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從軍戍邊。
壯士解甲,杏壇執鞭。
化危為機,譽滿校園。
普職融通,敢為人先。
這是我對大舅敬玉珊校長的膚淺評價。
“軍功猶先,治學有術,育人有方,教子成材”是大舅敬氏家族兄弟敬洪琳先生在《追夢年華》(敬玉珊詩文集及續集)“序”中對大舅的高度評價。
軍人出身的大舅敬玉珊,是南部縣升鐘職業中學原黨支部書記、校長,是我的親人、恩人和貴人,我這樣稱謂,不僅僅因為他是文韜武略有擔當、德高望重不自負的校長,更是對我關愛有加、關懷備至的大舅,可就在大舅桃李滿天下、大愛薄云天的時候卻離我而去,如今已經一周年了,借以此文緬懷大舅,我的人生經歷、心路歷程和情感寄托便一幕接一幕地徐徐展開。
大舅是舅父
舅舅與舅父,就字面與表面的意思是沒有區別的,但我稱呼大舅為舅父,可以說是我鮮為人知的親情表達。
在我早先的記憶中,大舅對我和我們家非常好,好到大事小情都會關注與關照。
在我小的時候,農村基本上家家都缺吃少穿,當然我家也不例外。在此情況下我的父母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地勞作,男女老少好幾張嘴的一家人,仍然每年都有溫飽之憂和荒月之患,每當此時大舅總會從吃的和用的方面對我們家接濟一把,我的母親對她這個弟弟默默地心存感激,我當時覺得大舅真好,我最喜歡圍著他轉,也最聽大舅的話。
在大舅的關照下,我順利地在永紅小學開始上學了,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可是,到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父親要帶著我們一家子從永紅鄉回到他的戶籍所在地謝河鎮六家井村生活,我便在六家井村上小學二年級。沒想到計劃趕不上變化快,到小學三年級下半學期的時候,我因生活發生了極不情愿的變化而到三河鄉(現為永定鎮)上學。沒想到在三河上學半年后,我無奈的小臉蛋上露出了笑容,因為從四年級開始我又回到了永紅小學,并讀到小學畢業,從內心深處感覺到還是在大舅身邊好。
1987年,我終于熬到了小學畢業,由于我上小學如此的輾轉,大舅提出不考慮去縣城上初中,就按照當時的招生規矩到升鐘上初中,這樣他可以比較方便地照顧我。
母親和父親對于我上初中的事,他們基本上拿不出主意,當大舅提出由他管我上初中時,這對我父母來說算是求之不得的事情,當即滿口答應并叮囑我一切都聽大舅的,這時大舅開玩笑似地對我說:“這下你就像林黛玉搬進舅舅府了喲!”就這樣,我跟隨大舅到了升鐘中學上初中。
當時大舅的負擔并不輕松,他要照顧我的外爺和外婆,他要撫養他的兩個兒子,表哥比我稍大,表弟比我略小,大舅做的一切都是給予和付出,他用鐵肩扛起了自己賦予自己的重擔,當然不少事情我是后來知道的。
我上初中的時候盡管大舅已是升鐘中學總務處主任,但當時學校的條件較差,大舅說我搬進他家,其實只是嘴和心搬進了他家,住校還是住在學生宿舍。我每天要去一趟大舅家里,這是大舅要求的,不管有沒有好吃的,哪怕是吃一碗稀飯或面條,我的心里都是熱乎乎的。
我記得是1989年的夏天,表弟因個子長得較快,舊的襯衣已經不合身了,需要買新的換洗,給表弟買一件新襯衣這件事還驚動了外爺。大舅給表弟買回新襯衣時并沒有立即讓他穿上,而是等我在一起的時候才拿出來,讓我沒想到的是大舅拿出來的新襯衣是兩件,一件給了表弟,一件給了我,還說計劃的時候就是把我們兩弟兄同時考慮的,還特地對我說這樣做是得到了外爺贊同的。
后來從母親口中得知,我是先天就沾了敬氏家族的光。
母親的娘家在永紅鄉咸水壩,是升鐘片區“四大名壩”(永紅咸水壩、升鐘橋壩、柳樹德河壩、保城敬家壩)之一,地勢平坦,環境優美,青山擁抱,綠水環繞,道路四通八達,水系縱橫交錯,百姓勤勞樸實,鄰里團結和睦,是塊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在最后的行政區劃建制調整中更名為鴛鴦村。
