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AI)公司在網絡上不斷大量攫取內容,搜索引擎流量已成為媒體機構和大型科技公司拉鋸戰的下一個戰場。媒體機構正努力規范使用新聞報道生成內容摘要的AI工具。這些摘要有時既沒有給出署名,也沒有標明引用來源,讓用戶在閱讀時完全繞過媒體機構的文章。
《紐約時報》已向生成式AI初創公司Perplexity發出律師函,要求其停止和終止復制該媒體文章并利用這些內容生成文章摘要的做法。Perplexity是一家受到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及YouTube前首席執行官等人資助的公司。《紐約時報》認為,該公司的行為“惡劣、持續地侵犯”《紐約時報》知識產權,因為這些摘要“替代了我們受保護的原則作品”。
目前為止,AI領域大多數爭端都與使用受版權保護內容訓練大語言模型有關,而正是大語言模型支撐著ChatGPT等聊天機器人。媒體機構對于AI公司在回應搜索查詢時剽竊他們的報道也表示不滿。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媒體機構與OpenAI及包括Perplexity公司在內的AI企業簽訂協議。AI企業除了在媒體行業衰退背景下給予其急需的財務支援,另外一個協議重要內容是,在回應搜索查詢時,必須標注信源并直接鏈接媒體機構內容。
由薩姆·奧爾特曼領導的OpenAI,近期已與美國赫斯特集團達成協議,前者表示將根據協議提供“透明度及輕松訪問原始來源的途徑”。
《赫斯特雜志》(Hearst Magazines)總裁黛比·基里凱拉(Debi Chirichella)在最近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這種合作關系將“幫助我們塑造雜志的未來。這種合作確保我們的高質量寫作和專業知識、對文化和歷史背景的深入介紹、對我們內容的引用和我們的權威性,都能隨著OpenAI產品的迭代升級而得到推廣”。
與OpenAI達成類似協議的媒體機構,還包括擁有《政治報》(Politico)和商業內幕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阿克塞爾·施普林格公司(Axel Springer)、新聞集團(News Corp)、美聯社、《金融時報》、沃克斯媒體公司(Vox Media)和《大西洋月刊》。《赫斯特報紙》總裁杰夫·約翰遜(Jeff Johnson)強調,此類協議能產生協同效應,從而帶來“更及時和更相關的結果”。
然而,美國的相關法律條款并非涇渭分明。根據美國知識產權法,事實本身不受版權保護,受保護的是事實的排列組合。這意味著只要不是逐字逐句復制摘抄,報道者就可以自由引用公共事件的事實信息,而不必擔心侵權問題。正是這一原則讓《紐約時報》針對OpenAI的訴訟或將面臨一場艱難的戰斗。《紐約時報》要想贏得官司,必須提供證據,證明ChatGPT在生成的回答中一字不差地引用他們的文章。合理使用,即在某些情況下允許無須授權就可使用作品,將成為雙方法庭爭辯的焦點。
今年5月,一個代表新聞產業的主要貿易團體,敦促立法者干預谷歌改造“AI摘要”(AI Overviews)功能。這一功能結合AI系統生成的答案及來自鏈接網站文本的片段。該貿易團體在聲明信中指出,該工具“將進一步鞏固谷歌的壟斷能力,與此同時,卻剝奪了數字媒體機構的貨幣化機會,這些機會本來是用于資助高質量、原創內容的” 。
Perplexity公司不久前在給《紐約時報》的回復信中堅稱,自己有堅實的法律依據,“法律承認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擁有對事實的版權,這才讓我們擁有豐富、開放的信息生態系統,也賦予了新聞機構報道其他新聞機構之前報道過的話題的權利。”
這不是Perplexity公司第一次激怒媒體行業。
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福布斯雜志就表示要對這家AI公司采取法律行動,因為Perplexity公司在沒有署名的情況下,抄襲雜志發表的作品。這一紛爭涉及Perplexity發布的一個AI生成的故事版本。這個故事原本是福布斯雜志對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的一項調查報道。Perplexity還制作了一個AI生成的播客,并以視頻形式發布在YouTube網站上。在谷歌搜索結果中,這個視頻的點擊量甚至超過了福布斯的原文。事后,Perplexity公司CEO阿拉溫德·斯里尼瓦斯(Aravind Srinivas)曾對媒體表示,Perplexity實際上更像是一個信息聚合器,而非傳統的新聞機構。
媒體機構們的擔憂不無道理。從十多年前開始,科技公司就在沒有直接向新聞機構支付費用的情況下,使用后者創作的內容,并在近年逐漸演變為常態。這種行為蠶食新聞機構的讀者群和廣告收入,從而加速媒體行業衰落。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大型科技公司與媒體機構的權力不平衡矛盾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