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
懸想一件新東西/路楊 1.1
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批評/李靜 2.1
越過窄門,與Sora賽跑/沈杏培 3.1
如何讀一首詩?/張偉棟 4.1
我對文學批評的幾點看法/陳濤 5.1
越界的想象力/白惠元 6.1
當代前沿
現代詩史寫作的詩與史
——以鄭慧如的《臺灣現代詩史》為例
/洪子誠 1.6
《嘗試集》百年閱讀史上的另一種讀法
——以廢名的《談新詩》為中心
/方長安 李繼豪 1.10
AI訓練、“自動化寫作”與當代詩歌的現代性詩學知識
/錢文亮 1.17
從“受眾”到“泛受眾”或“后受眾”
——論新媒體語境下新詩傳播的客體轉型
/羅小鳳 1.24
門外說戲/莫言 2.5
重讀“文學家”莫言或文學世界中的小說與戲劇
/王堯 2.7
我們今天的世界能不能納入話劇的視野?
——關于莫言的《鱷魚》/何平 2.11
反常合道·流水行云:小議當代作家的“晚期風格”
——以莫言、賈平凹為中心/楊輝 2.17
從傳統走向未來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四十五年的發展歷程與學科經驗/劉勇 薩支山 3.5
端本正源 求實創新
——嚴家炎先生之于我們學科的意義/李今 3.12
從“生命史學”到“大文學史觀”
——錢理群先生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的貢獻
/吳曉東 3.23
“專精”與“博通”的融匯
——論黃修己先生的學術歷程與學科貢獻
/劉衛國 3.30
以魯迅研究為支點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劉中樹先生的學術貢獻/張叢皞 3.39
學科傳統與學人研究
——寫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成立45周年之際
/李浴洋 3.44
“老少年”的憂傷之旅
——晚清少年話語與旅行中的變革/宋明煒 4.5
論晚清域外游記對域外現代城市的體驗方式
/蔣述卓 唐迎欣 4.25
“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學嫁接
——論西方文學與陳季同的譯著、小說和戲劇
/錢虹 4.32
洋務派代表、殖民地領事與新華文學先驅
——晚清駐新加坡領事左秉隆的文學創作研究
/金進 4.38
雜文里的魯迅/孫郁 5.5
從“類猿人”到“愚人船”
——論魯迅思想中的啟蒙與進化/張全之 5.15
“中外”名目下的傳統文化觀之爭
——再談魯迅與“青年必讀書”事件/沈慶利 5.23
“末路的人的苦惱”
——魯迅《祝福》釋讀/李國華 5.30
再論巴金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李怡 6.5
從歷史到文學
——從“女學生”“琴”看巴金的敘事策略
/周立民 6.11
《寒夜》與1940年代后期中國的悲悼文學/邵寧寧 6.18
家宅·少年·革命
——《家》與《春天的激流》比較分析
/汪云霞 戴思鈺 6.27
今日批評家
文化城何以寂寞:駱賓基的桂林經驗與戰時生活的精神樣本/路楊 1.29
重構轉折時代的綜合視野
——路楊的1940年代文學研究/吳曉東 1.41
勞動著是美麗的
——路楊印象/羅雅琳 1.45
“賽先生也成了賽同志”
——當代文學的科學敘事及其思想內涵/李靜
2.22
賽先生:當代中國人文學研究的重要視角
——關于李靜《賽先生在當代:科技升格與文學轉型》/錢理群 2.29
編輯部來了個年輕人
——李靜小記/魯太光 2.32
三個男人,一個命題:王蒙小說中的“男娜拉出走”現象/沈杏培 3.57
問題意識、價值立場與批評的自覺
——關于沈杏培的文學研究/王堯 3.64
赤誠、執著的求索者:沈杏培印象/李松睿 3.67
論弱的普遍性:基于兩首當代詩的文本細讀
/張偉棟 4.44
有關偉棟的一點感言/程光煒 4.52
朝向眾多未來的詩學
——論張偉棟的當代詩研究/馮強 4.54
文學作品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以柳青小說《在曠野里》為例/陳濤 5.39
文學批評的真誠探索者
——讀陳濤的文學批評札記/賀紹俊 5.43
讓人生充滿愈發豐盈、遼闊的可能/宋嵩 5.46
妖怪政治學:青蛇形象及其邊緣話語生產/白惠元 6.34
理論有力地激活文本
——白惠元學術印象/陳曉明 6.44
在邊緣處打量
——白惠元小記/饒翔 6.49
現象解讀
手稿學、理論手稿學與應用手稿學/王錫榮 1.47
手稿的概念:一種開放的理解模式/徐強 1.53
20世紀中國電影理論批評傳統的形成、變革與發展
/周斌 2.130
情動機制與類型經驗的雙向掘進
——論當下中國現實主義電影批評的理論拓展
/周仲謀 2.142
孫犁為何不屬于新京派/孫郁 3.116
小滿兒:《鐵木前傳》里的“天使”和“魔鬼”
/衛建民 3.122
1946與1949:孫犁的文學處境之微觀
/袁洪權 丁楷倫 3.130
重讀文學經典 寫好鄉村人物
——當下主題創作的人物問題/孟繁華 5.64
我們時代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鄉土”?