據母親介紹,她的父親和爺爺都是咸水壩的能干人和明白人。外爺的父親是個會表演皮影的民間藝人,喜歡穿長衫和抽蘭花煙,他以皮影的刀光劍影和用自己的吞云吐霧讓十里八鄉對他刮目相看。外爺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基層黨組織尚未建立之時,任首任村長,在任職還不滿一屆的時候,因為家庭擔子重的原因,外爺決定辭職,在他推薦了合適的人選后,便辭職做生意。外爺最初做生意用現在的話來說是行商,因為那個時候不具備“座商歸店、行商歸市”的條件,一般是挑著擔子趕場或走村串戶,以薄利多銷的辦法營生,因為家里勞力弱,掙不夠足夠的工分,需要掙錢“補社”。好在外爺行得端、站得直、信譽好,后來進入到商店上班,他經常以吃得苦中苦的后效和先苦后甜的前景來激勵一家人。母親雖然沒什么文化,但她知道敬氏家族的家規嚴、家教好、家風正,需要代代相傳,人人努力,母親因此在出嫁后每隔幾天就要回娘家干農活和做家務,這讓比她小10歲的大舅看在眼里記在心頭。
后來,大舅對我們家雪中送炭,對我傳經送寶,視我為已出,不但把我拉扯大,還扶上馬并送一程,在我過而立之年后,方知該尊稱大舅為舅父。
大舅對我養育、撫育加教育,我高中畢業后未能進入高等學府,但又不愿離開大舅身邊,便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在升鐘創業。
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初出茅廬少有一舉成功。在我創業一而再、再而三失敗的時候,大舅依然對我寄予厚望,并連續3次出手援助,其中一次將僅有的10萬元積蓄全部借給了我,真是舅父之情難以言表。
大舅是老師
大舅本不是老師,他也從不好為人師,但他說話有條有理,做事親力親為,對人親切友善,十分受人尊敬。大舅成為老師,他就是“為人師表、率先垂范”教科書似的人物。
在大舅年少的時候,我外爺一家本身勞動力就弱,當我母親出嫁后,外爺家里就減少了半個勞動力(在當時女性為半勞動),在此情況下掙工分這個當務之急,讓大舅打消了遠走高飛的念頭,準備安心安身在家務農,這個消息很快不脛而走,于是記工員這個崗位就落到了大舅頭上。
大舅當記工員的時候,不但把自家的工分記得滴水不漏,而且把整個生產隊的工分記得分絲不差,家家戶戶對大舅都非常信任,沒過多久生產隊的頭頭就把會計這個擔子給了大舅,這是1964年初冬的事。大舅在當會計期間,以勞動力現金分配創新開創了“算盤要為群眾打”的思維模式,至此大舅已在永紅鄉小有名氣了。
1965年冬季征兵時,要求適齡青年應征入伍,響應黨中央關于加強國防建設和保衛國家安全的號召,同時還出臺了經濟補助和教育優待等優惠政策。根據當時的規定,大舅在應征之列,在大舅還沒有表態的時候,外爺發話了,他說他當村干部沒當多久就請辭了,是在忠孝難兩全的情況下選擇了顧家,因為當時他既要養老又要養小,可現在大兒子長大了,國家需要就該挺身而出。外爺支持大舅當兵,大舅在家國情懷面前沒有含糊,正式報名參軍,在體檢和政審合格后,于同年11月26日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年僅19歲。
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大舅于1967年2月在川內駐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3月,大舅所在的部隊從四川灌縣轉移到云南建水。大舅在部隊潛能得到充分激發,視野得到廣闊拓展,素質得到快速提升,文化得到持續充電,1968年6月被任命為7784部隊306團后勤處器材管理員。在部隊管器材,要求之高,責任之重,不亞于管金庫。大舅在管好了器材之后,被提拔為團助理。大舅在任團助理后的四五年時間里,堅持勤奮學習,刻苦鍛煉,銳意進取,頑強拼搏,通過了23次國家級考試,獲得了國家認可的大專學歷,在當地的一所高完中當過校長,后經論文答辯、評審,評上了高級職稱。
1974年,中國軍隊已從戰爭狀態向和平建設過渡,大舅服從復員退伍的大局,于同年10月帶著在部隊鑄就的文韜武略回到南部縣,按照當時的政策和他的級別,大舅被安置到升鐘中學工作,學校安排他上政治課,并擔任校團總支書記。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是中國軍人一直以來的精神信條,早已刻入了大舅的大腦,融入了大舅的血脈。大舅初到升鐘中學時,他在部隊的職級并沒有在升鐘中學“職級并行”,而是從零開始,對于此時的大舅,他并沒有計較,他所看重的是在新的崗位干出新的成績。大舅自置身升鐘中學開始,他一邊講政治,一邊教政治,政治教學和團總支的工作得到同步提升,在得到本校和上級主管部門認同后,校團總支升級為校團委,大舅擔任團委書記,為在新的崗位打開局面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對于大舅來說,完成教學和做好團的工作容易,但學校令人堪憂的狀況卻讓他犯難。憑著軍人養成的敏銳性,大舅覺得該從改革和創新入手,將這個瀕臨倒閉的農村學校拉回正軌。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提出增設職業高中班,然后掛牌升鐘職業中學,以此改變升鐘中學的現狀,改寫升鐘中學的歷史,此時他剛從總務處主任提升為副校長。
