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推進,高校藝術理論課教學面臨新機遇與挑戰。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對學生視野、專業素養及創作靈感有積極作用。盡管理論類課程在學科內認可度高,但傳統的教學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價值的實現。需打破傳統教學束縛,融入新理念,探索多元化教學方法,為課程注入活力,提升教學實效性,滿足新文科建設對藝術教育的更高要求和期待。
高校本科美育教育承載著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重任,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與部署,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進美育教學”以及教育部教高〔2012〕4號文件對本科教學基礎地位的鞏固,彰顯了美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藝術理論課程作為美育審美的核心內容,其開設與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高校藝術專業的長遠發展。然而,當前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現狀面臨挑戰,需通過改革來激發課程活力,實現知識傳授與學生探索研究能力的雙重提升。這不僅是美育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必由之路。
1 高校藝術理論課地位及現狀
對于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藝術理論課程能夠提升他們對藝術的全面認知,增加知識儲備,提升藝術修養,從而更好地引導和啟發創作思維,拓寬視野。然而,當前高校藝術類本科教育面臨一些挑戰。課程設置上偏重實操類課程,導致學生容易輕視理論課程,割裂了實踐與理論的聯系,破壞了藝術教育的完整性。教材方面,內容晦澀難懂,概念眾多,使得學生對藝術理論課產生抵觸情緒。此外,部分學生選擇藝考并非出于對藝術的熱愛,而是因為文化課成績不理想。因此,他們的藝術功底相對薄弱。教學方面,師資隊伍匱乏,專門從事藝術理論研究的教師較少,教學手段陳舊,未能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藝術理論課價值的實現[1]。
2 高校藝術理論課常規教學
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主要包含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課后作業這三個核心環節,但在實際教學中卻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首先,教學內容老化問題凸顯,部分教師因循守舊,固守舊有教案,未能緊跟時代步伐更新知識庫,導致講授內容陳舊,甚至落后于學術前沿。更有教師過度依賴個人經驗,脫離教材實際,授課內容缺乏權威性與時效性。其次,教學模式僵化,傳統灌輸式教學法仍占主導,師生間缺乏有效互動。課堂上,教師往往單向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接受知識,難以激發主動思考與討論的熱情。這種模式割裂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阻礙了學生將所學應用于藝術創作與鑒賞實踐的能力培養。最后,課后作業形式單一,以機械性問答為主,缺乏創新與挑戰性。學生完成作業多依賴于教材復制,難以深入理解和內化知識,更難以促進個人修養與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需從內容更新、模式創新、作業多樣化等方面入手,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其探索與研究能力,最終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2]。
3 高校藝術專業理論課改革創新
3.1 教學手段革新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傳統教學模式迎來了變革的契機。豐富多彩的演示文稿成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亮點。教師通過精心編排,巧妙融合圖例、視頻、動畫等多種元素,可以使原本枯燥的理論與概念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從而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困擾。以“藝術概論”課程的時間藝術章節為例,教師可以將深奧的藝術理論知識與生動的多媒體素材緊密結合,融入多樣化的音樂片段,讓學生通過聆聽,體驗時間藝術的韻律與情感,感受其獨特魅力。視聽結合的教學方式,讓抽象的時間藝術變得直觀可感,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理解與掌握。為了增強課程的實踐性和互動性,還可以引入經典音樂類作品作為案例分析素材。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例,通過分段播放并解析該作品的旋律、和聲、節奏等元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音樂如何傳達情感與社會背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組討論,分享個人見解與感悟,從而促進師生之間思維的碰撞與觀點的交流。這種互動式案例分析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時間藝術的認知,還有效鍛煉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與表達能力[3]。
3.2 跨學科融合教學探索
傳統藝術理論教學常局限于學科內,而跨學科融合策略則鼓勵學生跨越藝術與歷史、文學等學科的界限,深入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中外攝影史”為例,該課程不再局限于解析攝影藝術流派與代表作品,而是將攝影作品置于歷史背景、社會風貌及文學作品的廣闊語境中,引導學生多維度、多層次理解攝影藝術的發展。這種融入跨學科元素的教學方式,使理論課生動有趣,拓寬了學生視野,激活了思維。通過“主題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圍繞核心問題或概念,串聯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如設定“攝影與繪畫”主題,在深入分析攝影與繪畫關系的基礎上,探討它們在思想表達、人文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共通之處。這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構建跨學科知識體系的熱情,并培養其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跨學科融合在課程設計中具有更高的靈活性與創新性,教師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創建沉浸式的跨學科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虛擬空間中感受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匯與融合,從而增強其學習興趣與效果。
3.3 打造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為高校藝術專業理論課的教學帶來了顛覆性變革,它摒棄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單一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轉而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課堂互動。在藝術專業理論課中,翻轉課堂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課前,學生先行自主學習,同時記錄下個人疑問與感悟,為課堂交流做好準備。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提出獨到見解與疑問,教師與同學共同參與討論,形成積極互動的學習環境,這不僅深化了對藝術理論的理解,還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更進一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其個人興趣分組選定小專題進行深入研究,并擔當“一課教師”,向其他同學傳授所學。這一角色轉換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與責任感,還促使他們在實踐中掌握高效的知識傳達技巧,從而實現對藝術理論的深刻領悟與掌握。總之,翻轉課堂以其獨特的教學理念與實踐方式,為高校藝術專業理論課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可能[4]。
