的同事們朝氣蓬勃、干勁十足,夜晚仿佛在這一刻被青春的激情照亮。
“青春,就要揮灑在為國奉獻的第一線。”在氣田的幾千個日夜,這句話一直在葛蘭的腦海中回響。這些年,她與同事們離開家鄉、遠離都市,用青春的汗水與智慧,孕育出一個個“氣寶寶”,見證著涪陵頁巖氣田投產井數從1口到100口再到800口,產能從0.2億立方米到50億立方米再到100億立方米的歷史。
“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有涪氣人的默默奉獻?!被貞浧鹉翘斓那榫?,葛蘭依然會感動得眼中含淚,“我為自己能成為其中一員而無比自豪?!?/p>
致力建設“數智”氣田
2013年,隨著氣井數量不斷增多,數據逐漸繁雜,氣田急需建立數據庫進行系統化管理,助力氣田達到商業開發標準。但葛蘭對此領域并不了解,為此她從零開始學習,遍尋相關數據庫,奔赴幾家兄弟單位實地學習;利用休息時間自學數據算法;建立各項業務數據展示模塊,搭建理論模型,帶著團隊一遍遍測試、調整……2015年,葛蘭終于牽頭建立起涪陵頁巖氣勘探開發一體化數據庫,實現了無人值守條件下的報表自動錄取與上報、遠程監控與預警提示。
而這,只是葛蘭探索頁巖氣智能化管理之路的開始。2019年,她帶隊自主研發出國內首套頁巖氣勘探開發地質—工程—采氣一體化大數據分析決策系統,填補了國內頁巖氣勘探開發大數據分析的技術空白。
2022年,氣田進入全面智能化建設時期,原有的數據庫和分析決策系統無法滿足生產鏈條全過程管控要求,葛蘭再次勇挑重擔,將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氣田建設作為新的攻關方向,牽頭建設智能化氣藏管理平臺。該平臺匯聚了800多口井的實時動態和歷史數據,并根據智能化分析,實現氣藏管理的“規范管”“精準管”“智能管”。
面對海量數據,葛蘭帶領團隊只用了1年多時間便將800多口井的100多萬條數據全部錄入整理完畢,讓這個被譽為氣田“最強大腦”的平臺順利上線,而同類公司起碼要花4年時間。
“搞研究,就是要坐得住冷板凳?!泵鎸Ψ敝氐目蒲许椖亢秃A康幕A數據整理工作,葛蘭常常一天10多個小時都趴在電腦前,和圖表、數據“較勁”,這樣的工作難免枯燥、吃力,但她覺得,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要拼細致、比耐心、比百折不撓的精神。
有時候,葛蘭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時常加班到凌晨。長時間面對電腦久坐,有一次她肩周炎犯了,忍了幾天,肩頸痛到連輕微扭頭都費勁。不過,當氣藏管理平臺順利運轉,氣藏管理異常識別與治理效率提升50%時,葛蘭笑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打造國內領先的科研團隊
這些年,氣田里來了不少年輕人,繁重的科研任務和海量的基礎數據整理工作,令人望而卻步。如何讓新到崗的同事快速成長,提升團隊整體實力,成為葛蘭考慮得最多的事情。
“跟我上井去。”為了打造國內領先的管理型頁巖氣藏工程科研團隊,葛蘭時常帶著新同事上平臺了解現場、熟悉流程,回到辦公室又根據目前氣田氣井的生產情況,給他們設立課題,針對性地開展研究,還幫助他們制訂詳細的周、月、季度學習計劃,建立“學習曲線”,確保一個都不“掉鏈子”。
葛蘭的父親曾在她初入職場、畏懼氣田工作的艱辛時說過一句話:“你是學石油的,就應該在這里?!?/p>
當年,父親的話敲醒了初入職場、畏懼氣田工作的葛蘭,如今,她也學著父親的模樣,為后輩開解、指導。
當團隊成員在工作中遇到瓶頸,葛蘭就利用夜晚加班、飯后散步等時間,組織大家開展討論,告訴徒弟們應該往什么方向努力,“主要是幫助他們捅破那層窗戶紙,具體的工作還是需要他們自己去干?!备鹛m說?,F在,這些新人已成為各個科室的主力,能夠獨立對某口氣井或者某個區塊進行跟蹤分析。
鄭珊珊是2020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她一到氣田,就跟著葛蘭學習本領。
幾年前,作為青年技術骨干,鄭珊珊承擔了“頁巖氣水平井重復壓裂選井方法研究”這一科研課題。重復壓裂選井本身情況極為復雜、考慮因素眾多,葛蘭幫著她一起,既梳理思路、查閱文獻,又做匯報展示、奔走現場。鄭珊珊說:“我們師徒倆有空就一塊討論,在食堂吃飯的時候都聊個不停,我想不到的蘭姐全幫我想到了。”
一年之后,在葛蘭的精心指導與鄭珊珊的努力攻關之下,“頁巖氣水平井重復壓裂選井方法研究”科研課題獲得公司科研成果一等獎,當年還有幾分稚氣的鄭珊珊在氣藏動態分析、評價方面已能夠獨當一面。
在葛蘭團隊的介紹資料中,成就欄每年都在更新:打破重慶地區不產油的局面,助力中國石化在頁巖油領域的探索開發;開展氣井增產潛力研究,全面支撐頁巖氣田產量重上2000萬立方米……如今,葛蘭的團隊已獲得國家專利20項、申報專利33項,獲得“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等一系列榮譽,成為引領頁巖氣田高質量發展的一面旗幟。
葛蘭,第一批參加涪陵頁巖氣田開發的女同志,首創中國頁巖氣井全生命周期動態合理配產技術,牽頭研發國內首套頁巖氣勘探開發地質—工程—采氣一體化大數據分析決策系統,榮獲“重慶市三八紅旗手”“中國石化十大杰出青年”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