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討人文體育觀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構建與發展對策,并分析其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武術文化氛圍的影響。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塑造積極向上的武術文化氛圍兩個方面,深入剖析了人文體育觀在武術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人文體育觀;高校武術教學;綜合素質;武術文化氛圍
一、引言
在當今社會,體育教育作為培養學生身體素質、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了廣泛關注。高校作為培養未來社會棟梁之材的搖籃,其體育教育更應注重傳承文化、弘揚精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武術作為中華傳統體育的瑰寶,既是強身健體的有效手段,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武術在高校教育中面臨了一系列挑戰,包括:課程設置單一、評估體系狹隘、學科邊緣化等問題。
二、人文體育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人文體育觀是一種強調體育活動不僅僅是身體鍛煉,更是對人文關懷的表達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領域,人文體育觀被廣泛應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面、更富有人文關懷的教育體驗。
首先,人文體育觀強調個體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身體、心理、道德等多個方面,使體育教育更具綜合性。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各類體育活動,不僅令其身體得到鍛煉,更能促使心理素質的提升,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
其次,人文體育觀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作精神。通過參與集體體育活動,學生能夠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相互關愛、相互尊重的品質。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擁有更強的團隊協作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另外,人文體育觀在教育中注重個體差異,強調因材施教。體育活動應當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身體狀況進行個性化設計,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這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夠促進他們對體育活動的持久熱情。
三、人文體育觀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1.武術與人文素養的關聯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融合了深厚的哲學思想、道德倫理和審美理念。
在武術的實踐中,學生不僅僅學習招式和技巧,更是接觸到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武術的套路中蘊含著對人生、道德、忍耐、尊重的教誨,這使得武術成為一種能夠潛移默化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獨特載體。通過對武術文化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傳統價值觀,增進對人類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形成積極的人文觀念。
2.人文素養對學生綜合發展的影響
人文素養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包括: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領域的理解和尊重。
在武術教學中,通過注重武術的文化內涵,學生將不僅僅是武技的實踐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這種文化傳承使得學生在武術的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廣泛的學科知識,促使其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發展。同時,人文素養的培養還有助于學生在社會中更好地融入,具備更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
(二)塑造積極向上的武術文化氛圍
1.武術文化的內涵與表達
武術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文化的表達方式。武術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準則和文學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武術文化。通過深入挖掘武術的文化內涵,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武術的價值和意義,激發對武術文化的熱愛。武術文化的內涵不僅局限于技術動作,更包括心境、修養、禮儀等方面,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層面。
2.人文體育觀在營造積極氛圍中的作用
人文體育觀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強調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和團隊協作。在武術教學中,人文體育觀的理念有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通過強調武術的文化價值,學生將更加注重團隊協作,共同感受武術的魅力。人文體育觀還能夠激發學生對武術的熱情,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形成向上向善的學習風氣。
四、人文體育觀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困境與問題
(一)教育體制的限制
教育體制的限制是高校武術教學中面臨的一項嚴重挑戰。這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與評估體系的不足以及學科邊緣化的問題上。
1.課程設置與評估體系的不足
當前高校武術教學的課程設置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在過于注重技術性的訓練,而忽視了武術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傳統上,課程以技術動作的傳授為主,缺乏對武術的哲學、歷史、文學等方面的深入挖掘。這導致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很難獲得全面的文化熏陶,無法真正理解武術的深層次內涵。
此外,評估體系的狹隘也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目前的評估主要側重于技術動作的執行水平,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養和團隊協作能力的考察。評估的單一性導致了無法全面衡量學生在武術教學中的發展,使得學生對于武術的認知僅停留在技巧的層面,而忽略了其文化價值和對人文關懷的理解。
2.學科邊緣化的問題
武術在高校教育中常常被邊緣化,僅僅被視為一種體育活動而非學科。這種邊緣化導致了武術教學難以得到足夠的關注和資源支持。學科地位的邊緣化帶來了多方面的問題,包括:師資力量的不足、教材和資源的匱乏等。缺乏足夠的支持,武術教學很難在高校內部形成系統而完善的體系,更談不上充分融入人文體育觀的理念。
學科邊緣化還使得武術被視為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學科,難以在整個高校體制中占有一席之地。這導致了武術教學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不穩固,難以引起決策層的足夠重視,進一步制約了武術教學的全面發展。
在解決教育體制的限制問題上,需要進行深刻的體制改革。通過調整課程設置,增加武術教學中人文體育觀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更好地獲得文化的熏陶。
(二)學生認知與態度的挑戰
學生認知與態度的挑戰是高校武術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生對武術的認知偏差和學生對人文體育觀的接受度問題。
1.學生對武術的認知偏差
學生對武術的認知往往受到影視作品和市場化表演的偏見影響,形成了對武術的片面理解。在大眾媒體的宣傳下,武術被夸大為一種戰斗技巧,而其文化內涵往往被邊緣化。這使得學生在接觸武術教學時更關注技巧的表面層面,而忽視了武術豐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價值。
