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處處有故事,華廈山山孕佳人。
認識一個村莊,途徑可多種多樣。我認識此村,卻是從了解該村的一群人開始,漸漸深迷其中,欲罷不能,繼而為之感嘆,為之神迷,為之傾服,日有所思,夜不能寐,總夢想一天能心馳神往。
黃竹嶺,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
一、青山作證,火種刀耕
它毗鄰井岡山,為巍巍羅霄山余脈萬年山崇山峻嶺中,一個極其普通的小山村。
全村地處海拔1130余米的高山險壑當中。四周群山環繞,地形極像一個被束得緊緊的只剩一個小出口的帆布袋,唯有村的西邊,才有一條滿是刺荊,二尺多寬,蜿蜒崎嶇,位于半山腰的泥質小山道,與山外艱難相連,祖祖輩輩,與世隔絕。村史清楚地記載:1928年全村才22戶108人。
小山村是井岡山上第一位女紅軍、一代女杰賀子珍的故里。賀子珍一家是革命的一家,滿門忠烈,父母親均為革命烈士。兄弟姐妹5人,賀敏學、賀子珍、賀怡都出生在黃竹嶺,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被譽為永新“賀氏三兄妹”光榮稱號。
在那個血雨腥風的戰爭年代,總人口才100多人的小村莊,就有革命烈士56人,他們堅貞不屈,英勇獻身,為革命,為光明,一個個不幸倒在了敵人無情的槍炮與殘忍的屠刀之下。
歲月更迭,過去的 “窮山窩”,如今已變成了井岡山下方圓十里一個享譽鄉野的“小桃園”。
2023年9月,該村因其獨具一格的優質生態環境值、深厚的人文基因值、鮮活的經濟優勢產業值、得天獨厚的宜居宜業區位值等多重特質,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之一”。
今年“八一”建軍節剛過,在一友人的陪伴下,我們驅車前往黃竹嶺。
下車,站立在半山腰村口,向山下村莊一望,黃竹嶺小村莊,整村地處一個大山谷之中。小村莊像一個熟睡的小嬰兒,靜靜地甜美地倚躺在大山溫暖堅實的搖籃中。村莊三面,大山雄偉秀麗,山頂一片藍天白云,連綿起伏的山勢,宛如一條條昂首飛騰的游龍,在村子三面的高山頂上躍浪翻滾。山中林木蒼翠,山石聳霄。半山腰的村口處,聳立著一座剛建不久、高大秀美的彩雕水泥漿砌牌坊。牌坊高10米,3層的閣樓式飛檐翹角,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鳥,時刻深情地注視著每一位前來的各路游人。
牌坊正門上方檐下橫梁上,“黃竹嶺”三個大字如行云流水。前后兩邊各懸掛一幅筆勢飛龍走蛇、風格豪邁、含義雋永的長長楹聯:
門前聯:永新暴動率眾沖峰黃竹嶺人神槍手,
巾幗領軍揮師掛帥井岡山上穆桂英。
門后聯:對門毓秀鳳凰飛展翅鵬程功勛卓著。
黃竹鐘靈豪杰出擎旗掛帥偉績流芳。
從牌坊進入至村中心廣場,需走200米長下坡寬闊的柏油路。
下坡路雙向車道,可供來往車子上下通行。右邊陡峭坡底是一些山田、水塘、柴棘和茅蓬。左側護坡是依景造勢仿銅塑造的一個藝術文化長廊,配有被譽為“大山的好女兒”“井岡山上紅杜鵑”的賀子珍的生平感人事跡、圖畫及描寫她的優秀詩詞作品。
“巨石立云窩,懸崖竹婆娑。柏松嫌地少,野鶴喜天多”,這是黃竹嶺山村貌最真實的寫照。
這里的山嶺溝溝壑壑黃竹遍地都是,故而村名才取為黃竹嶺。村民主要有賀、鄺兩主姓。兩主姓間族民和睦相處,相互聯姻,還有少許客家族他姓。先祖刀耕火種,茅草棚,夯土房,土布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種田、育竹、采茶為主業,饑寒艱苦度日。
停車,我信步來到村民鄺先亨家。
鄺先亨今年剛81歲,精神矍鑠,家住賀子珍古居前大柏樹旁一民居。跨過一條小溪,走完一條小巷道,路旁的菜園正瓜果飄香。青青的山棗已在樹上熟了一大半。茄子低著它成熟飽壯的頭,在菜園中盡情沐浴陽光。
鄺老說,鄺氏家族傳至他這一輩已是第12代。賀氏已是32代,賀氏祖先比鄺氏要早來村莊200余年。
鄺氏與賀氏先祖在此村初開基業時,刀耕火種,常常山地埋窩造飯。
追根溯源,賀氏家族19世祖宗利與宗咸兄弟倆是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從江西蓮花縣遷徙至此,散居在村內搖籃湖、生陂上、五樓仙、棺村石、柏樹下、對門、黃竹嶺等幾個小山頭,合為黃竹嶺賀氏開基祖,繁衍至賀敏學、賀子珍、賀怡這一代人已是賀氏家族的第34代傳人。
清雍正七年(1731年),鄺氏日昌、日馨兩兄弟,由現江西吉安市萬安縣潞田鄉涕坑村遷徙而來。鄺氏肇基先祖兄弟二人來此村后,娶妻生子,也成家立業,依山依坡依洼地,大力種麻種蘭草,筑染缸染布皂,把蘭草制成灰藍色的染料,把黃麻加工成織布用的絲線原料,勤勤懇懇,生息至今。20世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祖鄺氏村民已發展至15戶70多人,散居在黃竹嶺村的荷木頭、青山嶺、買麻沖等僻靜的幾個山沖中,如今才傳12代。
鄺老說,昔日村外的人來黃竹嶺,進出需要走兩天的山路。山路總是坡連坡,彎拐彎,溝串溝,山疊山。如沒有當地人帶路,很容易走錯,迷失方向。錯過一個叉道,就會誤入這里的深山。深山峽谷里很危險,豺狼老虎常成群,被當地百姓苦稱為聳人聽聞名的“老虎窩”,大人小孩來此都懼怕。
