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旅游大融合、大發展的今天,聊城文旅發掘轄區內蘊藏的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出以東阿魚山梵唄為代表的旅游新名片。魚山梵唄,又稱“魚山梵”或“魚山唄”,意譯為清凈智慧歌贊的聲音,因三國時魏陳思王曹植在魚山聞梵制唄而著名。梵唄是中國人發展構建佛教思想而形成獨特佛教理論音聲自性法門的產物,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典范,是中國佛教音樂的開端,是華夏文明智慧的結晶,為中國佛教聲韻學發展奠定了基礎。本文通過研究東阿魚山梵唄音樂的起源、傳播、發揚以及如今的現狀,結合聊城文旅對東阿梵唄音樂及周邊旅游資源的宣傳整合,打造出新興旅游集散地。梵唄元素旅游的興起反過來也促進了梵唄音樂的傳播,進而推動東阿魚山成為佛教音樂示范地,為魯西北旅游發展開辟出一條新道路。
1 聊城文旅
1.1 文旅融合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讓旅游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對我國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提出了“五個堅持”的基本原則和未來的發展目標[1]。提出加強沿黃地區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黃河流域部分縣(市、區)為重點,打造一批具有標志性的文化旅游項目[2]。同時以信息化建設為載體,推進文化和旅游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加強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云計算等在文化和旅游中的應用,使文旅也煥發新的生機。梵唄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是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也是古絲綢之路音樂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結果。魚山梵唄的傳承與保護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應該對其予以充分重視,深挖其背后的文旅內涵,讓魚山梵唄以一種更為積極樂觀的姿態投入世界的懷抱,讓魚山梵唄不僅是中國的梵唄,更是世界的梵唄。
1.2 東阿簡介
魚山梵唄,地處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位于黃河之濱。東阿是千年古縣,以阿膠聞名全國,是著名上市公司阿膠品牌“東阿阿膠”的產地,是中國驢肉美食之鄉、中國黃河鯉魚之鄉、中國喜鵲之鄉、中國雜技藝術之鄉、中國油用牡丹之鄉,也是全國綠化模范縣、中國最佳養生休閑旅游名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綠色名縣、國家園林縣城等[3],被譽為“萬戶喜鵲吉祥地,千年阿膠福壽鄉”。東阿縣文化底蘊深厚,非遺資源豐富,現挖掘整理非遺項目115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7項,市級33項(其他都為縣級課題)。最具代表性的項目有東阿阿膠、東阿雜技、二郎拳、徐莊鐵絲燈籠等技藝。東阿縣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積極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號召,將非遺資源與景區、學校等資源緊密結合,積極打造“非遺+旅游”“非遺+康養”“非遺+研學”“非遺+工坊”等多種模式,傳播非遺文化內涵,推進文旅融合新業態創新發展。
魚山梵唄所在的魚山屹立于黃河北岸,其屬泰山西來余脈,海拔82.1米,是黃河以北魯西平原最高的山脈,占地80余公頃。魚山腳下便是我們中國的母親河——黃河,對面有延綿的山脈[4]。相傳魚山因遠看像甲魚所以取名叫“魚山”,也有說法是古代在魚山頂建有魚姑廟,而得名“魚山”[5]。魚山還流傳著魏嘉平年間濟北郡從事掾弦超與神女智瓊在魚山的一段戀情故事,西晉文士張華根據這個凄美的愛情傳說,寫下了著名的《神女賦》。唐代大詩人王維也曾登魚山訪古跡,有感而發創作出《魚山神女歌祠》,流傳至今。三國時曹操第三子曹植曾受封東阿王,其死后,安葬于魚山西麓,自魏晉以來,歷代文人雅士在魚山腳下紀念曹植,曹植墓保存完好,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此可見,在人文、歷史、自然景觀都齊備的情況下,魚山梵唄作為非遺文化旅游的代表,定能在聊城文旅中發揮自己至關重要的作用。
