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的高鐵從鄂西北十堰出發,穿越秦巴山川,在荊楚大地上一路飛馳,馳過山川河流,馳向江漢平原。車窗外是秋收過后的田野,雖然已是冬閑,但偶爾仍會看到在田間勞作的農民,初冬的干枯和蕭瑟景象映入眼簾。當來到潛江時,已經真正地進入了江漢平原腹地。一望無際的田野上,只見湖汊縱橫,方方正正的稻田星羅棋布地鑲嵌其間,一片連著一片,一股濃濃的蝦蟹魚鱉的水腥味撲面而來,稻谷收割后的余香猶在。
下了高鐵改乘汽車,從潛江市區行駛半個多小時車程的高速公路,熊口農場就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來到紅色農墾小鎮,那高舉的火炬上書寫著“艱苦奮斗 勇于開拓 農墾精神代代傳”雕塑的勵志精神,立刻將我們的思緒拉回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老一代農墾人戰天斗地、肩挑背扛、開荒墾野建設熊口農場艱辛勞作的場景中。
2022年8月,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在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家鄉湖南益陽清溪啟動。作為一項長期文學行動,2023年11月底,我隨湖北省作家協會組織的一批知名作家一行來到了湖北省潛江市熊口農場,感受66年前17名河南年輕的拓荒者,來到這里篳路藍縷、墾荒造田建設農場的艱辛歷程和艱苦奮斗的開拓精神,感受發生在這里的山鄉巨變。這里已發展成為“全國農墾的一面紅旗”,是中國農業農墾的縮影。
一
熊口農場承載著老一代農墾人的奮斗記憶。走在熊口農場的每一個地方,我們仿佛都看到那個年代老一代農墾人艱苦奮斗、勇于開拓、奮力拼搏建設農場的足跡。
在熊口農場農墾紅會議室,“感悟山鄉巨變”——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作家赴潛江熊口農場集體深入生活啟動儀式上,熊口農場黨委書記吳明星向我們介紹了熊口農場的發展歷程。在這個偌大氣派的會議室里,我們可以想象到當年熊口農場發展建設的盛況,這個會議室在如今看來仍不落伍,可見在當時的建設是先進一流的。1957年11月,17名河南永城青年來到這里圍墾筑堤、開荒造田、挖溝修渠,開墾熊口農場,開啟了熊口農場建設的新紀元。從第一批拓荒者揮鎬揚銑的那一刻起,如今66年已經過去了。這片36平方公里浸透著幾代農墾人青春熱血和汗水的土地,屢屢向世人展示著歷史的輝煌和現實的新篇章,熊口農場先后受到中宣部、中組部、農業部表彰。1979年被評為“全國農墾先進集體”,被譽為“全國農墾的一面紅旗”;2011年獲評“國家級生態鄉鎮”;扎根農場的第一代農墾人、農場原黨委書記秦銀科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勞動模范”“全國鄉鎮企業家”等稱號,2004年農業部發出“向秦銀科同志學習”的號召。
針對熊口農場過去的輝煌歷史,黨委書記吳明星又提出了“熊口農場八問”,反思與追問,從老一代農墾人創造的輝煌,到隨著歷史的原因農場發展逐漸沒落,究其原因是什么?如何發揚農墾精神,重振農場當年雄風?吳明星提出了找準農場的核心競爭力,打造紅色農墾小鎮,走農文旅融合、促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和想法。
黨委書記吳明星慷慨激昂的精彩介紹,讓我們對熊口農場有了一個較為明晰的初步認識。讓我們了解到熊口農場過去老一代熊口農場人辛勤開拓一路走來,到如今的發展,讓我們深切感受到熊口農場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如何發揚老一代農墾人的農墾精神,接過他們的接力棒,薪火相傳,繼續書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引領著我們繼續去探訪新時代熊口農場的發展之路。