解放初期,村中一鄺姓村民還曾見過一只200多斤重的“華南虎”。那是1966年秋,一華南虎在吞食村民放在山上吃草的黃牛時,被村民私埋在山道上的小土炮砸死。村民聽土炮觸響后,幾人到山上巡聲一查看,見是一只大老虎。幾個村民遂把老虎抬下山,用長桿稱一稱,重達200余斤。豺狼也成群,有一次一天就侵害村民7頭耕牛。要知,耕牛是村民勞作的主要幫手,村民的命根子,因虎害、狼害,村民苦不堪言。
村民人均不到一畝田,還均為山間小梯田。小的如簸箕,青蛙一跳可跳3塊,最大的才5分。田中山石居多,極難耕作。山泉水順山勢自然而下流灌。山村氣溫常年低下,冬天來得早,夏天來得遲,春秋日子短,挨得緊,冬天特別長。一年只種一季中稻,產量不高。除去上交國家公糧,常鬧糧荒。鄺老回憶,他孩童時代,每年中秋剛過,他就得隨爺爺在山上用木棍子架起的人字形杉皮小茅屋中守夜,驅野豬。
小茅屋的四周用茅葉或蘆葦葉繩系圍牢,中間進出口處嵌有兩根大木棍。人龜縮著身子,一張1米多高的小木梯供人爬上去。門口前后兩根木棍上,平鋪一塊4尺多寬的木板。小棉絮被往這塊木板上一扔,就是一個簡易野外小床鋪。自中稻田間灌漿時就開始守夜,任憑蚊蟲大口大口地叮咬,一直守到中稻收割完。
鄺老說,記憶猶深的是,那年他剛8歲。深秋一天,下午3時左右,他在小木棚屋里正準備午休。一頭近200斤重的大野豬呼哧呼哧地大聲喘息著,領著一群70多頭,大大小小黑色、麻色、棕色的野豬隊伍浩浩蕩蕩從山上快速竄下來。見狀,他嚇出一身冷汗,慌忙按照爺爺教給他驅趕野豬的笨方法,趕緊點燃了床頭的一串大鞭炮,扔出小茅棚。鞭炮在山地上噼里啪啦使勁地竄響著,一陣銷煙驅趕下,野豬才被趕走。否則這群野豬所到之處,那年田地秋季中稻收成將會顆粒無收。
二、青山作證,群英志奔
端坐在我眼前的鄺翁是個村史通。村莊的起源史,他繪聲繪色。
上午10點,兩人已敘近兩個小時。他端起身旁桌子上的小茶杯,咕嚕咕嚕喝了幾口家里木桶裝常用的清涼山泉水,重新續點一根香煙。煙頭上的那股藍煙,像一絲藍色小云彩,在他的指間徐徐飄浮。他眉飛色舞,神情激昂,繼續向我談起村莊爺輩們那一幕幕滾燙的紅色革命史。
他說,村里人都為村中曾孕育出“賀氏三兄妹”為代表的英豪而感到驕傲,為村里那些年代因革命英勇犧牲的幾十名老少烈士表示由衷的敬佩和哀悼。
“賀氏三兄妹”,長兄賀敏學,大妹賀子珍,小妹賀怡;父親賀煥文,母親溫吐秀,廣東梅州人。賀家秉承祖輩家業,家境殷實,山田多。賀煥文博學多才,能文善詩,為人正直,坦誠剛毅。母親年輕美貌,溫文爾雅,聰明能干,知書達禮。父母親兩人婚后,育有二男三女。1904年4月長子賀敏學出生;1909年9月長女賀子珍出生;1911年5月,子珍的大妹賀銀圓(后改名賀怡)出生;1918年11月賀子珍最小的妹妹賀仙圓出生;最小得弟弟賀敏仁1915年5月出生。
祖上留下的家產很豐厚,但在那兵荒馬亂軍閥混戰年代,本分守道的人則在魚龍混雜的社會里還是很難立足。
賀煥文任安福縣令時,喜說公道話,辦公正事,常不聽官府差遣。1913年的一天,他遭小人排擠,賦閑回到家鄉黃竹嶺小山村耕住。
此后,父親賀煥文托人在家鄉永新縣衙門里找了一份差事,當了個刑門小師爺,專為縣內打官司的人代寫狀子。
不久,父親賀煥文又被一場官司不幸牽連,被關在牢中好幾個月。全家日子天昏地暗。
事發那年,正逢大旱。為爭奪田間一灌溉水源,縣內兩農戶打起了官司。一戶是地主,利用財勢,硬把另一方送進大牢。賀煥文為這農民鳴不平,給他上保,把他放了出來。不料這農民出獄后,懼怕官府“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官俗,嚇得趕緊逃跑,四處找不著人了??h衙門趁此機會,借口錯保,把賀煥文關進了牢里,要他找到逃跑的人續押后才可放他出去。人海茫茫,大海撈針,從哪去尋,賀煥文只得默然認命。
知悉后,妻子溫吐秀為營救身陷囹圄的丈夫,幾乎把黃竹嶺所有的家產變賣殆盡,多方托人說情,才總算讓賀煥文出獄。
出獄后,為一家人的生計,賀煥文設法籌錢,攜兒帶妻一家五口,來到永新縣城南門街,租了一個前后三進大,面積120多平方米的店鋪。店鋪取名“海天春”,寄寓“海大能納千江水,天高惠施四季春”之深意。住宿、賣茶、兼營飲食,供來往的行人商住。一家5口人住茶館的后進房。因茶館的用茶,全為家鄉黃竹嶺高山云霧滋潤,形狀一蕊兩葉,每年春天采摘的上等巖霧茶。此茶茶質純味清香,深受來往客人喜愛。茶館里終日生意興隆,茶客滿滿,一家人勉強靠賣茶水糊口度日。
賀氏五兄妹漸漸長大。賀子珍更是出落得婷婷玉立,被稱為“永新一枝花”。
年小的賀子珍很懂事。坐在茶館里,時??吹讲桊^門前,軍閥的兵痞們、土豪家丁,手里拿著皮鞭,吆喝著、抽打著繳不起田租的農民。街上衣衫襤褸的乞丐沿街要飯的一個接一個,甚至還有被親生父母賣掉的小女孩嘶心裂肺地哭喊著從茶館面前凄涼地經過。
父親賀煥文重男輕女思想很嚴重,只許長子賀敏學及小兒賀敏仁上學。不準女兒賀子珍、賀銀圓和賀仙圓上學堂。
“五四運動”新潮浪涌。老永新縣城里也開始有許多女孩子背起書包上學堂。賀子珍與妹妹賀怡吵著父親也要去上學。到了上學年齡的賀子珍與賀怡一起,插班進了當時縣城一外國傳教士開辦的福音堂小學上學。賀敏學則在縣立的禾川中學上學,與后來井岡山“山大王”袁文才同窗,情同手足,結為同窗好友。