升鐘中學在只有170多名學生的情況下開辦職高班和建立升鐘職中,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大,事有多難,人有多累,然而在大舅的運籌帷幄和全校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辦成了。嶄新的升鐘職業中學面向全縣招生了,可以說是大舅領軍旗開得勝,他善作善成的能力與決戰決勝的魄力讓人心悅誠服。
在大舅的指導下,我成為升鐘職中的首屆職高生。正當我為大舅改革的眼光與務實的舉措感到高興與自豪時,大舅被調動到大坪中學工作,我為此茫然了好一陣子。
為時三年的職高快畢業了,沒有在大舅身邊我的生活總覺得缺少什么似的,從心里期盼著大舅早日返回升鐘。就在我獨自思考著讀了職高如何就業、自己怎樣去創業的時候,得到了大舅又調回升鐘中學的喜訊,曾經的郁悶便一掃而光。隨后得知,上級主管部門在面臨職教新形勢、新任務時,對大舅開辦職教的思路與做法進行了全面了解,然后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決定后續工作由大舅來總結經驗、完善舉措,以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機制向做大做強的目標挺進。隨后,在師資力量配備、教學設施配套和實習基地建立等方面,升鐘職中得到了市、縣兩級的大力支持,與以前只有普高班相比,學校的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大為提升。
大舅在擔任升鐘中學暨升鐘職業中學書記、校長后,創立了封閉式管理、開放式辦學模式,形成了制度約束、利益驅動、感情投入的經驗,取得了質量高、規模大、效益好的成效,開創了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融通的先例,將在校學生人數擴大到1700多人,升鐘職中因此成為南充市重點職業中學,大舅本人被評為中學高級政治教師,被譽為“職教先驅”,還被南充市政府授予“職業教育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6年大舅退休,在大舅退休后的十多年,后任校領導在梳理校史時,認為大舅為升鐘職業中學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其卓越功勛和千秋業績將彪炳升鐘職業中學的史冊,我覺得這樣表述大舅當之無愧。
大舅在放下擔子后,思想輕松多了,生活豐富多了,以文化人、以文會友開啟了新的篇章。大舅通過擔任升鐘湖民間文學研究會副主席和加入縣詩詞楹聯學會以及在《果州詩社》《靈去詩苑》《金色浪花》上發表作品400余篇,又影響了一大批人。大舅編輯和付印《追夢年華》(敬玉珊詩文集及續集)將他的心血和心聲匯聚在一起,分別于2015年8月和2020年7月示人,詩文留傳后人,精神啟迪后人,以文化人的師德無量、師魂永存。
大舅是導師
對別人而言,大舅是課堂上的老師。對我來說,大舅是人生道路上的導師。
1988年春末夏初的某個周末,我需從升鐘回謝河鎮老家拿衣服,當時大舅在縣委黨校學習,當他得知我到了縣城要在燕子灣坐船從嘉陵江到謝河的時候,他執意要到渡口送我,原來大舅考慮的是從燕子灣到擺渡的碼頭,中間有一段從山崖邊穿行的小路,小路難走,他要護送我。到了碼頭,我熟練地上了船,示意大舅不用管我了,大舅囑咐我往返要小心,并朝我揮了揮手。當船行駛到江中間,我無意間回望碼頭時,見大舅還站在那里,當他的目光與我相遇后,他又朝我揮了揮手,就這個瞬間,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濕了。此情此景,成為我終生不能磨滅的記憶。