/張學昕 李昕澤 5.66
新鄉土敘事中的“主體性”問題探析/周麗華 5.70
賈平凹與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發展/張學昕 6.133
縫隙寫作
——《收獲》“青年作家小說專輯”讀札
/季進 6.145
“新東北文學”生產的“東北新經驗”/朱玉珠 6.149
社會轉型、思想解放與1980年代現象級小說/陳娟 6.153
理論新見
傳統即創造:“畢達哥拉斯文體”創構的文化傳承
/吳子林 蔡宜平 1.62
德國漢學視閾下舒婷詩歌的譯介與接受
/張帆 梁君宜 1.69
從“定義兒童文學”到“不定義兒童文學”
——當代西方兒童文學批評中的定義問題/趙霞 1.76
新媒體文學與傳統載體文學的相生相成關系
/黃耀民 1.83
影像、衣飾和邊界
——張愛玲的《對照記》及其他/黃子平 2.51
文學與民間/王彬彬 2.59
新世紀長篇小說中的知識分子敘事/王春林 2.63
辛丑讀錢微言/夏中義 3.90
理論思維與價值視域的創新
——關于中國特色兒童文學話語體系的建構
/李利芳 3.97
文化遷徙中的融合與創生
——現代主義文學理論的中國化建構/王會青 3.105
網絡亞文化視域下的交互創作模式研究
/陳芃宇 林櫻子 3.112
文學理論批評的文學價值/王光明 4.60
小說的情節:有升有降
——從“三”說起/張生 4.63
“敘事性”變局下當代中國新詩中的類型化傾向
/曹珊 4.71
試論王朝聞文學理論中的“別車杜”影響
/梁貝 4.78
論鄭敏1985年之后的詩歌創作/張立群 5.74
重審“九十年代詩歌”:主體、對象與風格/王東東 5.83
“散文詩”的誤區以及真正的詩/唐翰存 5.92
經與權:“人民文藝”的曲折與轉進/劉復生 6.81
改革開放時代社會主義文學的理論起點與歷史邏輯
——從“第四次文代會”到“北京講話”
/顧奕俊 6.87
左翼思想資源與《講話》的社會主義人民性生成
/覃昌琦 6.92
“世界視野”的生成與社會主義文藝的確立/倪文婷 6.97
最新文本
時代變局中人性與命運之殤
——賈平凹長篇小說《河山傳》讀札/張學昕 1.89
稗官職志 觀風俗知得失
——論賈平凹《河山傳》的藝術新變
/劉明真 欒梅健 1.96
降臨在瓦村麥田里復活了的死魂靈
——以《買話》為中心看批判現實主義的鏡像書寫/丁帆 6.101
獨在故鄉為異客
——關于鬼子《買話》的閑話/張清華 6.108
田園將蕪,胡不歸/岳雯 6.111
用啟蒙的火把點燃自己的文字/賀紹俊 6.118
人間“病”理切片/譚復 6.124
人間萬象,靈魂逃逸/耿艷驕 6.128
打撈歷史
現代南亞南來佛教文人行跡的文化史考論/譚桂林 1.100
歷史的余緒,文獻的機制
——新見作家未刊書信及相關話題評述/易彬 1.108
史論與史料并重:陜西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建構
/李繼凱 2.92
丁聰繪葉靈鳳《永久的女性》系列插圖初探
——兼論新文學大眾化圖文互現實踐/許海洋 2.98
晚清在華英文報刊戲曲英譯的本土視域與文化重構
/盧薈伊 2.105
想象的對話:夏氏兄弟與好萊塢電影/李歐梵 4.96
論魯藝文學系教員作家群題材觀的轉變/秦林芳 4.99
包天笑《晶報》活動考論
——以《釧影樓日記》為線索/黃誠 4.108
桂林《力報》如何報道西南劇展
——西南劇展系列論文之四/黃偉林 5.126
論西南劇展的戲劇評論/劉鐵群 5.131
歐陽予倩與西南劇展/景李斌 5.137
從西南走向全國
——歐陽予倩、田漢與新中國戲劇展演的構建
/楊樂 5.143
綠色批評
“隱秘”起來的時代“背面”
——羅偉章《隱秘史》的鄉土書寫
/李怡 鄭娟 1.117
異事妙聞信口扯
——地域文化書寫中的《俗世奇人》/周立民
1.124
衰年變法與返本開新
——論於可訓小說創作/溫奉橋 常鵬飛 1.136
鬼話離散:聶華苓《桑青與桃紅》的志怪互文
/趙帝凱 莫冉 1.141
批評的高度、溫度與氣度
——讀吳義勤《長篇小說的冷與熱》/王明憲
1.148
時代敘事與理性介入