賀子珍勤奮好學,接受新思想特快。在校期間敏銳地認識到,福音堂傳教士那些道貌岸然的外國老師,他們天天課堂上講的所謂“平等、博愛、自由”虛泛的先進好理念,只停留在嘴上。洋人同當地的軍閥、土豪,實際都是同一個鼻孔出氣。
這一年,她家的“海天春”茶館發生一件最讓“賀氏三兄妹”憤慨的事:
6月的一天中午,幾個舊軍閥隊伍的兵痞來到她家茶館喝酒。酒沒喝完,這幾個兵痞見賀子珍母親溫吐秀年輕漂亮,竟上前動手動腳調戲。
這時,賀子珍三兄妹剛從學?;丶?,碰巧看到母親正被這幫兵痞無端挑釁調戲。
目睹這一幕,怒火中燒。年輕氣盛的賀敏學順手抄起房屋茶爐里一根正燒得通紅的火鉗,朝著那個正對他母親動手動腳的兵痞的屁股,用力捅了過去,燙得那個兵痞鬼哭狼嚎,松開手腳,抱頭鼠竄逃走。賀子珍和妹妹賀怡也合力把其他幾個醉鬼憤怒地推出店門外,關門不營業了。
這一捅,不得了,捅出個天大的婁子。
這群兵痞仗著權勢,第二天興師動眾,前來“海天春”茶館,要捉拿賀子珍的父母親去問罪。多虧周圍鄉親出面調停,還出一大筆錢到官府上下打點,才把這事平息了。從此以后“海天春”茶館再也無法正常營業了。
母親被兵痞欺辱一事,給了年幼的賀子珍造成了很大的心靈陰影。怎么可以救窮人呢?她在腦海里經常這樣問自己,妄圖尋找一個確切的理想答案。
1925年,一批永新外出到南昌等大城市求學的進步青年,把《共產黨宣言》《向導》《中國青年》等進步刊物帶回。賀子珍讀后,如獲至寶,被刊物里那些美好共產主義理論學說所深深吸引。
時間轉眼到了1925年的春天。
永新縣的第一批共產黨員歐陽洛、劉真、王懷等,奉黨組織的指示,從上海、南昌回到永新建團、建黨,開展組織活動。根據賀子珍的在校思想表現,這幾個黨員骨干,一致同意,吸收賀子珍這個熱心姑娘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使她有幸成為賀家幾兄妹中最早參加革命組織的一人。
1926年7月初,廣東國民革命政府在廣州誓師北伐,沿途各地共產黨組織和進步群眾積極動員,為北伐軍進軍做準備。大革命浪潮進一步高漲,賀子珍也在這一年的這個革命浪潮中,正式轉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不久,賀子珍的哥哥賀敏學在歐陽洛及“井岡山大王”袁文才的革命影響下也參加了革命活動。兄妹三人回到家里,一起給父母親高興地講述著北伐革命軍的英雄革命事跡和使命擔當。
北伐軍開進永新的第二天,在縣立禾川中學寬大的學校操場坪上召開軍民聯歡大會,正式宣告永新光復,并宣布成立了以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為領導的民主政權。黨組織委派賀子珍加入國民黨,以跨黨身份參加縣黨部的領導工作,擔任縣黨部婦女部部長和共青團縣委副書記兩職。賀敏學任黨部共青團縣委書記和商民部部長,妹妹賀怡任婦女部副部長。任職后,兄妹三人積極為革命的發展需要籌備經費。那一年,賀子珍才17歲。
目睹子女們的高潮革命熱情,賀子珍的父母也主動紛紛捐款捐物支援革命,把茶館庫存的一些糧食,以及少許銀元、珍貴首飾都捐獻出來。
1927年4月,永新縣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臨時縣委,賀子珍和哥哥賀敏學、妹妹賀怡都當選為縣委委員。
正當革命斗爭迅速健康朝前發展之時,革命形勢風云突變。國內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嚯嚯地舉起了殺戳的屠刀。
1927年6月9日,永新縣國民黨右派,重金收買本縣土匪武裝。這天晚上,夜幕降臨,農會正在縣城開會。這幫反動武裝晚上趁著夜色偷偷摸進城,持槍襲擊這群正在開農會毫無準備、手無寸鐵的共產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并把他們全部抓起來,還在縣內到處抓人,賀子珍的哥哥賀敏學也不幸被抓。
那夜,賀子珍正在吉安開會,饒幸躲過這一劫。妹妹賀怡和父母親聞風后迅速逃離永新??h牢里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多達70多人。
遠在吉安的黨組織很快召集會議,對此商討營救對策。
賀子珍在營救工作討論會上慷慨陳詞:“大家都說蘇聯‘十月革命’好,那是人民用生命奮斗犧牲爭來的。我們的國家想要像蘇聯那樣就要不怕流血犧牲,奮斗到底?!?/p>
……
會后,吉安黨組織領導人歐陽洛一邊帶著宣言赴省會南昌,向省政府請愿,要求清查永新的這次反革命事變,一邊馬上聯絡附近寧岡、安福、蓮花幾個縣的工農武裝,準備聯合攻打永新城,救出監獄里這批被關押的同志們。
7月26日黎明。城外信號槍聲一響,80多名獄友在監獄里地下黨支部書記賀敏學的率領下,與獄外正攻入城的四縣農軍,里應外合,成功逃出監獄。