從那以后,大舅只要有空就帶著我,要么帶我早晨跑操,要么周末帶我回咸水壩干活。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舅回老家經常在田灣頭干農活,因為那里是外爺家承包地相對集中的地方,大舅在農忙時總要回去,一干就是大半天,在干完農活后,還要帶我重溫一遍他小時候的課外必修課,那就是在小麥、豌豆收割后的空地里挖麻芋子,去山坡的樹木里撿干柴。雖然我頂多只能打個下手,但卻記得很清楚。大舅在學校是老師又是校領導,可他回了家在外爺面前就是一個乖兒子。
初二放寒假后,我去外爺家耍,發現大舅在給外爺洗衣服,當時天氣寒冷,我被凍得縮手縮腳,大舅將外爺的好幾件衣服洗完并晾好,才問我怎么不多穿點。大舅坐下來告訴我,他上半年護送我上船,是想讓我懂得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因為生命是一個人的萬源之源。大舅還告訴我,人活著就要保持身心健康,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內容涉及認知、行為、情感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大舅見我一臉茫然,便說:“這個以后你會懂的,你現在身體有點兒單薄,要堅持體育鍛煉,利用空余時間多打打籃球,但要注意循序漸進。”
知我者,大舅也。我雖然從小好動,但身體確實相對單薄,時不時還有點小恙,健體強身對我來說是必要的,難怪大舅要帶我跑操。我堅持跑操半年左右,感覺身體居然好多了,如果再堅持打籃球,我的身體素質肯定會更好。
從那以后,上學讀書,放學打球,肚子餓了就去大舅家,這樣的日子周而復始,一切都如“外甥打燈籠”,又一個冬去春來就到了畢業季,這下才猛然想起初中畢業后去哪里讀高中的事。至此,我心里渴望大舅能支持我去讀南部中學。
在初中畢業模擬考試后,大舅把我叫到他身邊,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話,似乎他已經察覺到我有了想讀南部中學的心思。大舅說:“你雖然學習自覺、生活自律,籃球也打得不錯,鍛煉了身體還有助于學習,但從我平時掌握的情況和你這次模擬考試的成績來看,你偏科的問題仍然存在,短時間也難以彌補。”大舅停頓了一下,摸了摸我的頭,然后又說:“你想讀南部中學的想法沒錯,但你有偏科,南部中學招生除了總分高之外,還要求各門課基礎相差不大,即使你進了南部中學的門,上英語課你就可能‘坐飛機’,平衡發展的要求你就跟不上趟。”我聽了大舅的話,噘著嘴,低著頭,心里有些不服氣。大舅見狀并沒有批評我,他說:“這周末去見一下你爸媽。”
大舅說到做到,周末他安排我同他一起回到了咸水壩,沒想到我的父母早已到達。大舅對我父母說明了情況,還強調很快就要初中畢業考試了,他希望我輕松地參加畢業考試,正常發揮,考出應有的成績,他說畢業考試要充滿自信,但讀高中不能好高騖遠,讀職高才符合我的自身的情況。
父母聽了大舅說明情況后,父親首先說話了,他說他和我母親商量過了,為了我讀書愿意盡最大的付出,但讀高中這件事尤其是職高,他們不但不懂而且以前從沒聽說過,從娘親舅大的角度,委托大舅作主,希望我認真聽大舅的話。事已至此,我便使勁地點了點頭。
從咸水壩回到學校后,學校召開了年級會,班上開了班會,就升鐘職中招生作了校內宣傳動員。由于大舅對我“有言在先”,我算是聽得非常認真,原來職業高中班還是要學完普通高中的基礎課,職高生畢業時可報考對口專業的職業大學,也可以同普高生一樣報考普通大學,不同的是職高班是“文化+技能”,這個“技能”就是專業,因此填報職高前,考生要根據自己以后的就業取向選擇專業,如果職高畢業后沒有考上大學,以憑一技之長成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我當時聽老師介紹,我們縣正在建設生豬產業大縣,鄉鎮獸防站需要充實大量的技術員,我就拿定主意報養殖班,心想我讀了養殖班后,母親就不會為養豬的事發愁了,同時又聽從了大舅的指點。
當我接到初中畢業考試的成績通知單后,我正式接受了我初中學習有偏科的現實,在升鐘中學讀職高班是明智的選擇。當我進入職高班學習了半個學期的時候,我覺得教職高班的老師對偏科的學生不偏心,感覺到這個職高班像是為我這樣的學生量身訂做的,在這里能夠找到未來的方向,不得不再一次從心里佩服大舅的高明。