——李朝全報告文學論/丁曉原 2.148
且看孤獨如何被擊敗
——吳錦雄詩作印象記/敬文東 2.153
在轉變、構擬與連綴中擁抱大的世界
——弋舟小說的重復/丁茜菡 2.157
氛圍的生成:論蘇童小說的聲音景觀/武茳虹 2.163
柏爾修斯之鏡:小說寫作中的幾種鏡面隱喻
/葉昕昀 2.167
全知式、布道式的質樸現實主義
——《平凡的世界》新論/劉川鄂 3.167
汪曾祺小說的老莊哲學與古典樂理/過安琪 3.176
精神反思與文化寓言
——殘雪小說論/歐陽熾玉 3.180
文本主體性的“富集”與“催化”
——以楊煉詩為中心/陳仲義 4.138
革命分層敘事與青年知識分子
——關于王蒙革命知識分子小說/牛學智 4.146
世情敘事經驗的流動與整合
——論張怡微的上海書寫/王小平 4.154
《米勒》:一則來自“文化醫生”的現代啟示
——兼論盧新華小說新風格的萌生/馬佳慧 4.158
作家論中的人與文化
——漫談陳宗俊的《潘軍論》/陳曉明 5.164
人世幻相、生命實在與神性賦格
——論朱輝長篇小說《萬川歸》對世俗人生的穿透/劉志權 5.168
石刻文學及其文化傳承若干問題探究/葉官謀 5.173
海洋書寫的新南方之維
——以林森的海洋文學創作為例/曾小娟 5.177
三年與詩為伍的日子
——關于《當代漢語新詩考察》/杜書瀛 6.159
張煒《河灣》關鍵詞的精神分析/晏杰雄 楊倩瑜
6.162
邊界的移動與文體的新創
——從邢小利的多棲寫作談起/毋燕 6.166
從“不響”到“巨響”
——論《繁花》的文化張力與影視改編
/劉明真 6.171
南方百家
筆走山河闊 落紙見真淳
——論馮藝的文學地理書寫/容本鎮 張淑云
1.154
北望神州與南洋色彩
——論“新南方”視域下馬華文學的離散書寫
/趙牧 1.159
生活空間、市民主體與新時期的城市寫作
——重讀柯天國《都市文學三部曲》
/陸赟 莫付歡 1.171
鄉賢文化書寫的百年變遷與反思/趙普光 2.170
學者小說:“無界”時代的“多棲”寫作/劉小波 2.179
目標逐漸遠大的西南劇展
——西南劇展系列論文之三/黃偉林 3.154
世界文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后全球化時代中的“新南方寫作”研究
/李志艷 唐晨曦 3.161
一個時代的情感真相
——論東西長篇小說《回響》/ 葉君 孫琦 4.163
梁宗岱譯詩中的誤讀及其譯介學意義
——以《水仙辭》漢譯為例/黃天源 4.171
個人遭際、民族敘寫與時代鏡像
——論黃佩華長篇小說《花甲之年》
/聶茂 張帆 4.174
身份政治、根系反思與“尋根文學”的終結
——東西小說片談/王侃 5.148
《回響》:有關“幻想”的敘述詩學/周新民 5.153
尋找“回響”的真相/俞敏華 5.159
現場
“經典重釋與文化傳承”學術論壇紀要
/南帆 汪文頂 王堯等 2.35
漢語新詩創作及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方長安 龔學敏 臧棣 朱壽桐 2.44
履險如夷 終成大業
——淺論洪子誠與中國當代文學/謝冕 5.50
論述的“彈性”以及表達的“迂回”
——關于洪子誠先生的學術品格/陳平原 5.52
當代文學研究中的“洪氏話語”/張清華 5.54
治學的楷模,人生的導師
——洪子誠先生的學術人格/吳思敬 5.57
又一次誕生:洪子誠和世界文學/毛尖 5.60
談談王瑤師對我的影響/錢理群 6.52
漫長且曲折的閱讀與對話
——《風雨讀師》小引/陳平原 6.54
如何解讀王瑤對待社會現實問題與學術關系的態度
——從王瑤先生晚年言行說起/張國禎 6.56
三分努力,八分機遇
——在2024年6月8日會議上的感言/洪子誠 6.58
那可能不是一個問題
——也談當代文學的“蘇聯化”和“去蘇聯化”
/孟繁華 6.63
注釋歷史:一種開放當代問題的方法/王光明 6.66
洪子誠與當代文學的“學科性問題”/張均 6.69
洪子誠的誠
——兼談作為“希望”的“微弱敘事”
/陳培浩 6.76
跨文化視域
華夷風土
——《南洋讀本》導論/王德威 2.69
諾貝爾文學獎與中國的“諾貝爾情結”/王寧 2.77