永新這次暴動,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次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地主階級的農民暴動,極大地鼓舞了當年湘贛邊界人民的斗爭勇氣,有力地打擊了反革命氣焰,也為之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毛澤東在過后的《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曾言:“暴動隊始于永新”,指的就是這次四縣農民軍合攻永新的暴動。
永新暴動后成立了新的永新縣委。賀敏學被推舉為縣委書記。為應對國民黨的反撲,暴動隊伍全部撤出城外,分別占領有利地形,埋伏下來,以逸待勞。
賀子珍的任務是帶領一支赤衛隊守在永新的南大門。
這次向永新進剿反撲的是從湖南開來的一個特務營,共3個連的兵力。暴動后的第三天,這群湖南敵軍以為農民自衛軍都被嚇跑了,敵軍剛到城下就下令馬上駕云梯攻城。
很快,十幾部云梯搭到城墻壁上。當官的喝令一群敵兵正往上爬。守城的赤衛隊居高臨下奮勇反擊,敵軍的第一次攻城不幾時就被打敗。
敵軍不甘心,又組織第二次進攻,重新把云梯架起來,一面朝上機槍掩護,一面又向城墻上使勁爬。
正在城墻上指揮作戰的賀子珍,看到離她最近的一架云梯下,站著一個指揮官模樣的敵軍。其手里正拿著一把短槍威武指揮,逼著其身邊的幾個敵兵往云梯上爬。她拿起短槍,對著這家伙的腦袋熟練地開了一槍,那名敵軍官應聲倒下。正在這時,另一個敵軍小頭目又跑過來,重新逼迫敵兵往上爬,賀子珍憤怒地又舉槍朝他瞄準,一扣短槍板機,那個敵軍小頭目也應聲倒下了。
敵軍見他們的頭目一個個被打死,一陣慌亂,紛紛從云梯上退下陣去,快速逃去,從南大門城墻下分兩路撤退開溜。敵軍反撲攻城失敗。
此次戰斗結束后,賀子珍兩槍撂倒兩個敵軍小頭目的事跡迅速在當地農民軍中傳開,且越傳越神,贊她是“神槍手”,說她是“雙槍女將”,直到今天,永新縣的大街小巷里仍傳誦著不少有關她的種種英雄故事。
為保存革命實力,面對敵軍的大兵進一步壓境報復,根據上級黨組織安排,賀子珍同寧岡縣的農民自衛軍一起,經縣內的龍源口七溪嶺,向寧岡的新城、礱市,井岡山茅坪轉移,從此踏上了漫漫的革命征途。
三、青山作證,草木淚紛
端坐在我面前的鄺翁,談到村中那些英烈遭受敵人殘酷折磨英勇犧牲的事跡時,眼淚像一串串斷線的珍珠,從他的眼眶汩汩滲出。鄺老一邊不停地用毛巾擦試,一邊仍舊向我講述村莊里記憶猶深的慘痛往事,把我的思緒帶回到村莊里那段烽火歲月,讓我的靈魂也接受一次酣暢淋漓的精神洗禮。
永新暴動以后,農民軍撤離了永新城。反動派重新控制了永新全境,他們在全縣進行了一次血腥大屠殺,僅三天就殺死革命人士400多人,縣內一時血流成河。
鄺老的父親鄺振鵬那年才13歲。敵人嫌恨賀敏學、賀子珍一家人帶頭鬧革命,到處抓他們抓不到,殺到黃竹嶺尋找,幾乎見人就殺。村民都紛紛躲到村后山去了。鄺老父親年小,個子矮瘦,敵軍進村后,他父親趁敵不備,機智地閃入他家門口小溪旁的茅葉蓬中。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沿著這條小山溪,艱難地一步一步爬出村外,來到山外龍源口的姨媽家,半年不敢回去。
國民黨江西省政府懸賞5萬銀圓,緝拿賀敏學三兄妹和他們的父母,并稱見其尸首者可得2萬銀圓。懸賞告示貼遍永新、寧岡一帶城鄉。
賀家祖墳被挖掉,賀家的房子被燒光。
賀敏學那次被捕入獄關押在永新城監獄后,舅母常常打發年幼的妹妹賀仙圓去監獄里給哥哥送飯。一次,年幼的賀仙圓接到了賀子珍的口信,要監獄里的賀敏學組織被關押的同志里應外合策應永新暴動。賀子珍在仙圓送飯的小竹筒里塞上一張傳信的小紙條,讓仙圓送到監獄里的哥哥賀敏學曉知。
賀仙圓不辱使命,勝利地完成了這次送信任務。敵軍這次抓不到賀敏學、賀子珍、賀怡他們,把一腔怒火全發泄到這個不到10歲的小姑娘身上。抓出躲藏在舅媽家的賀仙圓,在村莊里殘忍地用利刃剜去雙眼,慘無人道地將賀仙圓折磨至死。
那年,賀煥文的堂弟,鄺老的外公賀煜文,時任永新東南特委文書,也不幸被敵軍捕獲。敵軍反復對他嚴刑鞭打,要賀煜文說出賀敏學一家人的去處。面對敵人的反復折磨,賀煜文仍沒有吐出半個字,敵兵惱羞成怒,把他剖腹殺害。那時賀煜文年齡還未滿30歲,其躲在山上的妻子第二天剛好臨盆,生下了鄺老的母親賀美圓。
1927年9月29日,毛委員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駐永新三灣村,在三灣村進行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上等一系列鑄軍魂、正軍紀措施號令在工農革命軍中全面展開。經思想政治教育后,井岡山上袁文才、王佐的農民軍隊伍同意被革命隊伍收編改造。