58歲的陳新靈是熊口農場荻湖分場黨委書記,曾擔任生產隊干部多年,他是第二代農場人。父親陳文明1923年生于河南永城,是1957年11月從永城來到這里開墾農場的第一代農墾人。那時三年自然災害,永城一帶寸草不生,而湖北潛江由于地處水鄉沼澤地,多湖、多水,水草、野菜和野生資源也較多,由此吸引了永城農民前來,陳文明便和同鄉們一起來到了這里謀生。由于看到了這里可以賴以生存的資源,次年陳文明又將妻子也帶到熊口農場生活。陳新靈1965年就出生在這里。陳新靈回憶幼年時代,當時就住在用茅草搭起的人字棚里,割來蘆葦鋪地為床,睡在地上時常有蛇出沒,條件十分艱苦。父輩們就割草墾荒,在土地上種起了花生芝麻等農作物,后來發現棉花走俏,就又種起了棉花等經濟作物。熊口農場建設初期,陳新靈的父親在農場做炊事員。陳新靈回憶說,父輩們初來乍到的10年是最艱苦的,是住茅草棚開荒拓土的時代。
比陳新靈大兩歲的孟凡學是東大垸退休老黨員,孟凡學的父親是農場會計,聽父輩們講,他出生時已經住上了土坯房,農場漸漸告別了住茅草棚的年代,他的童年記憶就是在土坯房里度過。直到20世紀70年代,農場逐漸開始建起了磚瓦場、酒廠,80年代建起了棉紡廠,同時人們開始圍垸造堤,挖塘建起養殖場養魚養蝦。90年代中期,農場已經開始大規模建起了青磚綠瓦的磚瓦房,建設磚瓦房的過程中,帶動了建材市場的發展,農場又投入了工業企業的建設。
西灣湖分場黨委書記張強,出生于河南南陽賒店。他記憶中母親是1958年來到這里,1969年又由于種種原因回到河南。他1986年來到這里時,農場已經在大規模發展工業企業了。他如今帶領村民們發展果園經濟,并且推出抖音直播帶貨,將村里的水果銷往全國各地,被村民們親切的稱為“婦女之友”。
翻開歷史新的一頁,1974年在潛江出生的李輝梅是地地道道的潛江人,待她出生時,農場已經在逐漸向好發展。1987年,農場建起了湖北江漢棉紡織廠。1993年3月,時年19歲的李輝梅由農場統一招工進入湖北江漢棉紡織廠,成為筒搖車間一名槽筒擋車工的產業工人。在工廠,她發揚女工吃苦耐勞的精神,弘揚老一輩農墾精神,勤勤懇懇工作,她看到棉紡織廠在輝煌時期日新月異的發展,產品銷往了華東地區,以及廣州等沿海城市和全國十多個省市地區。深耕紡織30年,李輝梅在產量、質量上刷新了一個又一個紀錄,成為筒搖車間擋車工學習的榜樣。2022年她榮升為運轉主任,現為組長。由于工作成績突出,2013年她獲得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如今還是潛江市黨代表。
二
當我們行走在江漢棉紡織廠區內看到,昔日的輝煌仿佛還在眼前,當年那紡織工人們上下班的高音喇叭聲猶響在耳畔。根據介紹,我們獲知,1987年熊口農場建立江漢棉紡織廠,年產紗量5000噸,曾躋身“全國紡織行業龍頭企業”。如今由于市場行情加之設備落后等原因,棉紡行業已失去了往日的優勢,廠內正在對設備進行機改更新,更換節能、節耗、提速、增效的新設備。“不管怎樣,棉紡織廠都是熊口農場輝煌時期的承載。農場最紅火時,棉紡織廠的效益是農場經濟的主要來源,起到了以工哺農的作用,是農場當年的功勛。因為棉紡織廠供養的這些女工們是一代代熊口農場建設者們情感的寄托,也是他們精神的載體。他們的家屬們在這里工作,才讓他們更有信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安心建設熊口農場,讓熊口農場一步步發展壯大。”農場黨委書記吳明星說。
從黨委書記吳明星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熊口農場的輝煌歷史:從1957年17名河南青年來到這里拓荒,到1958年建起了職工醫院,1966年熊口農場建起了子弟學校,后來陸陸續續成立和建起了西灣湖果園隊、國營酒廠、農墾招待所、機械廠、標準件廠、國營蛋廠、國營棉紡織廠、熊農電影院等一大批企業和設施,成為了一個功能齊全、社會職能和設施完善的農場。
