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在傳播學研究中,身體是否在場將影響人際傳播活動的方式及其效果,作為傳播活動的混合式教學也必然會受到身體在場的影響。本研究基于身體傳播視角,探究身體在場是否會對混合式教學方式和效果產生影響,提出身體在場是衡量混合式教學效果的尺度這一概念,旨在為混合式教學未來的發展路徑提供借鑒。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身體在場;身體缺席;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8122 (2024) 11-0137-04
基金項目: 2023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數字消費者行為學課程創新實踐研究”(項目編號: 230800179231231)。
混合式教學是伴隨互聯網和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在全球興起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這種將互聯網與傳統課堂進行雙向融合的方式已經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趨勢。然而,混合式教學效果一直受到諸多問題的影響。作為一種傳播活動,混合式教學只有傳播主體之間身體在場交流才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目前,關于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大多是從教學設計和發展路徑方面出發,較少關注到身體問題,而線上教學除了技術等硬性條件對教學的限制之外,師生身體的缺席也是導致教學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傳播學的重要理論——身體傳播作為理論視角進行探討,旨在為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提供更多理論依據。
一、身體在混合式教學中的重要性
混合式教學( 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教學(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1]。
通過搜集整理文獻發現,目前有關混合式教學的研究主要呈現兩大方向:一方面是按照混合式教學特點,從具體的學科教學實踐過程中分析混合式教學的設計和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是從學科理論的角度來深入分析混合式教學模式。關于混合式教學的實踐研究較多,有關混合式教學內涵、理論方面的研究較少。作為一種傳播行為,教學很難不考慮傳播主體。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傳播是精神的交往和互動,基本與身體無關。然而,如果我們假設傳播的前提是身體在場,那么,面對面的傳播就被當作是傳播的一種理想狀態[2]。在網絡傳播中,身體一旦缺席,傳受雙方會因為看不到肢體語言、表情等而產生焦慮。彼得斯認為,“身體在場是確信交流成功的基本前提”[3]。線上教學將教學從物質空間轉向虛擬空間,使教學傳播活動混合了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導致“身體在場的缺席”,這種“缺席”加劇了教師教學和學生聽課缺乏身體臨場感的焦慮,也增大了教學成本。
隨著計算機、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展,身體逐漸在交流和溝通中重現,并在傳播活動中呈現“一直在場”的虛擬在場趨勢,從而導致身體問題再次成為傳播學研究的熱點議題。回到教學活動中,各種智能終端設備的出現使得師生虛擬互動時身體以另外一種方式保持“在場”。對于我國大多數地區的教育教學來說,傳受雙方身體的在場與否仍然是影響傳播活動效果的顯著因素。因此,對于此類現象的研究還是要回歸身體。本研究以我國中部地區某高校的71名廣告學專業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對他們線上、線下學習《傳播學概論》的情況進行深度訪談,并對收集到的9萬多字的文字資料進行分類分析,從身體在場視角出發,探究身體在場與否對混合式教學效果的影響,旨在為混合式教學的發展與改革提供路徑。
二、線下教學中的身體符號
(一)雙語言符號協同提升教學效果
身體語言又稱行動語言,是指人們通過動作、表情、神情等傳遞信息、溝通交流,作為一種非語言符號,在現代化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言談舉止等賦予知識鮮活的生命,才能使學生在耳傳面授中獲得精準豐富的經驗與技能,學生對教師的即時反饋亦是如此[4]。在線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運用口頭語言和PPT、板書等書面語言,還可以通過身體語言活躍課堂氛圍,從而使學生在接收知識點時能夠心領神會。“線下課堂上,老師們能輕松看到我們不理解的表情繼而再次為我們講解,能看到我們的情緒繼而講解能夠調動我們情緒的課題”(訪談者Y23)。同時,線下互動場景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還能夠促進師生之間情感聯系和信任的建立,從而為教學活動的深度推進提供有力保障。例如,當學生要表達對教學內容是否理解時,只需通過一個“點頭”的動作或正向的表情直接向老師反饋,教師接收到此信號,就可以繼續下一步教學。因此,線下課堂教學是一種反饋及時、互動頻率高的傳播活動,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反應掌握教學進度,并相應地調整傳播內容或改變傳播方法,達成教學效果和目標。
(二)身體形象對課堂狀態具有增益作用