1927年10月,“三灣改編”過后,秋收起義革命軍到達江西寧岡縣古城。毛委員在此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討論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問題。隊伍中黨的領導逐步加強,革命隊伍的逐步擴大,給當時井岡山革命地創建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黃竹嶺村距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心茨坪、茅坪才35公里,與三灣的九隴一樣,是當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史料記載:為了革命需要,任弼時曾在黃竹嶺工作6個月,彭德懷、蕭克、王震、朱良才、蔡會議等革命將領都曾率紅軍部隊在此村駐扎;朱德、朱良才還在黃竹嶺開設湘贛邊界軍事培訓班。村莊成了永新東南特委的大本營。賀子珍的祖屋成了東南特區區委的辦公地。賀子珍父母親在東固“東井岡”參加革命活動,在兒女們的影響下繼續參加革命。父親賀煥文還先后擔任該地蘇維埃政府文書,后勤科長,贛西南特委后方辦事處主任。村莊老少男女都被組織起來,兒童站崗放哨,青年組成赤衛隊,婦女組織洗衣隊。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時期,曾在村中的茅葉山設戰地醫院,紅軍許多重傷員都曾在這醫院接受過救治。一次敵軍偷襲戰地醫院,三位女護士為營救受傷戰士,引開敵軍,被敵軍追趕至黃竹嶺村后高山“一獅吊五猴”的巨石懸崖邊上,走投無路后全都舍身跳崖,壯烈犧牲。
村中的茅葉山、青篾山、珍珠頂、豪金洞都留下了革命志士的戰斗足跡。
“黃竹嶺上好風光,紅旗獵獵映山崗啰。紅軍將士筑工事喲,徹底消滅白匪幫嘞……”這首短小的山歌,當年村里的民眾及駐扎在村里的紅軍將士都會唱?!暗谖宕畏磭恕笔『螅畬礁锩鶕厥?,紅軍撤離了黃竹嶺,小山村再度被敵軍洗劫一空,村民的生活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鄺老雙眼閃著淚花向我介紹,至今村里四周山頭,紅軍用過的練兵場舊址、戰壕、紅軍營地舊址、紅軍洞、紅軍哨所、防守雕樓遺址仍依稀可辨。它們繼續屹立在風雨中,矗立在歲月的長河里,像一座座永不倒塌的精神豐碑,默默地向eVGQw5NuirFBghU0Fzbdh3RUVA1myxcDNP84WtY4hrM=村民及游人們敘說著那段崢嶸歲月里那些英烈一段段難忘的血淚悲壯之歌。
四、青山作證,星火傳承
黃竹嶺村是一個革命之村、紅色之村、英雄之村。
1965年5月29日上午,毛主席重上井岡山,回到闊別38年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茨坪。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猶記當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一聲雞唱,萬怪煙消云落?!敝鼗鼐畬?,毛主席寫下《念奴嬌·井岡山》,追憶了過去的崢嶸歲月。
那年重上井岡山時,細心的群眾發現,毛主席腳穿的那雙棕色皮鞋,上面存有好幾條裂紋,鞋面上還打了一個小補丁!
毛主席高興地向身旁的群眾說:“今天,井岡山各方面比起30年前是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車,住樓房,吃飯是四菜一湯,穿得干凈,整齊的衣服,真是神氣多了。但是,我勸大家,日子好過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要丟了。老井岡山人都知道過去井岡山斗爭是如何艱難困苦的,都知道無數的井岡山人為了中國革命奮斗犧牲的精神。井岡山不愧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沒有井岡山過去艱苦卓絕的奮斗,就不會有今天的勝利。勝利真是用生命換來的?。 泵飨蠹依^承井岡山的革命傳統,弘揚井岡山吃苦耐勞敢于拼搏的寶貴革命精神。
解放10年后,黃竹嶺仍是窮鄉僻壤,進出山村仍是一條曲曲彎彎崎嶇的山間羊腸小道。村民晚上點的仍是烏黑煤油燈,住的仍是夯土茅杉房。
1959年9月29日,賀子珍回到了闊別近40年的永新縣城老家“海天春”,與鄉親會面,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
第二天,賀子珍就提出要回黃竹嶺老家走走,看看。
黃竹嶺離縣城近50公里,無公路,仍沒通車,地處深山溝壑中,怎么回去?當時永新有關接待的領導同志為難了。
“賀大姐,吃完早餐,我們派人送你回屋里(‘屋里’一詞,永新方言為老家之意)?!眳强h長說。
“怎么走?”賀子珍高興地問。
“你家鄉現在還沒有通公路,汽車不能通行。我跟王書記商量過,請了4人,買了一張新竹椅。你坐在竹椅上,由他們4人輪流抬您回去。”
賀子珍用眼瞥了一遍站在她面前4個身強力壯的彪形大漢,心里很不高興。“什么?什么?抬我回去。你們把我當成什么?地主,老財!地主老太婆……”
王書記、吳縣長及在場的人,見狀都束手無策,怎么送賀子珍回黃竹嶺,此時成了一個天大的難題。
“我騎馬回屋里?”賀子珍自己這樣提出。
王、吳聽后仍是搖頭。因此時的賀子珍已50歲出頭了,身體虛弱,一頭白發,經常頭痛。大腦的顱骨深處仍留有一塊在貴州掩護戰友被敵機轟炸受傷未能取出的一塊彈片。身中17塊彈片,其中一塊深處顱骨深處,醫生不敢也無技取出。后來,賀子珍一直帶著這塊彈片走完長征,繼續頑強帶傷生活。如今騎馬,山路難行,一旦出了意外,誰擔當得起這責任?