新時代的新熊口農場正以嶄新的面貌向我們走來。隨著吳明星的介紹,我們來到展線長達400米的“農墾記憶走廊”,看到了這里或用雕塑或用老物件情景再現農場從開荒拓土到現在66年的發展歷程,以50年代的拓荒者、60年代的農業機械化、70年代工業勃發、80年代改革開放生機盎然、新時代的農墾景象等篇章,形象地解讀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這些物件讓我們認知了這里是一部紅色的農墾歷史,是一代代農墾人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真實寫照。在這個紀念性的人文空間里,農墾記憶成了“可以穿越的歷史”“可以透視的故事”,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人文空間,讓我們真正來了一次沉浸式的“真體驗”。
走在老工業廠區,國營老工業留下的老廠房、舊機器,講述著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創業故事、一段段艱辛難忘的奮斗歷程;修舊如舊的紅色工業園運用真物件、真寶貝再現農場的“工業記憶”:1958年前后,1000多名來自祖國各地的技術工人扎根這里,先后建立擁有車、鉗、鍛、模等八大門類的機械廠和標準件廠,用當時國內少有的C-620機床等設備,組裝成了包括解放牌汽車在內的“大家業”……這些都是歷史的記憶。
在熊農電影院,我們仿佛依稀找回了當年的記憶。那售票處前“今日電影《廬山戀》”的宣傳海報猶在,電影中的劇照也還張貼在墻上。進入電影院內,樓上樓下1350個觀眾席都還依稀如昨,熒幕上的電影定格在了昨天,當年看電影的火爆場景雖已遠去,但美好記憶仍留存在熊農人的心間。這個1980年修建的電影院,分單號雙號進入的觀眾席、“解放103”的35毫米放映機、長長的膠卷、翻轉的木椅……各項設施如今保存完好,成了兩代人懷舊體驗的網紅打卡點。
始建于1972年的國營酒廠還保持著原貌,主要建筑仍為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風格。來到酒廠,我們看到酒廠旨在挖掘國營老廠“三代人傳承”的工匠精神,打造妙趣橫生的酒文化,發展趣味工業旅游,廠區內增設的紅色農墾、酒文化、釀酒體驗等元素,增強了工業旅游的綜合效應,為國營老廠工業旅游主題營銷注入了新活力。
酒廠內極富創意的酒文化體驗墻上刷寫著幽默風趣、妙趣橫生關于喝酒的段子,讓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一壇壇“地雷酒”在地下室內窖藏。根據介紹,我們獲知,酒廠秉承傳統釀造工藝,純糧固態發酵,成品清香型白酒,原為農場內部供酒,2012年獲得國家白酒生產許可證,因產品外包裝酷似“地雷”,俗稱“地雷酒”。具有50年歷史的地雷酒廠秉承傳承與創新,大力發展工業旅游,抖音直播釀酒工藝,妙趣橫生的酒文化體驗,活潑生動的文創產品,在酒文化體驗區,還可看到以雕塑形式展現釀酒工藝、傳統酒文化故事和民俗酒文化。那極富創意的農歷九月九的“紅上加紅”藏酒文化節、趣味工業旅游、“久久相伴”金婚盛典暨國營酒廠50年慶典的系列活動照片,仿佛在訴說著歷史和過往,同時展現著如今酒廠的新氣象。
走在紅高粱主題園內,雖然已不是高粱成熟的季節,但是通過解說,我們仍可以感知到,每當高粱成熟的季節,千畝紅高粱匯聚成紅色的海洋,好“粱”釀好酒,好酒源頭正,上千名自詡“愛酒不愧天”的粉絲品酒、鑒酒,自有認購或封藏地雷酒、生肖酒、鹿茸人參酒等封存在了酒窖內,突出了紅色農墾小鎮的酒文化體驗感。同時,占地200畝的果蔬采摘園,開設了水果采摘、真人CS、體能拓展等項目,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農場體驗鄉野樂趣。