韓松與現實之夢/羅鵬 著 華媛媛 譯 2.81
“接受”與“再創”:約恩·福瑟的作品在中國
/王楚童 2.87
彷徨之始:論魯迅《破惡聲論》的內在矛盾
/胡志德 著 孫霄 譯 3.137
世界文學中的“小文學”:魯迅以德文為媒介對保加利亞小說的譯介/馬筱璐 3.144
批評論壇
主持人語:同時異代與異代同時/王風 2.113
引言:斷裂時代的文學與批評/黃子平 2.114
“同時代人”的相依為命/錢理群 2.115
大時代的影響與焦慮/陳平原 2.116
文學之所以求真、致善、盡美/高遠東 2.119
關于“同時代人”的一點聯想/計璧瑞 2.120
時代可能折疊:關于同時代的思考/孔慶東 2.121
寫作與批評主體的重建/吳曉東 2.124
需要辨析的“同時代人”/姜濤 2.126
反思歷史主義:文學批評對文學史的拯救/張麗華
2.128
經驗與問題
——讀《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
/洪子誠 3.72
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幾點想法
——從《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說起/孟繁華 3.75
論解散當代文學史闡釋體系的可能/張均 3.78
內部反思與世界之網
——論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的主體性問題
/李靜 3.84
作為精神選擇的“非虛構”如何被喚醒
——韓少功對我創作的影響/黃燈 4.81
還原“活的”歷史人物及“非虛構”圓整再現
——評陳歆耕的歷史題材非虛構寫作/郝雨
4.88
主體經驗、痛感言說與修辭倫理
——非虛構寫作歷史敘事“限度”問題研究
/郭靜 肖輝馨 4.92
鼎新與精進:中國網絡文學現場回望
/歐陽友權 謝日安 5.98
人工智能:“無所不在的征服”?
——“迎向靈光消逝”的網絡文藝漫議
/陳定家 5.108
講述是一種儀式:關于未來想象的“后設之維”
/張春梅 姜琴 5.117
文學史研究
傳承與新變:新革命歷史小說的現實主義書寫
/趙學勇 賀燕燕 4.116
1980年代文學主流與支流的辯證性互動
/魏巍 黃英豪 4.126
“民俗敘事”與1980年代中國文學的精神轉換
/楊國偉 4.132
藝術時代
漫畫及插圖的“故事新編”與“情治之道”
——論張光宇圖說文學的美學價值/胡傳吉
1.177
民族經典與時代精神的藝術融合
——試論彩調劇《新劉三姐》/蘇黃菲菲 1.185
南方地域山水畫的文化自覺
——以“漓江畫派”為例/陳俁行 楊文韜 1.189
漓江畫派花鳥畫的文脈與風格/陳亞玩 2.185
侗族大歌技藝的傳承及其思考/孫展 2.189
影視劇改編與金庸武俠小說的“再經典化”
/黃曉燕 3.186
當代水彩藝術的地方性及文化傳承若干問題探析
/林波 3.190
繼往開來
——漓江畫派二十年回顧與展望/李永強 4.179
“新南方”視域下漓江畫派的審美建構/黃光良 4.186
數字化賦能下漓江畫派藝術的傳播與繼承
/張冉 4.190
文學模仿的復興
——論非自然敘事的治愈修復之火/金紫琪 5.181
中國雕塑的本土化:文化策略與當代實踐
/劉宇航 胡筠 5.188
從場所意識營造到自然的“復魅”
——沉浸式交互藝術之人文思辨 / 董瑀強 陳娛
6.176
廣西水彩畫的地域性研究/劉琪 6.179
歷史因緣中的藝術融合
——廣西壯族南路八音與廣東佛山八音關系考辨
/李懷澤 6.183
當代藝術視角
古橋榕蔭(中國畫)/陽太陽 1.封底
陽朔寫生(中國畫)/黃獨峰 2.封底
漓江之戀(油畫)/凃克 3.封底
漓江百里圖(中國畫)/黃格勝 4.封底
田野上的科目三(中國畫)/鄭軍里 5.封底
紅色東巴鳳(中國畫)/韋俊平 6.封底
《南方文壇》2023年度優秀論文獎揭曉 1.5
本刊2024年目錄索引 6.189
(溫韶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