3.4 完善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的核心目的在于強化知識掌握,但若僅停留在表面完成的層面,其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藝術理論課作業的設計需尋求突破,摒棄傳統的問答形式,轉而采用創新的辯論式作業。通過設定具有爭議性的辯論主題,將參加辯論的學生分組,讓他們在課后進行充分準備,并在課堂上進行辯論展示。這種作業形式不僅為課堂教學注入新活力,還促使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深入研究,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辯論過程中,無論是正方、反方還是作為觀眾的其他同學們,都能在思維碰撞中收獲頗豐,對所學內容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效鞏固。以“攝影美學”課程為例,教師可以設定“數字技術是否引領攝影美學新紀元”的辯論主題。在這個主題下,學生需要從多個不同視角深入探究數字技術是如何重塑攝影藝術的創作、傳播以及審美體驗的。這一過程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還需要他們學會剖析實際案例,以此來加深對理論與實踐融合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在課堂辯論環節,學生們積極參與,營造了一個活躍而富有思考氛圍的課堂學習環境。辯論過程中,各個知識點在討論中不斷被提及和強化,使得學生們對攝影美學和數字技術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研究報告也是課后作業的一種創新形式,它不僅深化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與創造力。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與所學知識自主選擇研究主題,并在報告撰寫過程中嘗試以“畫”為媒介,或引入攝影作品、圖表等元素,使報告更具視覺沖擊力,便于讀者快速理解并深刻記憶。這種多元化的報告形式不僅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還彰顯了其創新思維與跨學科綜合能力。通過撰寫研究報告,學生不僅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還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不斷拓展研究視野,培養了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5]。
4 高校藝術專業理論課教學創新研究的意義
4.1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進入21世紀以來,美育在教育方針中的地位愈發顯著,成為塑造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要素。藝術專業理論課作為美育的核心,不僅傳授藝術知識與技能,更肩負著提升學生審美素養與人文精神的重任,這就使得教學創新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革新藝術專業理論課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師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情與喜愛,培養其審美感知力與創造力,進而推動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4.2 助力學科交叉融合
新文科背景下,學科交叉融合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借助創新的教學手段與內容,該類課程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藝術學科內部各領域認知的深度,還能跨越傳統學科邊界,探尋藝術與科技、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交匯點,進而促進跨學科的知識融合與思維激蕩。跨學科整合基礎上的創新,不僅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其復合型思維與創新實踐能力,還能催生新的學術研究增長點,助力藝術與科技、藝術與人文等多元領域的深度融合與共同發展。
4.3 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藝術專業理論課作為藝術教育的基石與核心領域,其教學創新舉措直接關系到藝術教育的整體品質與成效。新文科建設視角下,引入一系列新模式,如融入數字化教學資源、推行項目式學習方法、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等,可以顯著提升藝術專業理論課的教學魅力與實效性,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進而全面優化藝術教育的質量。此外,教學創新還有助于促進藝術教育體系的持續優化,推動藝術教育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體系的革新,使其更加契合時代發展的需求以及學生成長的內在規律。
5 結語
在新文科的語境下,高校藝術理論課的教學創新不僅是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更是提升藝術教育品質、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關鍵環節。借助跨學科整合、翻轉課堂、完善課后作業等創新策略,不僅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主動性,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跨學科綜合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使學生在主動探索與互動交流中深化對藝術理論的理解與應用。這些創新實踐不僅有益于增強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成效,對于落實美育政策、培養兼具深厚人文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高素質藝術人才也具有重要意義。
引用
[1] 楊小慶.價值引領,守正創新: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美育課程教學改革路徑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4, 22(2):49-53.
[2] 楊濤.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藝術類專業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4,44(3):133-135.
[3] 李京煥.新文科視域下的高校藝術理論學科建設與教育研究[J].藝術教育,2023(12):57-60.
[4] 杜曉伊,杜樂.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6):743-748.
[5] 王菲菲.新文科視域下高校藝術管理專業的創新方向及有效實踐[J].天南,2023(5):11-13.
作者簡介:岳婷婷(1981—),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武漢傳媒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