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長達3000多年的書法史上,誕生了無數大家。然而在大眾記憶里,這些名家多為男性。事實上,從古至今,女性在書法領域從未缺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書圣”王羲之的老師、大名鼎鼎的衛夫人。
在中國書法史上,衛夫人是承前啟后的關鍵角色:上師鐘繇,下啟王羲之。
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出身于書法世家,家學深厚。她的族祖衛瓘、從兄衛恒都是著名的書法家。衛夫人自小酷愛書法,拜大書法家鐘繇為師。但她在繼承鐘繇書法風格的基礎上,開拓創新,改變鐘繇的“左右寬博”,使文字形成了縱向的勢態變化。自如流暢的文字形體既展現了傳統書法拙樸憨厚的風格,又增添了一種清婉靈動的韻味。鐘繇曾稱贊道:“碎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宛然芳樹,穆若清風。”后人將她自創的字體稱為“簪花小楷”。
能達此造詣,自然離不開長年累月的刻苦鉆研。《古名姬帖》中記載衛夫人“摹鐘繇三帖,愧未似為恨,直欲廢書耳”,民間也流傳著她“吃墨”“洗墨池”“墨汁雨”的練字逸事。一次吃飯,學生王羲之發現衛夫人對一桌子菜未置一箸,硯臺中的墨水卻沒了——原來她研究書法典籍過于專心,竟將白饃蘸著墨汁吃掉了。
不只在宅邸,大自然也是衛夫人練字求道的場域。她習字不拘泥于形式,周圍山上的石頭、樹皮都能成為她的“紙張”,想寫就寫。據說衛夫人洗墨能把一個10畝大的池塘染成黑色,可見其用功之深。
相傳,書法論著《筆陣圖》為衛夫人所作,她將書道奧秘總結于冊。《筆陣圖》開篇強調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隨后在論述用筆方法時,指出習書法者要把握不同字體的書寫風格,不同書體應采用不同的執筆法。書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等理論原則,討論了書法中的筆、意之間關系,并提出了“力筋”之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這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杜甫曾有詩感嘆:“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衛夫人是王羲之的姨母,因緣際會成為王羲之的老師。
在成為王羲之的老師前,衛夫人是貨真價實的貴夫人。她的丈夫是同樣出身書法世家的汝陰太守李矩。他們的兒子李充也天賦異稟,不僅以楷書名世,還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大家,著有《翰林論》。
與魏晉時代的傳統不同,衛夫人嫁入夫家后并未改夫姓,而是堅持沿用自己的姓氏。就連當時名聞一時的才女謝道韞也被人們稱為“王夫人”,衛夫人卻始終以“衛姓”自居,可見其骨子里的獨立自主。
然而,在兒子李充不到20 歲那年,因部下叛亂,李矩焦心勞力,不慎墜馬而亡。李矩去世后,衛夫人帶著李充投奔了妹妹家,妹夫是當地豪門的王曠。王曠有一子,即王羲之。衛夫人看到王羲之喜愛書法,且對書法有極高的悟性,便決定收王羲之為徒。在衛夫人的啟蒙教育之下,王羲之得傳其法,迅速成長為一代“書圣”。可以說,沒有衛夫人的言傳身教,就沒有后來的書法大家王羲之。
(摘自《環球人物》2024年第17期,張云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