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術語是為了限定詞義指向,確保表達精準性,便于專門領域和學科應用。但術語總是要放在一般語境中使用,如果術語與大眾對詞匯的認知存在偏差,就容易出現混淆。
“槍機”一詞就是很好的例子。國內武器專業書籍和資料中,“槍機”作為術語是指閉鎖機構中直接關閉彈膛,承受火藥燃氣膛底壓力的部件1,也稱“機心”2,其功能和結構相對簡單,在某些特殊槍械結構中只包括一個零件,有時會包括內含的擊針、拋殼挺等,但不包括機框、閉鎖卡鐵、復進簧等其他零件。這一術語定義與其他部件的邊界清晰,有利于教學、研發、生產,但卻與普羅大眾對槍機一詞的理解不同。漢字“機”是指由許多部件組成,可以做功或有特殊作用的裝置和設備3,大眾一般認為槍機是槍械運動部件的集合和總成。各種通用詞典更貼近大眾理解,將槍機定義為槍上發射槍彈的機關4,當然,通用詞典也有別出心裁的,比如使用最為廣泛的現代漢語詞典5說槍機就是扳機。網絡釋義認為槍機是槍械機件的總稱,這些機件結合起來互相連動,以完成上膛、發射、退殼的動作。

術語“槍機”用在學術領域也存在一些瑕疵,例如“槍機組件”一詞在專業書籍、教材中經常出現,通常指槍機和機框的組合。如果把槍機組件中的槍機嚴格理解成術語“槍機”,則槍機的組成零件就不應該包括機框,恰好與希望表達的意思相反。
英文資料中至少有3個詞匯被翻譯為槍機6,分別是 action、bolt和block。action既可以指槍械完成進彈、閉鎖、擊發、開鎖、退殼等動作的機構7,也可以指該機構的動作原理。action與大眾認知的槍機概念非常接近,央媒、軍媒提及槍機時往往是指action,而不是術語“槍機”。


至于bolt和block是兩大類不同的槍機閉鎖結構8。bolt是指圓柱體的進彈、閉膛部件9,通常采用回轉閉鎖,自身包含閉鎖卡筍,既封閉彈膛,也確保鎖定。bolt也被翻譯成“槍栓”,一般僅指手動裝填槍械的閉鎖件,也就是所謂的栓動步槍、“拉大栓”,在自動槍械上往往不這樣叫。block是breechblock的簡稱,是指后裝槍上用來封閉膛尾、抵抗燃氣壓力并防止燃氣外泄的部件10。block通常不回轉,只是堵住彈膛,需要卡鐵類的鎖定件來實現鎖定?;鹋陬I域將block翻譯為“炮閂”11,早期部分文獻中也把槍械的block翻譯為“槍閂”12。
無論“槍栓”還是“槍閂”都不能作為術語,首先是因為栓、閂同音,難以分辨。其次是因為栓、閂詞義本身就有交叉,“門栓”和“門閂”基本同義。栓本意不是指圓柱形物體,而是指器物上可以開關的機件13,只是因為螺栓、消防栓等引申新詞的廣泛應用將栓與圓柱物體聯系在一起。再次是炮閂或門閂也詞不達意,閂是橫插在門后使門推不開的棍子,block的作用是封閉彈膛,其實是門體,保持block鎖定的零件才是門閂。不過“炮閂”一詞已被廣泛接受。
考慮普遍理解和高效傳播,不妨將術語“槍機”概念調整為與action基本一致,即在后膛位置實現裝彈、閉鎖、擊發、開鎖、退殼的相關部件,將bolt和action合稱閉鎖件,其中bolt翻譯為回轉閉鎖件或轉栓結構,將block翻譯為閂式閉鎖件或閂鎖結構。為方便討論,后文暫按此例使用。
我國槍械研究起步不算早,對早期一些槍械概念的定名還有缺憾,例如block。作為閉鎖結構的一個大類,block在19世紀后裝槍上經常應用,產生了很多種不同的槍機類型,國內翻譯五花八門。
最典型的當屬rolling block action,在不同的書籍、文章和互聯網上被譯為滾塊式、轉塊式、滾輪式、滾軸閉鎖、滾動閉鎖、轉動閉鎖、旋轉閉鎖等十幾種名稱,工具書中譯為槍機下轉式14或下轉后退閉鎖15。
下轉式槍機或下轉后退閉鎖槍機是基于其閉鎖件外露的上半部分開鎖動作來命名的,符合國內槍械學術體系。但rolling block action槍機機構是一個雙軸結構,前面的閉鎖件和后面的鎖定件分別繞軸縱向轉動。閉鎖件如英文命名一樣,只是滾轉,沒有下轉、后退的動作。要說下轉的話,馬蒂尼-亨利步槍的tilting block action才是明顯下轉。所以這兩個官方命名略顯勉強。


