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冠精英聯賽始于2023年12月,是基于2021年、2022年亞冠改制后的又一次改革。2021賽季,亞冠參賽隊由32支增至40支。亞足聯的初衷是增加各成員協會的參與度,比如東亞區過去是由中、日、韓、澳領銜,擴容之后,連泰超都擁有4個名額。此外,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聯賽冠軍球隊也都可以直通正賽。結果表明,這讓亞冠聯賽的整體質量有所下降,2021賽季,東亞區的菲律賓卡雅、新加坡淡濱尼流浪均是6戰全敗慘淡出局,泰超叻丕府隊甚至沒有打入一球。


如此現象,顯然是亞足聯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在巨額投入的贊助商面前。擴軍后的第一年,全面改革亞冠聯賽在亞足聯內部形成共識。2022年,亞冠聯賽由春秋制改為跨年的秋春制,大刀闊斧的改革因此延期了1年。這年夏天,亞足聯廣泛調研進一步改制的可能性。同年12月底,亞足聯宣布對亞冠和亞足聯杯實施升級,將俱樂部洲際賽事由兩項改為三項,即亞冠精英聯賽、亞冠二級聯賽和亞足聯挑戰聯賽,從2024-25賽季開始施行。
亞足聯借鑒歐冠改制的思維,競賽委員會明確了基礎條件,參賽球隊必須大幅縮減。最終,亞冠精英聯賽由40隊減少到24隊。此舉是希望每場比賽都是強強對決,不再出現全北現代9比0淡濱尼流浪強弱分明的結果,以及柔佛新山0比0叻丕府這一類菜雞互啄的較量,以利于亞足聯的招商工作。
亞足聯希望能夠以場場強強對決吸引更多的球迷、媒體和贊助商,做大做強亞冠精英聯賽,為此甚至取消外援名額的限制。也就是說,參賽隊理論上可以派出11名外援首發,球星數量增加勢必讓比賽觀感升級。此外,獎金分配也比以往有大幅提升,奪冠獎金由400萬美元增加到1000萬美元,亞軍收入同樣翻番,由200萬美元增加至400萬美元。哪怕只是在正賽中當過客,亞足聯也會給予80萬美元的出場費,賽事總獎金達到4200萬美元。
亞足聯稱,這是亞洲俱樂部賽事歷史上最具戰略性和革命性的升級,開啟無與倫比的新時代。亞足聯升級亞冠的目的有三:第一、提高亞洲足球競技水平;第二、追求更大商業價值;第三,吸引更多球迷觀戰。不僅亞冠精英聯賽,亞足聯對亞冠二級聯賽、挑戰聯賽也予以高度重視。這兩項賽事的冠軍將分別得到250萬美元和100萬美元的獎勵。針對這兩項賽事的總獎金投入分別有1662萬美元和442萬美元。
改制之后的亞洲俱樂部三大杯賽總場次由274場增至287場。區別于以前的亞冠,如今在亞冠精英聯賽資格賽、亞冠二級聯賽資格賽失利的球隊不再打道回府,而是降級參加下一級俱樂部賽事。這表明了亞足聯的愿望:三級賽事之間聯動,與歐洲俱樂部賽事同軌。
很多人說,新版亞冠精英聯賽是為西亞足球服務,這話有一定合理性。跨年制、不限外援名額等規定,西亞俱樂部無疑占得先機,但他們之間存在著內耗現象。以上賽季亞冠為例,上億美金打造的沙特聯賽俱樂部是奪冠熱門,利雅得勝利和利雅得新月分別擁有C羅和米特洛維奇助陣,但先后被阿聯酋艾因隊淘汰。決賽第二回合,橫濱水手隊半場結束前被罰下一人,艾因隊的奪冠有一定運氣成分。
亞冠精英聯賽的另一個新意是1/4決賽之后的淘汰賽集中到一地舉行。去年12月,亞足聯宣布由沙特率先承辦2024-26賽季該階段的賽事。沙特旅游局成為賽事的官方全球合作伙伴,凸顯出沙特足球對冠軍獎杯的志在必得。新賽季精英聯賽前三輪,無論利雅得新月還是吉達國民,都以全勝強勢領跑。C羅效力的利雅得勝利雖然開局表現一般,但在名帥皮奧利上任后呈現出反彈勢頭。
沙特球隊在亞冠聯賽中的優勢一直很明顯。在改制精英聯賽前,新月隊曾經9次打入決賽,4次奪冠,是亞足聯俱樂部賽事歷史上最成功的球隊,一度被譽為“亞洲皇馬”。此外,吉達聯合早年間豪擲千金簽下卡隆、約布、博爾格蒂等球星,曾3度闖入決賽,2次捧杯。本賽季,吉達聯合雖然沒有資格參加精英聯賽,但陣中仍云集本澤馬、坎特、法比尼奧、達尼洛·佩雷拉等世界級球星,在新賽季沙特聯賽中排名第二,有望在2025年亞冠卷土重來。此外,利雅得勝利和吉達國民也是亞冠常客,都有闖入亞冠與亞俱杯決賽的成績。利雅得勝利曾是第一支參加世俱杯的亞洲球隊。