“不讓我騎馬,我走路也要回屋里!”賀子珍繼續固執地要回黃竹嶺家鄉去看看。
…………
王書記、吳縣長等在場的人都一時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
正當這時,黃竹嶺的父老鄉親20余人來到了賓館。原來他們聽說賀子珍回來了,那天天未亮,村里的幾十個父老鄉親就結隊出山,走了近4個小時的山路,上午10點左右就趕到了永新縣政府賀子珍下榻的賓館。
陪伴在她身邊的賀美圓(賀煜文烈士之女),大聲對賀子珍說:“姐姐,父老鄉親們都來看你了!”說完,陪著賀子珍與父老鄉親一一握手,談笑,賀子珍這才開心起來。
王書記、吳縣長見賀子珍與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愉快相聚,壓在心頭的一塊石頭終于落地了。
1979年9月28日,是被黃竹嶺村民稱為“天開門”的喜日子。
因為在村莊的一山腰處,一條名為“白萬公路”(白沙—萬年山)的林區公路正準備立項破土動工。
這條林區公路修通后,盡管是一條砂石泥路,專供運林區的大大小小木材用,但村民從此也可借助這條泥路,與山外的大世界緊緊相通了。
鄺老向我介紹說:“修路基測量路基走向時,因山勢陡峭,工作量特別大,很艱難。他常常看到技術人員用繩子,一頭系在一塊大石頭上,或一棵大樹上,人像蕩秋千似的來回在山坡上、山澗里進行斟探設計,艱苦作業。有的公路彎道近90度,坡度近70度,路程才25公里左右,修路前后工期花了整整3年?!?/p>
修路的工人來自山東、山西、河南、浙江、福建等15個省。修路這三年,黃竹嶺的每家每戶都住滿了修路工人,供工人休息的房子不夠,村民把大大小小房屋都無償地騰讓出來,提供給民工使用。工人工休時,村民燒熱水讓工人們洗腳。村民們一個雞蛋一斤肉一升米,像當年支援紅軍一樣熱心地招呼這群將會帶給他們一條光明大道的人。
福建一40多歲的工頭黃福懷,領著廣西7個民工,住在老支書鄺仙元家。三年里,鄺仙元看到這些工人常用大米清水熬粥吃。他與妻子合議,盡管自己也生活困難,但仍贈送了這群工人20多斤大米,20斤茶油,改善他們的伙食。他的弟弟鄺先亨也無償支助給修路民工大米15斤,豬肉5斤,肥鵝3只。路修通后,這群民工已與黃竹嶺的村民親如兄弟姐妹,離開后,還互通音信。江蘇的民工小伙子毛虎生還愛上了村里的姑娘賀龍妹,兩人因路生情,兩情相悅,結下了一門一世好姻緣,成為一段佳話。
修通后的這條沙質小公路,3米多寬,進出只能容一輛運木頭的小貨車單邊行駛。小山路中間稍高,兩邊稍低,蜿蜒曲折像一條小山龍在險峻的半山腰盤旋。上山進出運木頭的小貨車每趟都是艱難行走。司機的手緊緊地握住方向盤,眼睛全神貫注地盯著前面復雜的路面,車身輪子底下就是溝溝壑壑,有的路段還是萬丈深淵,看不見底,司機口渴了都不敢騰出一只手去拿座位旁邊的水壺。
山間的云霧飄過時更危險,水霧會在擋風玻璃上化作一串串小水珠,會時不時地阻擋司機的視線。運木料進出一趟下來,司機外面衣服被水霧染浸,里面的內衣則被因緊張而滲出的汗水浸透,人都幾乎虛脫。那時干這活的都是那些年齡在40歲上下的開車經驗豐富的壯年老司機。每輛車,每個司機,一天八小時工時,往返車程雖不遠,60公里左右,但只能走一個來回。
我在采訪筆記本上記完這些,這天的中餐,就在鄺老家里吃。幾碟村里農家平常小菜,邊吃邊繼續漫談,享受著今天采訪的豐盛文化大餐。
五、青山作證,誓刨窮根
下午采訪繼續進行。午飯后,在現任年輕的村支部書記賀曉慶帶領下,走過幾條巷道,穿過一條小山路,徒步來到當年全村有名的貧困戶賀小仁家采訪。
2014年6月,賀小仁一家被納入貧困戶管理。夫妻倆1993年結婚時,還是兩間破舊、窄小、潮濕、低矮的夯土茅草房。夫妻倆身體差,無技術,無資金,生活極其窮困。脫貧期間,鄉村干部一茬接一茬地對他家接力傾心幫扶。2013年9月,兒子高中畢業后,順利地考上了江西華東交大。夫妻倆在鄉村兩級扶貧資金傾心幫扶下,利用黃竹嶺豐富山林的優越自然條件,大力養殖黑山羊、肉牛、香豬,建牛欄,搭羊棚。不幾年,賀小仁家的養殖規模就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養殖的原始生態好產品供不應求。
1994年,賀小仁的兒子大學畢業后瞅準商機,利用在大學學到的先進理念與致富知識本領,毅然回鄉創業,幫父母一起誓刨窮根。很快,家里一棟占地120平方米左右漂亮的三層磚混小洋樓建起來了,小汽車也買了,也娶妻生子了,一家人開著嶄新的小車,在致富的大道上喜奔,其樂融融。
賀冬華與賀美華姐妹倆,是村里貧困戶賀春龍的女兒。兩姐妹的母親身體長年患有風濕慢性病,無技藝在身,全家靠賀春龍去周邊村莊幫人打零工過日,家里只有幾間小破屋。小女兒上小學六年級時,因山路石子路滑,騎自行車回家時摔個半死,前額顱骨破碎,并且嵌入了顱腦,被送入市人民醫院急救。屋漏偏逢連夜雨,貧困的家庭遭此大禍更是雪上加霜,窮得揭不開鍋。為了挽救女兒的生命,向親朋好友鄰里東拼西湊了近10萬元的醫療費,生活十分艱苦。后來種黃桃、養蜜蜂、銷土特產,姐妹倆都在家贅夫立業。如今一人一棟三層瓷磚面磚混房,小孩成群,繞膝嬉樂,一家三代同心奔富路。
