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本德爾及其翻譯成就
馬克·本德爾(Mark Bender,以下簡稱本德爾)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的杰出學者,其學術生涯深深植根于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豐饒土壤之中。憑借卓越的研究成果與獨樹一幟的翻譯策略,他在國際學術界贏得了廣泛的贊譽與認可。早年,他便踏上了探索中國文化的征途。他深入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潛心研究那些鮮為人知卻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與口頭傳統。這段寶貴的經歷,不僅為他日后的學術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基石,也讓他成了連接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在學術貢獻方面,本德爾教授尤為注重對中國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作品的譯介與推廣工作。他精心翻譯了彝族、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經典口傳文學作品,如《苗族史詩》與《勒俄特依》等,這些譯作不僅精準再現了原作的精神風貌與藝術特色,還通過詳盡的注釋與序言,幫助讀者跨越文化鴻溝,深刻領悟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邃內涵。這一系列的翻譯實踐,不僅極大豐富了世界文學的多樣性,也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在國際舞臺上的傳播與影響力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貢獻。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本德爾在翻譯實踐中創新性地提出了合作翻譯理念,即“我們譯”,強調翻譯過程中的團隊協作與知識共享,旨在通過跨學科、跨文化的對話與合作,提升翻譯作品質量,進而推動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國際傳播。這一創新性的翻譯模式,不僅為少數民族文學的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路徑,也為跨文化翻譯領域的合作機制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靈感。因此,本文擬對本德爾的合作翻譯觀進行深入剖析與探討,以期深化對跨文化翻譯合作機制的理解與認識,并為民族文學翻譯實踐、跨文化交流以及國際合作模式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2 馬克·本德爾合作翻譯觀
2.1 形成脈絡
首先,本德爾對于合作翻譯理念的構建,深深植根于他早期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翻譯領域的豐富實踐之中。早在20世紀80年代,本德爾因學術研究的契機,偶然間涉足并很快沉迷于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廣闊領域。作為一位西方外籍學者,他雖知曉漢語和漢文化,但對少數民族語言知之甚少。后來,他結識查汝強教授,在查教授的悉心指導與鼎力相助下,他成功出版了第一部英譯彝族民間敘事長詩《賽玻嫫》。隨后,在國內民俗學者的建議和指導下,他與蘇荷娜和史昆于1984年合作翻譯了《達斡爾民間故事選》與《桂林傳奇》,開啟了中美合作翻譯在少數民族文學領域的初步探索。由此可見,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其民族民間文學翻譯研究便與中國學者及專家密切相關。而正是個人的語言與文化障礙令其意識到獨立翻譯在跨文化語境下的局限性,進而激發了他對于合作翻譯模式的深入思考與積極探索。正如本德爾所言,“我認為我與這些中國學者的關系肯定決定了我后來的工作。如果我沒有遇到我遇到的這些人,就不可能有我現在的事業,我會一事無成”(本德爾、文培紅,2015:46)。
此外,少數民族的口頭傳承文學根植于民間沃土,它不僅蘊含了各民族深厚的文化象征與別具一格的藝術韻味,還展現了其表演性質與世代口耳相傳的特性。因此為避免文化信息流失,保留史詩的活態特征,本德爾曾多次跟隨中國學者深入貴州、云南等地域,參與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進行實地考察。在此過程中,他不僅與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表演者建立了深厚的聯系,還幸會了如孫景堯、馬學良、今旦等杰出的中國民俗學專家,共同促成了多項重要翻譯成果的誕生。例如,與阿庫烏霧(Aku Wuwu)攜手合作完成了《虎跡:阿庫烏霧的諾蘇、漢詩選》,以及聯合今旦先生及其子女傾力打造的《苗族史詩》三語對照版。綜上所述,本德爾長期積累的學術研究經歷,加之少數民族口頭文學所獨有的特質,迅速激發了他對合作翻譯模式的深刻認識,推動其合作翻譯觀的形成,進而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對外譯介的廣闊舞臺上,收獲了豐碩的成果。
2.2 核心理念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合作翻譯理念應運而生。2016年,本德爾在西南民族大學學術講座中首次提出“我們譯”(We translate)這一概念。他曾表明,“我意識到,在大多數情況下,‘我譯’的說法并不準確,而是‘我們譯’,而‘我們譯’可以指很多事情”(引自該講座摘要)。不同于傳統的合作翻譯,本德爾提倡的合作翻譯模式更加靈活、開放且多元化。一般來說,合作翻譯的成員往往只限于精通兩種語言的譯者,而本德爾的合作翻譯觀強調在翻譯過程中建立由外國學者、本土學者及史詩傳承人共同參與的緊密合作機制。通過這種多元主體的協同作用,可以實現對原文本語言風格、文化內涵及歷史背景的全面理解與精準傳達。因此,“我們譯”中的“我們”不僅指譯者,還包括從文本搜集、整理到編輯等與翻譯過程相關的眾多成員,既有貼近作者以少數民族為母語的表演者與傳承人,也有靠近讀者出生于英語語言社會的本德爾,還有通曉多種語言的海外學生。他們的參與和密切溝通,既有助于本德爾深入理解原作在表演和傳承過程中的具體細節和獨特之處,同時,也確保了翻譯的準確性和文化適應性。顯然,相較于傳統合作翻譯中的“各自分工與整合拼湊”, 本德爾提倡的是一種“討論式”的合作翻譯模式。正如吳一文在合譯《苗族史詩》的過程中所言,“Mark 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我姐姐咨詢,遇上她自己也不理解的地方,就要和我父親討論”(吳一文、劉雪芹,2016:35)。這樣的“討論”有效避免了內容上的零散和譯文銜接上的不緊密。同時,“我們譯”中的“譯”也不僅僅局限于文字符號的轉換,而是挖掘口傳史詩語境下的文化意象,以深度詮釋少數民族文化內涵,再現史詩的演述傳統和完整風貌。這一理念在他與阿庫烏霧共同翻譯的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例如,為了準確傳達彝族史詩中豐富的文化意象內涵,他們不僅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還互通郵件,通過與當地人的交流和對彝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來掌握這些文化意象的深層含義,并將其融入譯文。此外,彝語是一種復雜的語言系統,其詞匯和語法結構都與漢語存在顯著差異。