2 東阿魚山梵唄音樂
2.1 魚山梵唄起源
魚山梵唄既有宗教屬性,又有音樂屬性。梵唄是印度地區對于佛教音樂的統稱,中國俗稱“佛教音樂”,而在日本則稱“聲明”。佛教最初由印度傳入西域,進而傳入中國。當時,部分僧人均使用梵語演唱“西方”佛教音樂,與漢語不通,梵唄只能是曲高和寡,中原民眾對此接受度不高。在三國時期,蟄居東阿、曾配合高僧翻譯過佛經的曹植,在魚山刪治《瑞應本起經》時,嘗試將《瑞應本起經》的詞填入梵音中進行演唱,即將梵文改為使用漢語演唱,而聲調和韻律仍是梵音的聲調,取得了成功,史稱“改梵為秦”:“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以為學者之宗”。至此,作為中國的佛教音樂——“魚山梵唄”誕生了,并且迅速流傳,唐代時傳到日本。目前,日本及東南亞的各個寺廟、各個宗派等都把曹植作為佛教音樂(“聲明”)的創始人,將魚山看作是漢傳佛教界中的梵唄祖庭,在整個東亞佛教界都享有盛名,每年都有大批日本韓國等漢傳佛教國家的佛教界人士來魚山參拜曹植墓,奏梵樂,交流禮佛心得[6]。直至今日,魚山梵唄寺中的梵唄是否為梵唄正統仍然存疑,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認魚山梵唄寺在梵唄傳承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2.2 魚山梵唄的傳承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釋永悟自1980年2月篤行梵唄,于2002年8月8日追溯駐錫山東東阿魚山,發表“復興梵唄,生死與共”的非遺保護宣誓聲明。2006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魚山梵唄在國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2006年12月,魚山梵唄成功申報并被錄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2年12月,梵唄寺住持魚山梵唄傳承人釋永悟被國務院批準、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7] 。2021年1月,聊城市魚山梵唄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正式掛牌。2022年1月,該中心被認定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梵唄音樂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2022年2月15日,魚山梵唄音樂傳承項目列入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
3 文化傳播調查與研究
3.1 魚山梵唄文化傳播的途徑
現今社會,文化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跟文化傳播的途徑密不可分,魚山梵唄文化傳播的途徑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文字傳播。文字是記錄和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通過書籍、報紙、雜志等印刷品,以及電子媒體如網絡、電子書等,文字傳播實現了文化的遠程和大規模傳播。文字傳播具有準確性和長久性的特點,能夠傳承歷史和文化傳統。20年來,傳承人釋永悟以復興梵唄為己任,立下與梵唄生死與共的錚錚誓言,以實際行動搶救瀕臨失傳的魚山梵唄。釋永悟以魚山梵唄寺為根據地,遍訪海內外名寺高僧,翻閱佛教古籍,通過開展梵唄資料挖掘整理、梵唄進展收集修編、相關會議記錄保存,在成功申遺、傳承保護梵唄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在著作方面,包括以文化節梵唄研討為契機整理出版的《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論文集》,以現代佛教音樂為背景結合魚山梵唄傳承而創作的《魚山梵唄聲明集》,以繼承、發揚、傳播為主旨的《中國梵唄傳承法要》等多部著作,并組織相關力量對元朝古籍善本《魚山聲明集》、明代《魚山私鈔》等古籍進行了搶救性修復并取得較大進展[8]。2021年10月,傳承人接受中國新聞社“東西問”題為《釋永悟:為什么“阿(ā)彌陀佛”到中國就成了“阿(ē)彌陀佛”?》的專訪,釋永悟聲明“梵唄源魚山,阿(e)韻緣于東阿(e)”,魚山梵唄是中國佛教聲韻學的開端。該文被中國新聞網、大眾網、學習強國、人民網等多家媒體轉載。