這種認知偏差導致學生對武術的興趣降低,很難從內心深處理解和喜愛這門藝術。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更傾向于追求技巧的高難度和表面的花樣,而忽略了武術背后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傳承。這樣的認知偏差阻礙了人文體育觀在武術教學中的深入實施。
2.學生對人文體育觀的接受度問題
學生對人文體育觀的接受度也是一個嚴峻的問題。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對人文體育觀理念的陌生,學生可能難以接受將人文關懷融入武術教學的理念。在強調實用性和功利性的教育環境下,人文體育觀的理念顯得相對陌生,學生更容易接受傳統的功利性觀念,將武術僅僅看作是一種體育運動或技能訓練。
學生對人文體育觀的接受度問題不僅僅是因為其陌生感,還可能涉及對于個人發展的認知誤區。學生可能更注重個體的技術水平和競技能力,而忽略了武術在個人全面發展中的潛在作用。這種觀念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對人文體育觀的理解存在偏差,難以真正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
五、促進人文體育觀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對策
(一)課程設計與改革
1.引入人文體育觀的教學內容
為促進人文體育觀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深入應用,首要任務是進行課程設計與改革,將人文體育觀的理念融入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應從單一的技術訓練轉變為更為綜合和豐富的形式,包括:武術的歷史淵源、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等多層面的內容。通過深度挖掘武術的文化內涵,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武術的價值,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
引入人文體育觀的教學內容需要突破傳統的技術瓶頸,通過講座、討論、實踐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武術與人文關懷之間的聯系。例如:在教學中可以融入武術名家的人生故事、武俠小說的文學賞析等,使學生在武術的實踐中體驗到更為豐富的人文內涵。
2.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為了更好地體現人文體育觀的價值,必須調整評估體系,從純技術層面向綜合素質發展傾斜。傳統的技術考核方式難以全面評價學生在武術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和團隊協作能力。因此,評估體系應該更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人文情懷、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對武術文化的理解。
評估體系的調整需要建立全面科學的評價標準,包括:技術水平的考核、對武術文化的理解、在團隊協作中的表現等多個方面。這將激發學生對于全面素質發展的追求,使其認識到武術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門包含深刻文化內涵的學科。
(二)師資培訓與發展
1.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水平
教師是武術教學中的關鍵因素,其人文素養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人文體育觀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師資培訓應以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水平為核心目標。
首先,學校可組織專業的培訓課程,包括:人文科學、哲學、心理學等相關領域的內容,使武術教師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人文體育觀的理念。
其次,引導教師參與文化活動、參觀博物館、與人文專家進行交流等,拓寬教師的人文視野,使其能夠在武術教學中融入更為豐富的文化元素。
此外,建立多層次的培訓體系,包括:短期培訓、長期深造、國內外學術交流等,以不同方式滿足教師的培訓需求。通過這些措施,教師將更好地理解人文體育觀的核心理念,能夠在武術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將人文關懷融入實際教學中。
2.鼓勵教師參與人文體育觀研究與實踐
為了推動人文體育觀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實踐,學校應該積極鼓勵武術教師參與人文體育觀的研究與實踐。這包括:設立專項經費支持教師參與人文體育觀的研究項目,組織教師參與學術研討會、座談會,促進教師與其他學科領域的交流。此外,學校還可以設立獎勵機制,對在人文體育觀研究和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果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為了加強教師對人文體育觀的實踐,可以組織教師參與社區服務、文化活動、志愿者工作等,使其深刻體驗到人文關懷的實際效果。此外,學校還可以與社會文化機構合作,為教師提供更多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使其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體現人文體育觀。
(三)學生引導與激勵
1.設計多樣化的武術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對武術的濃厚興趣,高校武術教學需要設計多樣化的武術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全面地體驗和鍛煉。這包括但不限于:武術表演、武術比賽、武術夏令營、武術文化體驗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將更加深入地了解武術的豐富內涵,激發對武術的學習熱情。
活動的設計應該注重個性化,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特長,不僅有助于發現和培養學生的潛力,還能夠促使其在活動中更主動地參與,從而形成對武術的積極認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人文體育觀在武術中的理念,從而更好地融入其中。
2.培養學生對人文體育觀的理解和認同
為了培養學生對人文體育觀的理解和認同,需要在武術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引導。
首先,可以通過課程設置,將人文體育觀的理念融入武術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武術動作和套路,向學生解釋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武術的人文意義。
此外,學校還可以開設專門的人文體育觀課程,通過理論探討和實踐活動,使學生更系統地了解人文體育觀的核心概念和實踐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參與討論、小組活動、實地考察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和體驗人文體育觀的理念。
引導學生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的任務,還需要注重實踐的引導。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文化活動、志愿者工作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更直接地感受到人文體育觀的價值,從而形成對人文體育觀的深刻理解和認同。
六、結語
總之,高校武術教學中人文體育觀的構建和發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創新,才能使人文體育觀真正融入高校武術教學的方方面面,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有深度的武術教育。這不僅有益于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也將推動整個高校武術教學向更為人文化的方向發展,為中華武術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李鐵.人文體育觀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的構建及發展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80-181.
[2]陳功.人文體育觀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構建及發展對策[J].高教論壇,2017.
[3]涂波.人文體育觀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構建對策探究[J].決策與信息,20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