身體形象是指身體外形、動作、行為、言談舉止給人們留下的整體印象。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身體的情感神態、行為舉止、投入程度等都會成為身體形象的一部分,并影響交往[5]。線下課堂要求師生必須到場,這也使他們不得不注重自身的禮儀形象。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履行儀式的過程也將作為課堂參與的一部分。因此,學生對待課堂的態度會更加重視,并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課堂學習?!霸趯W校的課堂上課,不僅僅是單純地聽老師講一些知識,還包括一些日常的與老師、同學間的交往與交流,那么,這就得講究一些必要的禮儀,至少沒有人會穿著睡衣、沒有洗漱就去教室上課吧!將自己收拾整齊了,準備好相關的用具再去教室上課,這種上課的儀式感會給人帶來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也會更加重視自己將要著手處理或者經歷的事?!保ㄔL談者L01)。
(三)真實的課堂環境督促學生自主參與課堂
線下課堂的教學環境能對學習行為施加顯著的正向影響。學生置身于實體教室時,桌椅、講臺、投影設備以及老師、同學等臨場感要素都會為他們的“前臺表現”提供最佳環境和氛圍。教師生動地課堂講授、與身邊同學的交流都是真實可感的,這些互動反饋元素共同建構出的課堂臨場感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以本次研究對象為例,《傳播學概論》是新聞傳播學類學生的核心課程之一,諸如媒介即訊息、沉默的螺旋、傳播過程模式等知識點的概念都是高度凝練且較為抽象的,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方式進行闡釋才能達到教學目標。“文科很多知識點都很抽象,單靠老師隔著屏幕講解是有點難領悟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的話,我們可以通過老師的神態,甚至通過老師在課堂上放視頻然后大家一起討論來加深理解”(訪談者F08)??梢姡瑢τ趶碗s抽象的知識點來說,線下教學帶來的身體全方位感知能夠促進學生理解,使師生雙方深度互動,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交互傳播下的身體缺席
(一)交流障礙:機器阻礙面對面的身體語言傳播
人際傳播是一個持續的雙向互動過程,受眾的反饋除了能幫助傳者調整傳播內容外,也會對傳者自身產生顯著的影響。對教師而言,學生的反饋起到了支撐教學信心的作用。線上授課時,教師無法直觀地觀察課堂狀況,這種現象對教師具有持續的減益作用。當長期處于僅單向輸出狀態時,教師容易產生諸如“學生是否聽懂了”“到底有多少學生還在聽”“自己是否已掉線”之類的焦慮情緒,會嚴重影響教師的授課心態,這也是線上授課時教師普遍體驗感差的一個關鍵原因?!耙驗楦糁聊?,有時無法靠學生的神態眼神獲得回應或肯定,即使是語言上的回應也常常不是自然、及時的,我會更加頻繁地邊講課邊詢問學生的想法,有時只是確認學生們還在不在聽”(訪談者S06)。當教學心態受到影響后,部分教師會降低知識點的講授質量,甚至放棄講解引申內容,從而導致整體教學質量下降。此外,線上教學客觀上會造成師生雙方的身體缺席,導致師生之間眼神交流的阻斷,同時,其帶來的“隱匿性”也容易使學生脫離課堂環境壓力,降低參與課堂互動的意愿。
(二)形象虛擬:身體退場導致課堂儀式消失
在進行線上教學時,師生的身體處于熒幕的“后臺”,由此,學生的課堂缺少了監督,身體更加自由。學生上課不必再為課堂的儀式感而過多注重自身的形象,身體就會處于放松狀態,心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約束?!熬€上課堂在群里發言時,即使自己回答錯誤或是不夠準確,別人也看不到自己的窘樣,很多同學都大膽地參與了討論”(訪談者W09)。正是因為線上教學時學生的身體不被看到,自身的身體形象不再被他人凝視,一些學生會放下心理防備,更加大膽地表露意見,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人的延伸。線上教學雖然身體“退場”,但虛擬的身體形象(頭像或昵稱)還是會以一種新的方式——“比特”代替身體在虛擬環境中在場。例如,上課時教師會在學習通或其他軟件設置簽到,或“扣1”查看到課率。
盡管虛擬身份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課堂的傳統儀式感,但顯著減輕了因現實生活中群體注視而帶來的心理負擔。許多平時因害怕在人前出錯而不敢發聲的學生,借助社交媒體,可以毫無顧慮地與老師進行線上互動。訪談對象Y11提到,“我平常在課堂中就算真的很想說出自己的想法,但害怕說錯,害怕在陌生的同學面前發言,所以選擇了沉默。而在網絡教學的過程中,我就會很大膽地發表言論,因為我知道單單憑一個名字,沒人知道我是誰、長什么樣子”。
(三)場景消弭:交互式傳播加大傳播隔閡
線上教學過程中,平臺可供性使學生僅以一個個虛擬頭像就象征著處于課堂之中。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真實情況隱匿于虛擬頭像之下,身體得到釋放,幾乎不受紀律的監管和約束。在完全依賴自主性學習的情況下,學生極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在訪談中很多同學談到了這一點,其中有位同學的事例較為典型。他談到了自己在線上學習過程中“釋放天性”的經歷,“在沒有外力監督的情況下,我有時會很想偷懶,比如睡懶覺,在床上簽到后外放課堂的聲音,自己卻呼呼大睡;下午上課時,會因為困意而關閉直播,直接到臥室躺下”(訪談者L03)??梢?,盡管線上授課具有時間靈活、資源充足等優勢,但在自由的環境下,身體不再受到課堂紀律和環境的約束,可能導致學生根本無心學習,使線上授課的優勢無法發揮作用。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教學既要重視外部刺激與外在反應,又要重視內部心理過程的作用。具體到教學而言,教室的環境將敦促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堂紀律將約束學生的課堂行為;線上教學時,因為師生的身體缺席,教師基本失去監督能力,導致紀律和制度難以發揮影響力。此外,線上平臺單一的聲道和扁平的界面無法替代真實課堂中多維立體的傳播環境,在虛擬環境中,靠文字表達的局限也增加了師生交流會意的難度和成本。
四、混合式教學的未來發展路徑
(一)發展方向:“身體交替在場”
