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水脈、漾漾清波,寄托著民生民情,也見證著時代變遷。金華是全省“四江之源”,自古就有“水通南國三千里”的美譽。金華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始終堅持以“送下游一江清水”為己任,一屆接著一屆干,堅決做好“水文章”,答好為民“履職卷”。
20世紀80年代,金華市區供水和防洪問題日益突出,老百姓修建水庫的呼聲越發強烈。為了讓老百姓喝上、用上放心水,金華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常委會委員、人大代表等赴東陽、義烏、武義等地查實情、聽民意,收集第一手資料。同時,來自金華的省人大代表多次在省人代會上鼓與呼,希望盡快解決金華飲用水問題。
1989年底,浙江省政府相關負責人到金華檢查工作,聽取了市委、市人大關于建設沙畈水庫有關情況的匯報。一年后,沙畈水庫破土動工。金華市人大常委會緊盯水庫工程,發動人大代表走門串戶助力解決移民難題。經過2000多個日日夜夜的付出與努力,金華市民終于喝上了甘甜可口的沙畈水。
“老百姓對解決吃水問題的需求非常迫切。”1995年,金華市一屆人大常委會主任朱洪法被委以“沙金蘭飲水工程指揮部總指揮”的重任。在金華市人大和各級人大代表的接續推動下,安地水庫、九峰水庫、沙金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項目一一落地,金華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從700方提升到1300方,終于擺脫了重度缺水的困境。
然而隨著工業發展,因水而生的金華,一度因水而“痛”,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刺痛著金華人民的神經。
省委一聲號令,金華率先打響“五水共治”第一槍。2013年,在金華市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34位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了要求作出水源保護決定的議案。同年,市人大常委會依法作出關于金華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的決定,將市委提出的“一年除惡臭,兩年提水質,三年可游泳”治水目標轉化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同時,還向全市各級人大和人大代表發出了倡議書,發動和組織全市9000多名五級人大代表投身“五水共治”,打出了執法檢查、專題詢問、代表視察等“組合拳”,迅速掀起了全民治水的熱潮。
2016年9月10日,隨著一聲口令,近千名游泳愛好者依次躍入婺江,“可游泳”承諾兌現,金華找回了夢里水鄉,找回了清波蕩漾。
2016年10月25日,金華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第一部實體地方性法規——《金華市水環境保護條例》,規范了治水護水行為,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將“五水共治”經驗固化,為金華治水護水提供了最有力的法治保障。
從保供水到治水,到護水興水,金華市歷屆人大及其常委會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用心護“清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這一泓清泉,是一屆又一屆人大和人大代表的初心堅守,更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最生動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