滾塊式槍機、轉塊式槍機中的“塊”是對block的英文直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此處block是breechblock的簡稱,強調是后膛封閉部件,“塊”的翻譯顯然丟失了英文命名的精華。旋轉閉鎖槍機這個詞會與回轉閉鎖槍機混淆;滾輪式槍機略得其形,全失其神,因為閉鎖件不算是滾輪;滾動式槍機和轉動式槍機則會讓人誤以為閉鎖件位置會前后移動。
完全表達英文rolling block action的含義,應該叫閉鎖件滾轉式槍機或者滾轉閉鎖槍機。只是這2種命名都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再說其他的block action,falling block action有起落式16、下落式、立楔式、豎楔式幾種翻譯,讓事情更加復雜的是falling block action本身就存在和sliding block action或dropping block action 混用的情況,可見定名問題不是漢語獨有。sliding block action 被翻譯為滑動閉鎖槍機或滑塊式槍機,droppingblock action 就是下落式槍機了。
中文名稱最為統一的是trapdooraction 活門式槍機, 但trapdoor 原意是地板或屋頂上水平方向的門,中文活門完全沒有這層含義。另外trapdoor action 按照其他blockaction 的命名法,應該叫作hingedblock action 更為合適,翻譯為鉸接閉鎖槍機,可惜國外叫hinged blockaction 的也不多。中文必須叫鉸接閉鎖槍機,不能只叫鉸接式,因為會與鉸接機匣hinge frame 混淆。

IFKY/90b84vo5d05NH/vVA==馬蒂尼- 亨利步槍槍機機構從英文名稱開始亂起,按照blockaction 命名規則, 應該叫tiltingblock action 傾斜閉鎖槍機, 也可以叫pivoting block action 樞軸閉鎖槍機,但也有研究者將其歸類為falling block action 起落式槍機的深度變種,不單獨歸為一類blockaction, 所以直接稱Peabody action皮博迪式槍機。這個結構不是皮博迪獨有獨享的,巴拉德步槍有另一個形式的tilting block action, 因而統稱為皮博迪式也不合適。
另外dropping block action 有時和falling block action 通用,有時被認為是falling block 和tilting block 兩類槍機的合集。sliding block action有block 的時候和falling block action通用,沒有block 的sliding action 又變成了pump action 泵動式槍機,說的是上膛驅動方式,而非閉鎖結構,也叫唧筒式槍機、推拉式槍機、拉管式槍機,早年中國大眾專業知識缺乏,不少人看到操作泵動式槍械時手部動作有來有往,誤認為叫來復槍(線膛槍),但pump action 多用于霰彈槍,反而是滑膛槍。英文中文亂成一鍋粥。





