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全面提升糧油作物的機械化播種質量,大幅提高作物單產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本文以濟南市為例,深入分析了當前機械化播種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和建議。旨在通過此研究,提高作物播種質量,推動高質量機械化播種工作的有效實施,助力糧油作物的單產提升。
關鍵詞:機播質量;糧油作物;單產提升
機械化播種的質量直接影響作物的出苗率及單產水平。全方位提高糧油作物機播質量,是大面積提升單產潛力的有效措施。近年來,為切實提升糧油作物的機播機械化生產質量,濟南市農業農村部門圍繞高質量播種目標,實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為糧油作物單產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1 深入調研,明確路線
1.1 開展機播作業質量調查,組織專家研討會
通過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專家、農機服務組織、農機手及糧油種植大戶的意見,全面了解本地糧油作物的機播質量和裝備應用現狀。召集農機農藝領域的專家,以大田與試驗示范田單產差距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影響機播作業質量的主客觀因素。
1.2 制定技術路線與措施
針對不同區域、作物及生產環節,明確提升機播質量的技術路線,研究提出具體的技術裝備需求和實施措施,并設定明確的目標和時間節點,精心規劃提升機播質量的實施步驟。
2 推廣高性能適用農機裝備
2.1 引導農戶機手選用優質農機
高效適用的農機裝備是提升機播質量的基石。為加速當前主流機播技術的升級與裝備更新,濟南市實施了多項優惠措施。一方面,鼓勵對高質量機播作業給予補貼,以促進其廣泛應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將新型適用機具納入補貼范圍,并加大對這類機具的支持力度,引導農戶機手“選用好機”。
2.2 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
積極支持并引導優勢農機企業、科技創新院所及推廣應用單位等研制主體,加快推進農機裝備補短板工作。充分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優先補貼新型高性能播種機,逐步淘汰老舊低效的播種機械。同時,實施機藝融合應用相關項目,通過項目帶動,形成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全面覆蓋,全面提高機播質量,進一步挖掘糧食生產潛力。
2.3 提升農機裝備信息化水平
推廣應用高精度衛星導航作業系統以及耕深、播種監測等農機智能終端。推動農機企業在生產前端預裝智能設備,同時鼓勵農機作業服務主體在后續加裝,以助力農機手實現高質量機耕機播作業。結合政策項目,大力推廣智能化信息化設備,在播種機械上安裝智能終端監測設備,實現對作業時間、作業軌跡、作業面積及作業質量等數據指標的實時監控。
3 強化宣傳培訓與技術指導服務
3.1 開展多元化技能培訓
為全面提升基層農技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骨干人員,采取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大力開展技術培訓。同時,組織了各種現場會和專題培訓班,重點圍繞小麥、玉米、大豆、花生等主要糧油作物的生產,實施分區域靈活組織、分品種專題組班、分技術專家授課、分階段針對性培訓。培訓內容涵蓋良種選購及制種、關鍵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機械化作業、耕地保護建設等多個方面,旨在推廣先進技術、提升單產,開展良種、良機、良法、良制的綜合培訓。
根據糧油生產的關鍵環節和節點,結合農時,分段適時開展增產技術模式應用、生產技能培訓與現場教學,為提單產促豐收奠定堅實的技術技能培訓基礎。例如,濟南市舉辦了高素質農民培育糧油單產提升專題市級培訓班,來自全市10區2縣的95名從事糧油生產的種植人員、技術人員及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參加了培訓。
此外,還在章丘區召開了全市高性能精播精作機械現場作業演示及農機地頭展,邀請了國內13家知名農業機械生產廠家,出動40臺套耕、耙、播、管、收高性能機械進行現場演示,吸引了全市各區農業農機系統負責人、推廣站長、重點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等200多人參加現場觀摩。在農機“3·15消費者權益日”活動中,以“提質增糧推技術 護農增效提單產”為主題,通過設立咨詢臺、受理農機質量投訴、發放宣傳資料以及現場展示先進智能農機裝備等方式,為春耕春管提供堅實的農機服務保障。
3.2 開展技術指導與技術服務
為確保技術措施的有效實施和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成立了技術指導小組,實行分片包干、巡回指導的工作機制,深入一線,推動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一是指導做好機械檢修保養、播前機具參數調整、耕種作業技能培訓以及安全生產責任的落實,確保作業機具和機手處于最佳狀態,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保障。二是開展技術巡回指導,組織農機推廣技術人員和農機化生產一線的“土專家”,深入田間地頭、服務主體和產銷企業,進行現場指導。他們指導機具的調試、檢修保養,提高機耕機播的作業質量,確保機械維修保養、播前機具參數調整以及耕種作業技能指導服務均到位。同時,指導農民合理確定糧油作物的適宜品種、播種期和播種方式,并根據作物品種、種植模式、天氣變化等相關指標,合理調整機械播種量、施肥量和播種深度。三是結合農機農藝融合等項目,組織各級農機推廣、農機科研院所等技術依托單位,開展機播質量的實地對比監測。通過選取條件相近的田塊進行對比,分析出苗情況和作物長勢,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優化工作措施。在作物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科學制定技術意見,指導各地科學開展田間管理。
