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遺保護工作中原生態與現代生存需求的矛盾是影響保護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各地區非遺保護工作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應該重點審視原生態和現代生存需求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探索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措施,為非遺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支持。本文將四川體育非遺保護與發展作為切入點,基于原生態和現代生存需求的矛盾進行了分析,并在此矛盾中提出了非遺保護和發展的措施,希望能促進四川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廣泛發展,真正構建良好的非遺保護和發展生態環境,為其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傳承提供良好的支持。
關鍵詞:四川;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現代生存需求;矛盾
課題項目:四川省社科聯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編號:TY2023205。
一、引言
2022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方法》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要求在全球化、工業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應該重新審視非遺保護的重要性,并基于原生態和現代生存需求的矛盾,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措施,使非遺保護工作高效化發展。鑒于此,四川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工作中,也應該有意識地解讀政策文件的要求,在特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解析原生態和現代生存需求的矛盾,從而積極探索有效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措施,使體育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實現全面發展、創新的目標。
二、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并且不同民族的特色體育文化不盡相同,衍生出諸多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毛古斯、擺手舞、寨沙侗寨哆耶舞、蘆笙舞和阿細跳月舞蹈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項目,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是現代文化部門的重點工作內容。具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進行解析,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資源產生比較全面的認識,如:毛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舞者身穿獸皮,頭戴面具,模仿動物的動作和聲音,表現原始人類的狩獵和生活場景,毛古斯舞蹈粗eb83ad4a3221d951b7156df723bdc69b獷豪放,具有濃厚的原始氣息,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擺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種傳統舞蹈,流傳于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區,舞蹈時,舞者雙手擺動,身體隨之起伏,步伐輕盈而富有節奏感。擺手舞是土家族人民歡慶豐收、祭祀祖先時的重要儀式之一;寨沙侗寨哆耶舞是侗族的一種傳統舞蹈,起源于廣西和貴州地區的侗族聚居區,后傳入四川,哆耶舞以歌伴舞,舞者手持花傘或彩扇,隨著歌聲翩翩起舞。舞蹈動作優美、輕盈,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蘆笙舞是苗族、彝族等民族的一種傳統舞蹈,廣泛流傳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的苗族和彝族聚居區,舞者手持蘆笙,邊吹邊舞,動作矯健有力,節奏明快,并且蘆笙舞是苗族、彝族人民歡慶節日、婚喪嫁娶時的重要儀式之一;阿細跳月舞蹈是彝族的一種傳統舞蹈,起源于云南和四川地區的彝族聚居區,舞蹈時男女老少圍成圓圈,隨著音樂的節奏歡快地跳躍,阿細跳月舞蹈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1]。在四川原生態體育非遺保護和發展工作中,要深化對原生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并從多角度探索保護和發展的措施,為非遺保護工作的創新推進奠定基礎。
三、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生存需求矛盾
四川作為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多民族省份,擁有豐富的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遺產是四川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積累的寶貴財富,體現了他們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獨特理解和表達。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和發展機遇,其背后涉及多重的矛盾和問題。下面將結合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保護與現代生存需求矛盾進行細化分析和解讀:
(一)生存與發展的矛盾
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沖擊下,四川的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被視為“落后”或“原始”的象征,從而被邊緣化[2]。一方面,這些遺產需要在現代社會中求得生存空間,以保持其活力和傳承;另一方面,它們也迫切需要在與現代體育文化的交流中尋求發展。但發展往往意味著改變,如何在保持其核心價值和文化特性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提升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例如:某些四川少數民族的傳統毛古斯舞體育活動,由于其獨特的規則和舞蹈形式,難以被現代社會廣泛接受,如為了迎合現代審美和需求而過度改造,則可能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內涵和特色,淪為一種純粹的娛樂形式。因此,如何平衡生存與發展的需求,既保持文化的原真性,又能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是這一矛盾的核心所在。
(二)守舊與創新的矛盾
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通常依賴于一套嚴格的傳統習俗和規則,這些習俗和規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文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但也可能成為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守舊與創新之間的矛盾在于,一方面要尊重和保護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維護其純潔性;另一方面又需要順應時代潮流,進行必要的創新以吸引更多的參與者和觀眾[3]。換言之,在四川的一些偏遠地區,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閉塞,原生態體育文化往往得以較好地保存。但隨著現代傳媒和交通工具的普及,外部文化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滲入這些地區,對當地傳統文化形成沖擊。面對這種情況,一味地守舊將難以應對外來文化的挑戰,而過度的創新則可能導致文化的異化。因此,如何在守舊與創新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是這一矛盾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三)原生態保護與現代化發展的矛盾
隨著四川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許多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保護這些遺產的原生態環境對于維護其真實性至關重要;另一方面,現代化發展帶來的基礎設施改善和生活水平提高,對于提升當地居民的福祉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原生態保護與現代化發展的矛盾對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過度的保護可能導致這些遺產的僵化和保守,使其失去活力和創新力;過度的開發可能導致這些遺產的商業化和庸俗化,損害其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保護與開發之間找到平衡點,實現這些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處理原生態保護與現代化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是一個復雜而迫切的問題。
四、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建議
在原生態與現代生存需求的矛盾視角下,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為了有效應對挑戰,四川地區應該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體育非遺保護和發展的建議,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支撐[4]。
(一)政府完善保護政策,減少矛盾問題