另一個重災區是多發裝填手動槍械,標準名詞叫“連珠槍”17。但這個詞一聽就有清朝、民國的年代感,現在這類槍械被廣泛稱為“連發槍”1819。然而連發是與單發/半自動對應的,指全自動發射模式,所以連發槍應該指具備全自動射擊功能的槍械,替代連珠槍并不合適。這類槍械的另一個標準名詞叫作“彈倉槍”20,問題是彈倉槍可能是半自動而非手動的,例如M1加蘭德、 SKS半自動步槍。還有一個名詞“速射槍”,有時指多發裝填手動槍械,有時指全自動連發槍械,其實速射本身是一個射擊行為,例如奧運會手槍速射項目。如果繼續延伸,單發槍到底是單發裝填還是單發射擊?好像沒法定論。嚴謹的話,應該分別以單發裝填槍械-多發裝填槍械-彈匣供彈槍械、手動槍械-半自動槍械-全自動槍械相區別,不過約定俗成的用詞習慣估計難以修改了。
定名的問題也源于漢語本身的多樣性??üS、卡榫、突筍、突榫、凸筍、凸榫都是一個東西,大家都明白,就是寫出來都不一樣。細研究的話,卡筍是含義最為準確的,也是部分專業書籍認定的術語21,但這個真的很難統一。類似的還有后坐和后座。
比較迷惑的是“彈心”和“彈芯”。專業書籍全部統一使用彈心22,但現在彈芯用的越來越普遍。細分析的話,早期武器領域從生產、制造角度考慮,彈殼、彈心是外殼和內里的關系。而現在彈芯結構具有各種功能性意義,用“心”字表義不足,“芯”字似乎更貼近。
我國槍械自動原理分類如下23,其中很多分類與西方存在差異,名詞自然也是不同的。
槍機后坐式自動原理的英文是blowback operation,直譯為反沖式自動原理或反吹式自動原理,考慮到有個相對的blowforward operation,本文暫時叫后吹式自動原理。槍機后坐式自動原理下的自由式對應simple blowback簡單后吹式,半自由式則對應delayed blowback operation延遲后吹。英文詞匯的問題在于direct impingement導氣管式自動原理也是要后吹的。中文詞匯的問題在于其他自動方式下槍機也是要后坐的,且自由槍機也不是純自由的,有復進簧頂著,半自由式槍機也不算半自由,只是延遲開鎖。




剛才說的blowforward operation,官方翻譯為槍管前沖作用式,之所以不簡單地說成前沖式,似乎是為了與前沖擊發advancing primer ignition相區分。槍管前沖作用式這個詞看似與身管后坐式相對,實際上blowforward operation更接近自由槍機,實與槍機后坐式相對。
貝內利半自動霰彈槍的自動原理,廠商命名為inertia driven system慣性驅動系統,歸類為recoil operation的一種,用中文則怎么說都不合適,慣性后坐驅動其他的自動原理也都涉及,特別是自由槍機常常就被稱為慣性閉鎖。
另一個差異化概念是“楔緊”,是指由斜面或螺旋面作用產生側向分力而引起的附加摩擦現象24,英文寫作wedge tight或wedge,都無法反映出楔緊的中文含義。




中文自身差異化概念的例子是“撞針”和“擊針”,現在基本上認為是同義詞,而且撞針一詞用的越來越少。很多書籍教材直接將槍機擊發機構分為擊針式擊發和擊錘式擊發25 26。實際上單純的擊針式擊發是不存在的,因為擊針通常是細長較輕的針型零件,即pin,是擊錘能量的傳遞工件,也有固定在其他部件上,依靠其他部件的力量擊發,反正擊針自身不具備擊發功能。而撞針自身具有一定質量,在彈簧驅動下直接擊發底火,相當于平移桿式擊錘27,即英文stiker。所以兩個概念有所區別,不宜混用。
說到擊錘,英文有個hammerless,直譯是“無擊錘”,看起來等同于撞針擊發加固定擊針的合集,實際上也包含隱藏式擊錘,即擊錘零部件全部封閉在機匣內的情況,并非真的沒有擊錘。


“準星”“照門”這一對概念也很有意思。英文中只有前后瞄準具的說法,國內特意安排了這一對專用詞匯,可見國內對瞄準的重視程度。準星一詞出處應是秤上的定盤星,指稱前瞄準具非常恰當。照門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原本是映照門扉的意思。國內沒用弩機的“望山”“照山”,而用照門來稱后瞄具,原因不得而知,有可能是立框表尺式瞄具看起來很像一扇門。但缺口式瞄具就沒那么像了,覘孔式則完全不像。拋開關于有沒有必要為前后瞄具專門起名字的討論,也不用管像不像門,這對概念真的很好聽。
除了以上提到的,槍械領域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名詞,例如底火、護木、護手和前托,膛口和槍口,彈底和彈肩,彈丸和彈頭,毛瑟槍、沖鋒槍等等。不過世界上沒有絕對精準嚴謹的語言體系,也不必追求用詞大同,能夠有效交流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