我自從成為升鐘職業中學首屆高中生后,開始意識到大舅也有工作的艱辛和生活的苦澀,已經領會到大舅要求我保持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良苦用心,便開始思考如何樹立與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特別是在我上高二時大舅調到大坪中學工作,迫使我向獨立自主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1993年6月,我順利完成了為時三年的職業高中學業,7月參加高考,大學與我擦肩而過,按照當時職高畢業生的優惠政策,可以參加基層農技人員的招聘考試。對此,我放棄了參加招聘考試的機會,做出了在大舅家鄉干事創業的決定,大舅沒有反對,我認為算是默許,因為他說過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只要三觀樹得正,便可一往無前,他會密切關注。
我的創業之旅從接手永紅酒廠開始。永紅酒廠是二哥的副業,他利用在國營酒廠上班的優勢和閑暇時間,試驗性地辦起了酒廠,他為了不讓我純粹性地白手起家,就叫我接管他那個設施簡單、證照齊全、場地將就的酒廠,我當時認為二哥能干的,我也能干,說不定我還會干得更好,我就這樣爽快地答應了。
俗話說,親兄弟,明算賬。二哥叫我接管,他十分明確地告訴我,他轉讓后就不再管了,意思是要我一手交錢一手接廠,當時大舅認為這樣我一開始就自立門戶,還保持了最高明的兄弟相處方式,他表示支持。我東拼西湊到二哥的“一口價”,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才把永紅酒廠收入囊中。
櫻桃好吃樹難栽,美酒好喝匠人苦。我接手永紅酒廠后,開啟了一廠兩個人、一天兩頓飯這樣的“偶數模式”,既當老板又當學徒,感覺縱有三頭六臂都不夠用似的,僅用一年時間就將二哥免費贈送的技術用完用盡,由于當時縣內還沒有可以切磋和交流技術的小酒廠,就只有到縣外去學習取經,在吃了多次閉門羹后才知道這個是要交學費的。我為了首次創業而技藝雙修,不惜歷經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這樣一干就是9年,永紅酒廠變為適山春酒業,但經濟效益未能躍上臺階,首次創業就“不擺了”。
2006年,我按照一頭牛是放、兩頭牛也是放的理念,開創了“酒廠+磚廠”的“雙料模式”,我自稱這是我的第二次創業。在農村辦磚廠,曾經一度相當火爆,產銷兩旺的狀況讓人看得眼紅,但盲目上馬很快就朝不保夕,在這種情況下,大哥建議我收購已經倒閉的升鐘皂角埡永紅磚廠。接手酒廠我聽二哥的,收購磚廠我聽大哥的,不是我這個當弟弟的對大哥二哥唯命是從,而是將他們的好意我照單全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災后重建需要大量的粘土磚,為了把磚廠的規模做大,我又收購了一磚廠的股份,本以為搬磚會搬來好運與財富,沒想到在需求高峰過后誠信經營的“磚家”卻難以為繼,我的第二次創業在“磚紅酒綠”面前打上了省略號。
汶川地震災后重建,我在“中國速度”和“中國經驗”中受到啟示,改變命運、改寫人生只能在警醒和奮起中找到答案,中止搬磚、決戰搬廠成為我第三次創業的起點。出讓磚廠,搬遷酒廠,是在歷經得失成敗和擁有經驗教訓基礎上的創業重構,是專注專一的正確選擇,是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擔當,大舅得知后他認為我的創業之路步入了正軌。
經考察、洽談和協商,酒廠搬遷選址在升鐘場橋壩邊緣臨大升路的地方,面積大小適中,不宜耕種,適宜辦廠,但在征地審批過程中,往返于村上、鎮上和縣上如同打了3年迂回戰、持久戰和疲勞戰,大舅鼓勵說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和鍥而不舍的毅力。
道雖邇,不行不至。為時3年的雄關漫道,終于在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腳下走完,在土地使用權合法取得后,新的廠房陸續拔地而起,四川秦巴酒業有限公司的掛牌正式亮相,圍墻上嵌入作裝飾用的酒缸給人以醒目的標志,有著深山藏古寺一般的意境。
其實,早在搬遷酒廠之前,即2017年春,我已在永紅開始著手擴大產能了,大舅為此專門賦詩一首,表明大舅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對我的創業重構予以看好。