沙特乃至西亞足球對新版亞冠冠軍如此強烈追求,本意是劍指新版世俱杯賽。按照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的設想,新世俱杯明年夏天在美國舉辦,在營銷和市場份額上與世界杯看齊,盡管各項準備工作進展不太順利,但國際足聯已許下重酬:總獎金25億歐元,冠軍俱樂部可得到2億歐元,參加正賽俱樂部的出場費也有5000萬歐元。顯然,金錢吸引力遠勝亞冠。
亞洲在新世俱杯的4個名額照理是由過去4年的亞冠冠軍俱樂部包攬。但由于亞冠從2022年開始采取跨年制,2021年到2024年只產生了3個冠軍,亞足聯決定把最后一個名額給過去4年亞冠總排名最高的韓國蔚山現代,另三隊分別為沙特利雅得新月、阿聯酋艾因和日本浦和紅鉆。西亞人的如意算盤是盡可能包攬4個名額。2029年第二屆世俱杯還未敲定在何地舉辦,但利雅得新月、利雅得勝利、艾因、薩德等幾支西亞豪強都是虎視眈眈。
這些中東豪門俱樂部豪擲千金招攬大牌外援,洋槍數量與日俱增。比如卡塔爾薩德隊,陣中云集烏里韋、拉法·穆希卡、奧塔維奧、阿塔勒、克里斯托、卡馬拉等實力派球員,戰力非凡。上屆冠軍艾因陣中拉希米、卡庫等人同樣實力不俗,征戰亞冠的策略是7名外援加4名本土球員,面對有米特洛維奇、內馬爾坐鎮的新月,也能打得大開大合,以4比5惜敗。這樣跌宕起伏的比賽過程,何嘗不是亞足聯向往的場景?當然,這也代表西亞土豪的另一種思路:不靠明星取勝,而靠實力球員的數量制衡,讓球隊實力更為均衡。
相比之下,務實有些拮據的日韓球隊競爭力大打折扣,中超球隊就更難在這項賽事中有所作為。東亞大區群雄逐鹿,精英聯賽中三連勝的光州FC,不以外援打天下,完全得益于少帥李正孝新潮的思維和打法。但光靠這些,即使進軍沙特,這支K聯賽黑馬又能走多遠呢?

在這種情況下,代表中超的上海海港、上海申花和山東泰山何去何從?有人直言,山東隊去年雖曾闖入亞冠8強,但不論有無與沙特豪強掰腕子的實力,光是對神戶勝利船的失利,就足以證明即使在東亞大區也沒有什么優勢。倘若如此,中超俱樂部為何不轉換思路,把目光放得更長遠?
第一階段第二輪上海海港客戰浦項制鐵,很多人感慨主帥穆斯卡特以一套陣容打天下,而浦項主帥樸泰夏敢在如此重要的洲際大賽中,派出三名國奧球員李泰錫、洪胤相和安在俊。其中,洪胤相打入一球,他和李泰錫還參加了今年4月U23亞洲杯的中韓之戰。與之相比,中國國奧隊的主力劉祝潤卻在亞冠比賽中坐冷板凳。顯而易見,中國足球和韓日之間對培養年輕球員存在理念上的巨大差距。久而久之,理念差距便變成實力差距。
無獨有偶,浦項制鐵到上海挑戰申花,樸泰夏將8名主力球員留在韓國,以替補陣容出戰,J聯賽的川崎前鋒、橫濱水手也在來華比賽時有所留力。一方面,這是受日韓聯賽接近尾聲的影響,浦項和橫濱都是以聯賽為本,再圖謀亞冠出線,遠征客場會保留實力。同時,這也是基于亞冠精英聯賽賽制的一種戰略選擇。畢竟在第一階段,12支球隊中的前8名就可以出線,加上淘汰賽取消客場進球數慣例,排在前四名還是后四名差別不大。這樣的賽制給很多球隊提供了較大的容錯和輪換空間。在東亞區賽事中,日韓乃至東南亞球隊一開始沒有使出全力。柔佛新山迎戰海港、申花均只排出了半套主力,卻成就了本土新星阿里夫·艾曼的一球成名。
由此觀之,中超球隊征戰亞冠是轉變思維的時候了。在保證良好成績的前提下,用亞冠為本土球員練兵已是大勢所趨。中國隊征戰世界杯預選賽18強賽時,球員感慨最多的就是很難適應國際比賽的節奏和強度。原因很簡單,就是中超水平實在過低,戰術素養還停留在十幾年前,因此外戰機會顯得彌足珍貴。從這個角度看,讓亞冠為國家隊練兵是值得的。
不是說中超俱樂部可以不在乎亞冠成績,若能打進最后階段乃至有機會參加世俱杯,鍛煉價值更是可期。但與十年前相比,中國足球想在亞冠有所建樹基本無望。轉換思維,重在提高,是中國足球應該認清的方向。
責編 王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