(2)藝術傳播。藝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音樂、戲劇、電影、美術等形式,藝術傳播將文化價值觀和情感表達傳遞給觀眾。這種傳播方式具有感染力和普及性強的特點,能夠深入人心,引起共鳴。在梵唄音樂的早期便是使用了藝術傳播的途徑:東漢末年,群雄并起,生靈涂炭,佛教作為普度眾生的宗教,得以廣泛傳播。佛教音樂既能靜心修養又能朗朗上口,易于傳播,于是在佛教受眾中迅速傳播開來。魚山梵唄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由東阿王曹植結合佛教教義和天降梵音創作出來的,一經問世迅速傳播,成為漢傳佛教主流音樂。
(3)媒體傳播?,F代媒體技術如互聯網、電視、廣播等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廣泛的途徑。經調查研究,魚山梵唄也充分運用了現代網絡科技的傳播技術,在微信、抖音等都有公眾號對魚山梵唄進行傳承和保護。如魚山梵唄國家非遺傳承保護中心微信小程序公眾號最近一期2024年8月5日發表的《魚山梵唄非遺傳承人唱響悉尼歌劇院世界藝術殿堂》,指出在2024年8月2日至6日開展的首屆中澳新佛教論壇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辦,梵唄傳承人釋永悟法師以一首《魚山梵唄-如來妙》唱響國際舞臺,足以證明魚山梵唄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性,也讓澳大利亞民眾近距離接觸到中國佛教文化藝術瑰寶,親身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與風采。著名的短視頻平臺西瓜視頻手機應用程序(App)的“梵唄”官方賬號,也發布了相關短視頻,有1.4萬次的短視頻播放量。
3.2 魚山梵唄未來的發展與展望
魚山梵唄瀕臨失傳,雖經20年搶救保護,但目前仍然傳承艱難。傳承人釋永悟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應繼續堅定不移傳承好魚山梵唄,辦好傳承教育實踐基地,服務社會。
聊城市深挖梵唄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旅游潛力,圍繞魚山、黃河森林公園、梵唄寺打造梵唄旅游一站式體驗基地。營造“登魚山觀森林風景,聽梵音覽魏晉遺風,游黃河品黃河鯉魚”的生態文化旅游新體驗,逐步將魚山梵唄寺旅游圈打造成立足山東、輻射全國、影響世界的佛教信眾打卡體驗地。還積極舉辦梵唄研學旅行、高端論壇等活動,培育梵唄旅游新業態。
4 結語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筆者建議,聊城采取以下措施來解決魚山梵唄傳承難題。一是深挖梵唄養心文化內涵,打造衍生文創產業,提升文旅產業附加值。二是利用梵唄作為音樂的獨特優勢,打造一批符合當下潮流和大眾審美的新形態梵唄。通過創新傳播方式,寫好水城梵唄故事新篇章。三是輻射延伸周邊東阿阿膠健康養生、陽谷景陽岡水滸文化、光岳樓、山陜會館等文化旅游項目,聚焦兩河文化交融,擦亮城市文旅品牌,真正讓游客玩得好,留得住,愿再來,切實提升江北水城文旅魅力。
引用
[1] 杜歡.論少數民族樂器在文旅結合中的保護與傳承[J].貴州民族研究,2021,42(5):122-125.
[2]“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N].中國文化報,2021-06-03(002).
[3] 夏魯峰.東阿,不只是阿膠之鄉[J].走向世界,2016(37):52-55.
[4] 楊笑天.梵唄·魚山梵唄·梵唄寺[J].佛教文化,2006(4): 17-22.
[5] 翠薇.曹植與東阿魚山[J].中國地名,2016(8):44-46.
[6] 王明岳.魚山梵唄寺中梵唄的傳承發展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9.
[7] 回歸本心傳承精神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代表性傳承人永悟[J].中國宗教,2023(6):24-25+98.
[8] 龔曉雪.淺析宗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J].中國宗教,2022(7):78-79.
本文系聊城市社科聯2024年度“文旅興市研究”專項課題“文旅融合背景下東阿魚山梵唄音樂的文化傳播研究”(ZXKT202417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思敏(1991—),女,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聊城大學東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