政府在保護和發展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應發揮主導作用,只有政府能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從政策資金供給的角度為體育非遺保護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才能形成非遺保護和傳承的環境,使保護傳承工作高效化開展。
一方面,政府應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明確非遺項目的保護范圍、保護措施、傳承機制等,為非遺保護提供法律保障。在此基礎上,政府應加大對非遺項目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非遺項目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傳承。
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社會各界參與體育非遺的保護工作,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保護機制,具體工作中可以通過減免稅收、提供貸款優惠等經濟政策,吸引企業和個人投資于體育非遺項目,推動其產業化發展,并且政府還可以與社會組織、學校等合作,開展體育非遺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體育非遺的認知和保護意識[5]。
這樣就能發揮政策保障的作用,從宏觀視角減少原生態與現代生存需求的矛盾沖突問題,為四川地區體育非遺保護和發展工作助力,使工作能取得良好發展成效。
(二)加強教育與宣傳,激活公眾參與意識
教育與宣傳是提升公眾對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和保護意識的主要方法,只有能通過合理化的宣傳教育,才能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到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中,取得良好的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效,并且在體育非遺保護工作中,有關部門通過廣泛而深入的教育和宣傳,可以激發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非遺保護的良好氛圍。在實際開展體育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的過程中:
在教育方面,有關部門應推動原生態體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學校可以將原生態體育項目作為體育課程內容的一部分,通過體育課程和校園文化活動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對原生態體育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同時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專家學者等進校園開展講座、演示等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6]。
在宣傳方面,有關部門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平臺和網絡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主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發布關于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報道和宣傳片,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和關注度,也可以舉辦賽事、表演、展覽等活動,讓公眾親身感受原生態體育文化的魅力和活力。這樣就能形成良好的宣傳教育體系,使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非遺保護和發展工作中,為四川體育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夯實群眾基礎,確保保護工作能取得良好發展成效。
(三)推進體育非遺活態傳承,形成良性循環
傳承人是體育非遺活態傳承的關鍵,因此四川地區在開展體育非遺保護工作的過程中,政府和社會應重視傳承人的培養工作,建立健全傳承人認定、管理和激勵機制。
首先,應定期對體育非遺項目進行普查,發現和認定具有傳承潛力的傳承人,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保障[7]。同時,還應建立傳承人培訓體系,通過學校教育、師徒傳承、培訓班等多種形式,提高傳承人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
此外,還應鼓勵傳承人開展創新實踐,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藝術等相結合,創造出符合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并且引導傳承人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和文化交流活動,展示和傳播體育非遺的獨特魅力,提高其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這樣就能形成體育非遺傳承人培育和保護體系,形成活態傳承和良性循環,促使四川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高效化發展、創新推進。
(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多元產業結合
在四川體育非遺保護和發展工作中,通過將非遺文化與旅游、教育、文創等產業相結合,可以形成多元化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首先,從體育非遺保護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角度看,四川地區可以將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通過打造特色旅游線路、開發體驗性旅游產品等方式,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感受原生態體育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將非遺文化與民宿、餐飲等旅游配套服務相結合,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和深入的旅游體驗。
其次,在推進體育非遺保護與教育產業融合的過程中,可以將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教育內容進行開發和推廣,確保能通過編寫相關教材、開設相關課程等方式,將非遺文化融入教育體系,培養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熱愛,也可以開展研學旅行、夏令營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體驗非遺文化。
其三,在體育非遺保護與文創產業的融合發展方面,四川地區可以將四川原生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創產品開發的重要素材,挖掘非遺文化的創意元素和特色符號,設計出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創產品,如:手工藝品、服裝飾品、家居用品等,滿足消費者的審美和實用需求,并作為非遺文化傳播的載體和媒介,促進體育非遺保護和發展工作的創新,使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能取得良好發展成效[8]。
五、結語
綜上所述,從原生態與現代生存需求矛盾的視角入手,在開展體育非遺保護和發展的過程中,四川地區應該重點對體育非遺資源進行挖掘,并準確把握原生態與現代生存需求矛盾的平衡點,積極提出多元化的非遺保護和發展措施,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做出積極的指導。唯有如此,才能系統化地提高四川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成效,在保持體育非遺原生態元素的同時,尋求現代化的發展生態空間,使體育非遺保護和發展在現代社會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王平.寧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與發展策略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24):47-48.
[2]蒲小玲,粟金濤.新時代大湘西地區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11):191-193.
[3]吳嘉瑞.新時代背景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發展研究——以四川秦巴山區為例[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23):9-10.
[4]孫海洋,宋智梁,李金輝等.黑龍江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與發展策略研究[J].高師理科學刊,2020,40(07):51-54.
[5]周彥宏,鐘順秋,劉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的四川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9,36(04):95-99.
[6]童國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四川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研究[J].武術研究,2018,3(07):78-81.
[7]韓帥舉.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路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7):173+175.
[8]鄒學亮.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茂名市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與發展[J].體育科技,2017,38(02):7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