為了克服這些難題,本德爾不僅努力學習彝語,還積極與彝族學者和傳承人溝通交流,這為譯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此可見,本德爾的合作翻譯觀是一種深度融合跨文化視角、跨學科方法及活態翻譯實踐的綜合理念,主要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本德爾的合作翻譯觀強調跨文化交流的深刻性與廣泛性。他認識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譯者具有獨特的視角,這為翻譯過程注入了豐富的多元性,因此他強調通過跨文化的對話與合作,促進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其次,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是其合作翻譯觀的另一重要特點。本德爾的合作翻譯理念體現了語言學、文學、人類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知識的融入,通過綜合運用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翻譯工作提供更為全面、深入的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導。 最后,本德爾的合作翻譯理念還高度重視活態翻譯實踐的重要性。他強調翻譯不僅僅是文字層面的簡單轉換,更是文化的深度傳遞與創造性再現。因此,他鼓勵譯者通過田野調查、參與當地文化儀式活動等方式,深入體驗和理解原文本所處的文化環境與生活方式,以確保翻譯作品能夠真實、生動地反映原作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特色。
2.3 學術意義
本德爾獨具匠心地提出了“我們譯”合作翻譯觀,這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的全球傳播語境下,展現出別具一格的價值與深遠的意義。此觀念不僅為翻譯實踐的理論體系增添了新的維度,更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跨越國界、融入世界文化舞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一方面,從翻譯學的角度來看,“我們譯”合作翻譯理念深刻強調了翻譯過程中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與協同合作。它打破了傳統翻譯中譯者的單一角色定位,轉而倡導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翻譯模式,鼓勵來自不同學科與領域的專家學者攜手合作,共同參與到翻譯工作中來。在這一模式下,譯者們通過思想的碰撞與智慧的交融,能夠更加深刻地把握原作的文化底蘊、歷史脈絡及民族特色,進而在翻譯過程中實現原作精神實質的精準再現與文化價值的充分傳遞。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翻譯作品質量的顯著提升,還推動了翻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深度融合,為翻譯學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另一方面,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傳播方面,“我們譯”合作翻譯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然而,面對語言與文化的雙重壁壘,單一譯者的翻譯實踐往往難以全面而準確地傳達原作的精神內涵與文化價值,因此這些文學作品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往往面臨諸多挑戰。而“我們譯”合作翻譯觀則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國際傳播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通過跨學科、跨文化的深度合作與翻譯實踐,該理念不僅成功跨越了語言與文化的鴻溝,實現了原作文化精髓與藝術風格的忠實再現;還充分考慮了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審美偏好,使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在國際舞臺上更加易于被接受與理解。這一過程不僅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國際影響力,還有助于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深度交流與相互理解,為推動全球文化的多樣性與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3 結語
本文主要從形成脈絡、核心理念及學術意義等方面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英譯者本德爾的合作翻譯觀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解讀。首先,合作翻譯觀的形成離不開本德爾深厚的學術積淀,同時,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作品的口傳性與獨特性促使其提出“我們譯”這一翻譯觀念。其內涵豐富,強調“我們譯”是譯者、文化研究者和文化傳承人之間的深度合作,共同挖掘與再現少數民族文學中的文化精髓與民族特色。這種翻譯模式超越了單一語言的界限,實現了文化層面的深度對話與融合,有利于本德爾更加透徹地理解文本內涵,助力目的語讀者接受最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文明??梢哉f,“我們譯”合作翻譯觀融合了跨文化視角、跨學科研究方法及活態翻譯實踐的精髓,展現出合作性、對話性與創新性的鮮明特征。合作性確保了翻譯團隊能夠匯聚多元智慧,共同攻克翻譯難題;對話性則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尊重,增強了譯本的文化包容性;而創新性則推動了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為少數民族文學的國際傳播開辟了新途徑。
綜上所述,本德爾的合作翻譯觀不僅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走向世界搭建了橋梁,也為跨文化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路。它啟示我們,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翻譯工作應當超越單純的語言轉換層面,更加注重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價值。同時,也應當積極借鑒“我們譯”的合作翻譯經驗,邀請國際學者共同參與民族典籍的外譯工作,形成中外學者協同合作的翻譯模式,共同推動高質量翻譯成果的涌現。未來的翻譯工作應更加注重團隊合作、文化對話與創新實踐,以更好地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數字人文視域下少數民族活態史詩多模態翻譯與傳播研究”(22BYY02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若楠(1998—),女,山西大同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天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