一路走來,我們看到,熊口農場在打造紅色農墾小鎮的文旅布局里,把當地民風民俗元素注入鄉村旅游,豐富休閑養生的內容,增添了傳統與現代相融的愉悅感和神秘感。1982年修建的農墾招待所,以“國營風”“懷舊風”,切中游客的消費需求。傳統柴火灶燒制的“老民鍋盔”“紅燒豬蹄”融入了多少人的鄉愁記憶……
電商與藝術相結合,活了鄉村、美了鄉村。“潛江市蝦鄉美食直銷直播中心”落戶農場,地雷酒全網直播引發粉絲持續追蹤;農場黨委書記吳明星領銜水果直播營銷,讓每年10月搶先上市的“白雪公主”草莓一斤賣到了200元……
當我們來到西灣湖果園隊,一張張笑臉彩繪在村頭的文化墻上,仿佛在用鄉音鄉調與游客對話,極富浪漫情調。一枝枝壓扁枝頭的柑橘彩繪垂掛在墻外,與伸出墻外的柑橘枝葉相銜接,四季采摘不斷變換新玩法。走出來的老者都笑容滿面,紛紛和我們打招呼,問及年齡都是七八十歲的高齡長者。
在西灣湖果園隊我們了解到,西灣湖果園隊原為林業隊,成立于1958年,1960年上海林業大學畢業生胡德芬分配至農場,牽頭組建果園隊。果園隊現有耕地面積1100畝,果農52戶230人。
果園隊土地屬沙質土壤,經專業鑒定,其土壤含有豐富的堿解氨、速效鉀、有效硼等多種有機元素,被譽為“果樹的天然生長基地”。果園隊種植果樹600畝,主要為桃樹和梨樹,蘋果梨、華梨、黃桃等經典品種,是幾代人的美好回憶。不僅如此,我們還獲知,果園隊在該市擁有多個“最”,是最早開始大面積種植果樹,最早開始嘗試果木嫁接技術,最早經專業機構評為最適合果樹生長土壤,最早引進華梨新品種。
據陪同的農場干部介紹,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西灣湖的“長壽基因”,果園隊80歲以上老人占比6%,擁有“長壽之村”的美譽,該區域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和豐厚的人文資源,成為當前熱門網紅打卡地。
我們行走在西灣湖,感受到這里民風淳樸,民心純良;敬老愛幼,鄰里互助;家庭和睦,家風質樸;崇善厚德,與人和氣的淳樸民風和村民們的幸福生活。老人們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安居樂業,安享晚年。彩繪在墻上的一張張笑臉,就是他們幸福的模樣。見我們的到訪,村民們圍坐在村口與我們暢談住在這里的美好幸福生活,在我們品嘗當地柑橘的時候,有一批本土時尚的鄉村網紅用鄉音鄉情拍起了抖音視頻,并立即發了出來與我們共享,帶火了“熊農”品牌。這一美好生活的畫面,讓我們頓感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幸福生活。
三
在熊口農場有一棵百年祈福樹,樹齡140余年,是潛江市人民政府認定的三級保護古樹,學名叫重陽木,因其壽命長,取“九九重陽”之意,也被稱為“千歲樹”,仿佛是熊口農場發展的歷史見證。根據對該古樹的歷史記載和傳說可知,相傳光緒年間,老百姓為降妖鎮邪、護佑平安種下此樹。曾與老新劉場村、熊口孫橋樹已被砍伐的兩棵古樹遙相呼應,形似一條遒勁剛毅的巨龍。此樹為龍背,尤為雄壯、茂盛,樹冠雄壯健美,樹枝形如虬龍飛舞,盡展英姿。100多年來,此樹曾多次遭受天雷、暴力等摧殘,但仍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屹然生長。村民稱之為“菩薩樹”,每逢正月初一、十五和重大節日,紛紛來此處祭拜祈福。
步入新時代,潛江市熊口農場以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為根基,致力于打造“紅色農墾小鎮”,開創了“鑄紅色基因之魂,立農墾精神之根,賦鄉村振興之能”的新局面,著力培育農文旅融合新業態,有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矗立在熊口農場大路口的“農墾精神代代傳”雕塑,成為了“紅色農墾小鎮”的新地標。那寓意著“兩代人的火炬傳承,農墾精神薪火相傳”的精神,成為了我們此次深入生活采風創作的重要載體。