大舅為適山春酒業擴容升級賦詩祝賀:千里馳名升湖景,百姓樂道適山春。紅磚綠酒比鄰望,國昌業茂家道興。
釀酒敬大舅
大舅不飲酒,大舅只品酒,當然品酒不是像品酒師那樣品,指的是他舉杯的時候只是象征性地喝那么一點點,但大舅對用酒相當講究,“酒到意到”是他自律的講究,“無酒不成席”是他待客的講究。
我小時候端午節去外爺家,大舅會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雄黃酒,并說這可不是用來喝的,是給小孩子點耳朵用的,點了雄黃酒可以起到止癢殺蟲、除濕驅邪和預防中暑的作用,還能夠為住家戶驅蛇。說到驅蛇,大舅順便給我講了一段《白蛇傳》的故事。
由于千年習俗,民間辦酒席和家中待客人,買酒、斟酒、喝酒和敬酒是無法減省的程序,酒將禮貌、誠意和盛情融為一體,大舅自然無法拒絕,尤其是在二哥創辦了永紅酒廠后,大舅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便會主動以品酒的酒量敬飲酒之人。
自我接手永紅酒廠后,大舅對濃香型白酒表現出從未有過的興趣,他像品酒師一樣,平視酒體,近觀酒色,辨別酒香,品嘗酒味,還要問及全部的釀酒工序工藝,但就是從不喝二兩,最多抿兩口,大舅喜歡斟一小杯酒放在書房里,說這樣可以既聞到書香,又聞到酒香,最好能從酒香里聞到書香。
在大舅當校長和退休后身體狀況良好的時間段,每逢教師節等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的節日,他都會品嘗性地敬別人和接受別人敬他,因為他姓敬,別人一舉酒杯敬他,就是敬校長AvPik18IaXbg2/unPu7vrrcpJmXpaDVwVAM+TEy1gh8=,敬的是敬校長,大舅聽了會順勢幽默地一笑。
喝酒能助長人的情緒,但釀酒的人在特殊的時候不能帶有情緒。2018年臘月,當時臨近春節,搬遷酒廠猶如寒氣擋道,心情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大舅對我面對年關有情緒不但沒有責怪,也沒有說教,而且還像文朋詩友那樣和我一起和詩一首,讓我在寒冬感受到了溫暖,我當即便調整了自己的心態,告誡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姿態,讓工匠的風貌成為常態。
代際傳承盡孝道,面向未來育后人,大舅對我展示了他“十年樹林、百年樹人”的崇高風范,讓我對母親的感恩和對女兒的疼愛融入了家國情懷。
母親在我創業未成的時候就去世了,她老人家的養育之恩我無從回報,只有以樹碑的形式以寄托我的深情,由于當時心情難以平復感覺言不由衷,便請大舅畫龍點睛,大舅作出了兩聯,其一:嘔心瀝血持家業,舔犢情深憶母恩。其二:青山低頭思母淚,活水宛流潤子孫。大舅概括的“舔犢情”和“潤子孫”,為母親蔭及子孫的恩德而感到榮幸。
2015年高考季,我的女兒何山考上大學,大舅以《賀何山高考金榜題名》為題作了一首詩:大好河山披彩霞,欣逢高中賀滿家。萬里長征第一步,人生漫漫志天涯。虛懷若谷容四海,堅韌不撥練奇葩。父母艱辛兒女盛,心心相印眾人夸。
我女兒大學畢業后,秉承了大舅的教育情懷,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這是對大舅教書育人、后繼有人的最高尊重。
想親人,思恩人,謝貴人,我要對大舅說上幾句肺腑之言:
現在,我的人在升鐘,我的情在升鐘,我的家在升鐘,我對大舅的家國情、教育情和升鐘情,有重疊、有交叉、有拓展、有傳承,在不同的時段,以不同的方式,傳遞著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接力棒。過去您在疆場保家衛國,現在我在球場健體強身;過去您在辦公室運籌帷幄,現在我在調酒室上下求索;過去您做政協委員建言獻策,現在我當人大代表參政議政;過去您在文壇馳名,現在我在行業領軍;過去您給外甥指路,現在我為女兒撐傘……
大舅,您是我的慈祥舅父,您是我的啟蒙老師,您是我的人生導師,您養育了我,您教育了我,您教化了我,您支持我三次創業直到創業成功。陰陽雖兩隔,音容必永存。謹以此文緬懷大舅敬玉珊校長!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