線下教學能夠使師生之間實現高度沉浸式交流,教師能夠運用多樣的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實時調整教學進度,保障授課質量。較強的課堂臨場感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這些均與學生的整體學習成效密切正相關。線上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身體缺席、交互模式的缺陷會導致互動匱乏,進而影響教師的授課狀態。單一的溝通形式制約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監督不力使得教學紀律制度難以發揮影響力,這些都將導致師生雙方無法完全投入到課堂中,致使整體教學質量下降。身體在場具有媒介傳播不可替代的意義。傳統的線下教學是身體在場的面授教學,師生能夠充分溝通交流,實現教學目標。線下溝通時,人的面部形態、身體動作會散發出豐富的社會信息,給人以“社會在場”感,即一種生存性安全感,這也應當是虛擬條件下身體保持社會在場的目標。當身體無法“真實在場”時,我們也要充分利用各種外部條件保障線上教學,實現師生雙方的“虛擬身體在場”。身體“真實”與“虛擬”的交替在場,能夠最大化提升混合式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實現師生“線下+線上”課堂的“身體交替在場”,應是混合式教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實現路徑:運用虛擬現實技術
當前,主流網絡教育教學平臺已能實現所有與課人員的視頻連線,這種方式相較學生只顯示頭像、教師只共享屏幕的線上教學而言,課堂的紀律性、“社會在場”感和臨場感更強。然而,現階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學手段較為單一。當教師需要共享屏幕展示資料時,視頻的顯示限制將再次使師生的身體畫面離場。二是單一的聲道使得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仍較為困難,頻率較低。三是攝像頭拍攝的畫面仍難以達到較好的監控效果,隨著課堂人數的增加,監控的效果還將進一步遞減。
現階段的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在虛擬形象中整合身體的全部感知器官,真實地展現空間細節,從而讓虛擬的身體形象能被更加真實地調動[6]。高度發達的虛擬現實技術通過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深度耦合,為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提供多元化環境,為解決混合式教學中身體缺席的現象提供了有效方案。借由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出的課堂環境、虛擬小組等更加立體逼真,參與課堂的教師和學生將以貼近原貌的虛擬形象置身其中,通過全方位還原參與者的神情、動作,使參與者仿佛置身于真實的課堂環境之中,給予其沉浸式課堂體驗。彼時,由線下課堂和虛擬課堂共同建構的“身體交替在場”的課堂環境,將解決當前混合式教學因身體缺席而引發的問題。
(三)實踐效果: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傳播條件
混合式教學的出現,革新了以往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利用終端設備更大程度地跨越空間參與進課堂,實現教學方式的飛躍。如今,虛擬現實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被廣泛運用,為線上教學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然而,隨著“技術替代人工”,“師生關系”逐漸變成“人機關系”。面對這些“技術利維坦”式的風險,我們應當警惕給教育教學帶來的不利影響,結合線下課堂師生面對面交流的即時性、真實性和儀式感,真正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更好地為教學服務[7]。
五、結 語
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混合式教學將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本研究不僅為混合式教學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也為教育工作者在設計混合式教學課程時提供了參考。未來,教育者應更加注重身體在場這一要素,在混合式教學中靈活調整線上線下授課比例,以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本研究也希望為混合式教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動教育事業的持續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2] 劉海龍.傳播中的身體問題與傳播研究的未來[J].國際新聞界,2018,40(2):37-46.
[3] 約翰·杜翰姆·彼得斯.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M].鄧建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326.
[4] 張再林,馮合國.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探現代教育理念的轉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4):3-7.
[5] 趙建國.身體形象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 2015,453(9):28-31.
[6] 覃嵐.身體與世界的知覺粘連:從在場到虛擬在場[J].編輯之友,2020(11):76-81.
[7] 陶磊,汪萍平.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之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12):119-126.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