3.3 擴大宣傳范圍,提升宣傳效果
為提升技能培訓的覆蓋面和宣傳活動的影響力,一是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機播作業質量標準的宣傳,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機耕、機播技術指導意見。二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站以及短視頻、明白紙、微信群等多種傳播渠道,大力宣傳提升機耕機播作業質量的科普知識、重要意義和典型效果。這些宣傳活動旨在激發廣大機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營造機械化助力單產提升的濃厚氛圍,提高機手和社會各界的認知程度。
4 引導農民科學種地,提升作業質量
4.1 落實主推技術
針對小麥,重點推廣了減壟增地、秸稈精細還田、深耕翻、種子優選包衣、高性能精量勻播、寬幅精播、適期適墑適量適深“四適”播種、多次鎮壓、水肥精準調控、莖基腐病綜合防控以及“一噴三防”等關鍵技術。對于玉米,則重點推廣了種子優選包衣、合理密植、高性能播種機導航單粒精播、密植滴灌水肥精準調控、病蟲害精準防控、化控防倒、“一噴多促”、適期機械減損收獲以及抗逆減災穩產等關鍵技術。在大豆種植方面,主要推廣了大豆單產提升“一路線”“一模式”,即“加、增、促、助、減”大豆單產提升“五步”路線、夏大豆精播壯株抗逆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等。
4.2 選擇適宜品種
為確保糧油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引導農民科學選擇品種。一是選擇已經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并在當地種植年限超過2年及以上,產量表現穩定的品種。這樣的品種經過時間的考驗,更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二是根據土壤肥力水平選種。對于土壤條件好、肥力高的田塊,推薦選擇增產潛力大的品種;而對于土壤條件較差的田塊,則建議選擇抗旱耐瘠薄的品種。
4.3 提高整地質量
以小麥種植為例,提高整地質量是確保小麥高產穩產的關鍵。首先,要做好秸稈還田工作。秸稈還田時,要確保秸稈深埋深翻,并達到一定的粉碎標準,長度不超過5厘米。同時,還需配置腐熟劑,以促進秸稈的腐熟分化。其次,要做好深耕深松工作。深耕和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層,加深耕層,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從而增強土壤的通風、透光、保水和供肥能力。在深耕深松過程中,要堅持“耙平壓實、平整地面、緊實土壤、壓碎土塊”等具體措施和要求,以確保種子與耕層土壤緊密結合,促進小麥根系的生長和發育,提高小麥的抗逆能力。
5 完善質量調查,強化安全監管
各區(縣)農業農村部門積極組織力量,在關鍵農時深入田間地頭,對耕整地、機械播種等作業質量進行全面調查。通過抽查測定耕整深度、種床質量、播種深度、播種密度等技術指標,及時發現并督促農機生產企業改進產品性能,提升產品的適應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同時,農機安全監管部門也加大安全生產檢查力度,重點排查油料存放、柴汽油泄漏、防火罩安裝、重點部位清雜、電器線路、電氣焊使用條件等火災隱患,確保發現一起、排除一起,為農業生產的安全高效提供堅實保障。
6 制定應急預案,強化應急保障
為加強機收機播作業的組織協調,加快上茬作物的收獲進度,確保適時收獲、適時播種。一是針對極端天氣、火災事故、機械故障以及油料、配件供應保障等問題,制定并完善應急預案,切實消除各種災害事故隱患,確保機具高效安全運行。二是針對連續陰雨天氣對收獲、播種的影響,做好預警搶收的同時,迅速組織當地或鄰近區域的播種機械開展搶種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損失,搶抓關鍵農時,提高播種質量。三是針對收獲和播種機械的故障問題,積極協調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和維修站點,儲備充足配件,確保供應充分。此外,各區縣農業農村部門還設立了春季、“三夏”、“三秋”農機服務應急電話,及時解答合作社、維修網點、機手等電話咨詢,協調解決突發問題。
7 抓示范建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緊緊圍繞全市農業特色產業布局,精心謀劃并布局了一批農機化科技示范點。這些示范點以提升特色主導產業全程全面機械化水平的薄弱環節和關鍵技術為重點,著力推廣智能智慧、綠色環保、先進適用的新機具新技術。同時,與農技部門緊密合作,開展機播質量實地對比監測,總結提高機播質量的機械化技術模式,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打造樣板。通過這些示范點的建設,全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截至目前,已指導各區(縣)建立了3個農機化科技示范點,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