為尋求富路,這里的山民家家戶戶養蜜蜂,少的三五箱,多的幾十箱。廢木桶、廢木箱,只要它有一個大的空間,能讓蜜蜂筑巢,遮風避雨保暖,山民對之稍加改造就可。桶、箱等器皿四周密封好,縫隙處,涂上大山濕漉漉的黃泥水,在箱的向陽一面下方,留一方形或圓形小手指末端大小的小孔,供蜜蜂自由進出。在樹下、坡旁、山岸邊,選一避風擋雨僻靜處,用幾塊大石頭把蜂箱墊起,防水防潮并且通風,再在箱身或桶身上加放幾塊大石頭壓住,防大風吹落,野獸拌倒,保證蜂箱平穩安全。山民如果成功收獲一窩蜂,一年收成相當于耕耘了一畝山地。好的年份,少的能產10多斤鮮蜜,多的能產100多斤。青黃不接時,這些蜂蜜往往還是一家人賴以生存的接濟救命口糧。
根據中央軍委扶貧工作統一部署,2017年8月,上海警備區黃浦區人民武裝部情系老區,心聯貧困人民,開始結對幫扶江西永新縣黃竹嶺自然村。
幾年的扶貧攻堅期間,警備區黨委把支持革命老區建設作為一項嚴肅而又榮耀的政治任務、反哺行動、感恩工程來抓細抓牢抓活。警備區黨委確定了“旅游+扶貧”的工作思路,經常委派軍隊干部下到這小山村,坐到村民的坑頭,訪貧問苦話家常,與困難群眾結對,送衣送油送糧食送學費扶產業,共同尋求脫貧致富之策。
在上級各部門的大力幫扶下,村里的貧困戶也奮力自強,積極配合,2019年12月,全村7戶2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高質量實現脫貧。
2023年3月20日,在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工作期間,上海黃浦區人武部政委彭春林,政治工作科科長王旋,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科長崔桂杰一行,冒著春寒料峭的陰雨天氣,還專程從上海趕至這個小山村,給村民帶來一絲絲春天里的溫暖。
如今,進村公路、出村路和環村路都得以拓寬。平整烏黑的瀝青路面與山外暢通相連。村口路旁立面的紅色記憶浮雕景觀帶、村中心的生態停車場,帶給村民無限回憶的村史館、相思湖、紅心湖、子珍休閑長廊都成了一道道秀麗的風景線。村里的小溪清澈見底,山坡田地里黃桃、葡萄、蜜棗、西瓜水果飄香,四季不絕。大巴車開進來了,縣外省外國外的游客來了。城里的小孩節假日里常來這里戲水體驗,“紅軍樂”“山水田園樂”豐富多樣,前來參觀學習的中外游客更是每天一撥接一撥。山路上車輛終日川流不息,游蹤接至。
筆筆捐款,顆顆紅心。涓涓細流,拳拳赤情。
這是此小山村迄至2023年12月收到的村民“致富報恩善心款”名細(捐款不分時間先后)
姓名 工作 捐款金額 用途
鄺仙利 退休教師 3500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鄺仙華 退休軍隊干部 5000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鄺龍桂 退休干部 5000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鄺樂禮 公司董事長 1080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鄺細樂 公司董事長 3.8萬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鄺小峰 公司管理 9500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鄺小達 公司經理 3萬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鄺小景 公司管理 5.2萬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賀曉慶 村支書 2.8萬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鄺海軍 中介公司經理 8000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賀志飛 本縣干部 1萬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賀小張 公司經理 1萬元 公益事業,貧困生助學
…………
富裕了的鄉親,人和德馨。他們情系家鄉,共同攜手前行。
六、青山作證,賓客盈門
站在我身旁的賀曉慶支書高興地向我說,如今的黃竹嶺村有“四大絕景”:山頂云、云中茶、崖間泉、云中民宿。位于村后山坡上茶園中緊依山頂的六棟鋼地基、木質結構、精致美觀大方、生態舒適宜人的現代民宿,位于這四景之首。
除這四大絕妙景觀之外,村里恢復重建了當年防御敵軍的兩個小雕樓,供紅色記憶教學用。為一睹雕樓,賀曉慶支書委托老支書賀瑞仁帶路。