“農墾紅”成為了新時代熊口農場的品牌,在潛江市熊口農場的文本故事集和VR故事集里,無論是《農墾精神的起源》《老農墾的夢》《熊口農場為何能成全國農墾一面旗》,還是《一千名拓荒者的青春》《激戰高地十八拐》《農場來了“東方紅”》等故事,都從不同角度回答了潛江市熊口農場“紅色”的農墾精神。
傳承農墾精神,新一代農墾人以不同方式書寫自己的精彩人生。在我們的探訪中獲知:隊干部余成紅帶頭富、帶領富,帶領群眾養殖肉牛、山羊;女大學生曹亞楠林間散養藏香豬;返鄉企業家向川湖開辦梅花鹿養殖場;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的劉金城,帶領農戶生態立體種養蝦稻,在家鄉熱土找到自身價值……
初冬時節,暖陽融融。我們先后前往了熊口農場東大垸分場、西灣湖分場、官莊垸分場等地,深入到農墾記憶長廊、國營酒廠、紅色工業園、江漢棉紡織廠等當地國營企業和“果子熟了”莊園等現代農業企業及農戶家庭,考察采訪熊口農場傳統文化項目等,深切感受到新時代熊口農場煥發的勃勃生機。看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老工業區,看到國營棉紡織廠、國營酒廠、電影院等設施仍正常運轉,隨時可看到一些游客在時光記憶走廊擺個pose,在大鐵鍬紅機器老廠房拍照,看70年代電影院,長長的膠卷,翻轉的木椅,一排一排真氣派……在這里參觀農墾小鎮,到記憶走廊拍照,在70年代電影院打卡,仿佛重拾農墾記憶,重溫紅色故事。
深居城市生活的浮躁中,閑暇時來到這里,抽出時間與歷史對話,浸入時間的長河,追憶崢嶸歲月,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這種沉浸式體驗的無限魅力。
“感悟山鄉巨變”——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作家赴熊口農場集體深入生活活動啟動儀式上,黨委書記吳明星曾提出了“熊口農場八問”的追問和反思,當時有作家就問道:“為什么只提出了‘八問’,而沒有回答這‘八問’?”吳明星當場回答:“這‘八問’要在你們接下來幾天的深入生活及走訪中找到答案。”我們這一批作家們不正是在這幾天的深入生活,與新老農墾人的走訪和所到之處的所見所聞所感中找到了答案嗎?
走在熊口農場,我們追憶老一代農墾拓荒人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徒手開挖、肩挑背扛建設農場的崢嶸歲月,而如今熊口農場正在涅槃重生,熊口農場打造紅色農墾小鎮,走農文旅融合促鄉村振興發展之路,新熊口農場正向我們緩緩走來,熊口農場正在演繹著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作者簡介:
冰客,1973年生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十堰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主任記者。湖北省宣傳文化人才培養工程“七個一百”項目首屆湖北文學人才,入選湖北省文聯中青年優秀文藝人才庫。先后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1993年始發詩歌作品,作品散見于《十月》《詩刊》《人民日報》《長江文藝》《星星》等百余種報刊。著有詩集《河西村》《總有一條路通向故鄉》《故鄉的原野上》《烏鴉》,散文集《漢江書》,文學評論集《文學場景與藝術表達》等多部。曾獲第七屆湖北文學獎優秀文學編輯獎、第六屆湖北文學獎提名獎、首屆《長江叢刊》年度文學獎詩歌獎、湖北新聞獎一等獎等。
責任編輯/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