我們先來到東邊山坳山溝里一塊面積稍大的平地旁。平地兩畝左右,上面長滿了雜草。場地邊靠山坳旁,砌起一堵高高的大磚墻,墻面白底紅字,清楚地寫著:黃竹嶺練兵場。場地一次能容納200名士兵進行基本項目訓練。大磚墻上還留有一首詞《漁家傲·黃竹嶺紅軍練兵場》:“嶺上木竹高處立,長江飛浪湍流溢。窮苦工農齊努力。槍聲里,敵軍逃逸兵車棄。場上練兵軍號起,刀飛槍舞軍容厲。颯爽英姿無與比。驚天地,砸開鎖鏈江山易。”
沿著訓練場側一條石板制新修的小路上山。小路大約1米寬,上山前的200米道路還算平整,之后就可以看到一個約300級臺階、斜度呈45度的石板臺階路。人在下面朝上一望,似乎看到一條登天的天梯。山路的盡頭,可以看到一座用山石、磚頭漿砌的圓形二層樓房高、仿軍事防御用的雕堡,雕樓最頂端嘹望用的十幾個鋸齒形豁口清晰可見。
下午3點太陽仍炙熱,我一只手不停地在臉上擦汗,另一只手拿著那個喝得只剩半瓶的礦泉水,一路沿臺階,一步一趨不停繼續朝上攀登。老支書賀瑞仁盡管年齡近70歲,一米六幾的精瘦個子,但登起這山上的臺階來卻健步如飛,他一邊用一把小鐮刀挑開腳下的小棘刺藤條,清除腳下陳落的厚厚的腐爛樹葉,一邊小心逐級前行,替我開路。
我倆接著去看了山頂的民宿。民宿位處村莊的北面后山坡,地勢很高,幾近后山的山峰頂。老支書記欣喜地對我說,民宿房間玻璃窗邊,茶畦里,懸崖邊,常會飄來一朵朵棉絮般、白紗巾似的白云。它們像萬馬奔騰,像千羊下山,像餃子沸水,又像魚鱗金燦燦,千姿百態。夕陽西下時,云襯著紅色的晚霞仿佛在山頂織錦,紅得像一團火,白得像一垛碩大的云山,藍得像一片碧藍的海水,極其壯觀。美妙的景觀成為這里吸引眾多游人的一張絢麗的風景名片。
一位北京來的游客目睹黃竹嶺壯觀的云景后,在一民宿的墻壁上留下了贊美的詩句,激起了我的同感:“高天開蓮花,似霧又似紗。無塵云自在,神仙住誰家?”
黃竹林還有古樹,千年以上樹齡的古樹有三棵:賀子珍紀念館前的古柏樹,村后的古皂樹及古銀杏樹。古銀杏樹下十幾個碩大的圓形巨石扁平碾盤,拼成了一條彎曲的小路供游人去親近古樹。皂夾樹綠蔭如畫,身上5條碗口粗的古木藤,像5條小蒼龍緊緊地匝著碩大的老樹身盤旋而上。古銀杏樹與石皂夾樹相依相偎。這三棵古樹,就像村莊里三位飽經風霜的歷史老人,盡管歲月給它們留下了許多滄桑的痕跡,但它們仍舊蔥郁、蒼勁、挺拔、生機勃勃,常常吸引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賀曉慶一邊當向導,一邊繼續向我介紹村莊的旅游發展史:最早在黃竹嶺村入戶的企業是2011年的黃竹嶺山泉水水廠。清澈甘冽的山澗水,自然生態,深受附近十里八縣的用戶喜愛。
2016年,黃竹嶺“海天春”客棧及霧莊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開業,集紅色教育,餐飲綠色果蔬出售,流轉山地,開發了一片100余畝的茶葉基地,基地吸納全村人參與,村民用土地入股參與分紅,困難戶到基地務工,困難戶在家門口就業。
2017年10月,在外務工的村里有志青年鄺細樂,辭去廣東一電子廠的工作,對家里的老房子稍加改造,打造村莊里第一個農家樂“黃竹嶺農莊”,3個房間簡易住宿,4間小房餐飲服務,每天客人絡繹不絕。
2024年6月以后,鄺細樂又主動擴大經營。今年全縣旅發大會后,鄺細樂把村后的5棟22間鋼柱地基、二層樓房高、木板人字形,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珍之緣”現代風格山間民宿承包下來,進行市場化運作。
前來入住的游客對這些民宿十分喜愛,稱這些民宿是“離星星最近的地方”。這些民宿客房地勢與對面縣內最受戶外攀登者喜愛的海拔高達1317米的縣內第二高峰“珍珠頂”相持平。
住在民宿里,就好像是住在高高天幕上。推開民宿房子里的任何一扇窗,向窗外一望,藍天白云,白云幾乎可飄至賓客的臉頰與鼻尖上。一陣陣清新、飽含負氧離子、夾雜著各種草香、樹香、茶葉香的濕潤甜蜜的空氣沁入心脾,何等愜意。住在民宿里,夜晚可攜星星歡欣安眠。入夜了,民宿房間的燈光一亮,就分不出哪是燈光,哪是星光,分明就是一個“天上的繁榮街市”。
我與村支書賀曉慶來到“珍之緣”民宿5號樓二樓游客接待處準備深入采訪。我們在服務員的招呼下順勢在茶桌旁坐下。老板娘姓張,與丈夫鄺細樂在深圳打工時認識的,現已成為永新縣的一對模范創業夫妻。見我與賀曉慶來,她以為是來訂房的,與旁邊的服務員一起向我們歉意地表示:“兩位老板,抱歉!今天無房了,大小房、套間房、家庭親情房、標間房都沒有了,中午12點前,22間房都已訂完了,明天的房間都已訂滿,很對不起你們倆?!?/p>
聽后,我與賀曉慶支書暗中相視一笑,很是欣喜:小小的黃竹嶺現已賓客盈門,一房難求,名揚四海了。
…………
凡是過往,皆為序曲。青山作證,走向富強。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趕考路,如今的黃竹嶺人正擺脫貧困,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走出一條文化鑄魂、生態興村的希望富裕之路。
責任編輯/張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