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給《財經》發來一份國家衛健委信訪回復單,其中明確提到愛爾眼科(300015.SZ)旗下有醫院存在虛假診斷證明及涉嫌商業賄賂的問題。
此事源起于三個月前,艾芬寫給國家衛健委一份實名舉報信。舉報信中稱,為患者完成近視手術后,愛爾眼科醫院工作人員不填寫診斷證明上的手術時間,在醫生簽名和醫院蓋章后,將診斷證明和醫生簽名時所用的筆都交給做完近視手術的患者或家屬,囑咐對方自行填寫虛假的手術時間,再交給相應部門或機構以通過體檢。
愛爾眼科為一家全球范圍內的眼科醫療集團,主營眼科連鎖醫療機構,從事各類眼科疾病診療、手術服務與醫學驗光配鏡。
11月20日傍晚,愛爾眼科回復《財經》,(國家衛健委)回單中所提到的有關醫院違規事宜,屬地監管部門已經給予相應處罰,相關涉事醫院已按照監管部門要求進行了整改,愛爾眼科醫院集團也按照內部規定,對涉事醫院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嚴肅處理。
國家衛健委在給艾芬的信訪回復單中稱,在對江蘇省、安徽省、湖北省等三省的93家愛爾眼科醫院排查后發現,其中四家醫院涉嫌出具虛假診斷證明,分別是江蘇南京愛爾眼科醫院、揚州愛爾眼科醫院、安徽蚌埠愛爾眼科醫院、湖北咸寧愛爾眼科醫院。在此次排查前,上述三省已根據日常監管和群眾反映,掌握部分愛爾眼科醫院出具虛假診斷證明情形,并依法依規作出行政處罰。
回單中還稱,本輪排查新發現的違規情形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置。
這不是醫生艾芬第一次舉報愛爾眼科。雙方的矛盾,始于一場白內障手術。
2021年1月3日,艾芬繼續在微博轉載題為“艾芬:我在愛爾眼科治療后幾近失明,希望以親身經歷曝光愛爾眼科診療不規范行為”的文章。自述“2020年5月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接受了右眼白內障手術,植入了人工晶體,花費2.9萬元。到10月份,右眼視網膜脫落,而今幾乎失明”。
她告訴《財經》,視網膜脫落當天,她曾到武漢愛爾眼科求助,被要求回武漢市中心醫院就診。艾芬認為術前醫生未仔細檢查眼底,事后多次復查也不規范,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對此,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曾對《財經》稱,有關艾芬提出的質疑,“我們都一一對她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隨后,2021年2月9日,艾芬又在其個人微博發文稱,已經向武漢市衛健委醫政醫管部門遞交了“實名舉報湖北愛爾眼科總院醫療行為違法違規問題”的舉報信。
雙方爭執的焦點有,艾芬的視網膜脫離與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是否相關;對艾芬的治療手段是否恰當;手術前醫院是否對艾芬的眼底進行仔細檢查等。雙方各執一詞,糾紛持續發酵。
2022年,涉事醫生王勇宣布起訴艾芬名譽侵權,愛爾眼科聲明支持醫生依法維權。該案經一審、二審,于2023年終審宣判艾芬敗訴。
敗訴后,艾芬根據判決要求發布了致歉聲明,稱本人依據判決向王勇道歉。本人同時保留申訴的權利!”王勇當天回應,“艾芬的‘道歉’未經法院審核,依法屬無效。”
“我是醫生也是愛爾眼科受害者,我拒絕了愛爾眼科給我兩套江景房私了的條件頂著各種不可思議的壓力堅持揭露愛爾眼科真相已四年余。”艾芬在給國家衛健委的上述舉報信中寫道。
在艾芬這份最新的舉報信中,除了反映愛爾眼科出具虛假診斷證明,艾芬還向國家衛健委反映宿遷科以康愛爾五官醫院存在商業賄賂問題。

艾芬提供了一個名為“借支季節性工資臺賬”的excel表格顯示,宿遷科以康愛爾五官醫院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共向轉介人支付超78萬元回扣,這些轉介人主要為宿遷各地醫療系統員工和公職人員。
國家衛健委在上述信訪回復單中回復稱,2022年宿遷市衛健委收到相關舉報,聯合市場監管、醫保等部門開展調查,并于2023年4月處理完畢。目前,宿遷科以康愛爾五官醫院已經注銷,涉案相關人員已經由當地的紀檢監察部門處理。
愛爾眼科提供給《財經》的信息稱,集團董事長陳邦于2022年1月29日凌晨向全體員工發出公開信,要求集團全面擁抱社會監督,堅持刀刃向內、推動自我革新,并成立專門機構,持續推進醫療和經營管理規范,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巔峰時期的愛爾眼科在2021年,市值近4000億元,時至今日市值縮水近三分之二。
至2024年11月20日收盤,愛爾眼科每股15.19元,總市值約1417億元。
在過去的十多年,作為一家擴張迅速的民營醫院,愛爾眼科的總營收從2009年的6億元至2023年的200多億元。據其2023年報稱,實現門診量1510.64萬人次,同比增長34.26%;手術量118.37萬例,同比增長35.95%。
愛爾眼科的營收增長得益于中國對眼科醫療服務需求的持續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至21.1%。隨著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預計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4億以上。
老年人容易患白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眼病,還有老花眼的相關治療需求也在逐步提升。體現在愛爾眼科的業績上,就是2023年報告期內愛爾眼科白內障項目服務收入同比上升達55.24%。
另一方面,國家疾控局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1.9%。近視人群呈高發化、低齡化、高度化。愛爾眼科2023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視光項目收入同比增長31.25%。
面對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愛爾眼科的應對是擴張、再擴張。
創立于2002年的愛爾眼科,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全球范圍內已擁有881家醫療機構。據其官網介紹,全球員工總數達50000余人,其中眼科醫生及視光師總數7100余人。
僅2024年7月29日,愛爾眼科一次性收購虎門愛爾、運城愛爾等35家醫院部分股權,斥資8.98億元。早在2023,愛爾眼科在長沙、上海、廣州、成都、重慶等眼科中心已運營,武漢、沈陽在推進建設中,北京、深圳已開始籌備。可以看出,愛爾眼科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在大城市的布局。
大手筆的外延并購可以鞏固公司在眼科醫療市場地位,發揮規模效應,但也累積下了巨額商譽。
在并購中,項目估值高于可辨認的賬面凈資產從而產生商譽。2023年初,愛爾眼科的商譽是54.58億元,年底達到了65.33億元。其中的風險在于,一旦發生大額商譽減值將直接影響利潤表現。
“商譽是表象,背后核心問題是并購之后的整合和駕馭問題。”愛爾眼科回應《財經》稱,以公司2020年發行股份收購的30家境內眼科醫院為例,在并入上市公司體系后,即便經歷2020年-2022年的新冠疫情特殊時期,其整體凈利潤復合年化增速仍超過了28%,也體現了該公司對收購標的的整合能力。
愛爾眼科持續大手筆并購帶來的風險,也引發了投資者的注意。
不僅是醫生艾芬的持續爆料,愛爾眼科旗下各地醫療機構眾多,因涉及醫療廣告、衛生監管等違規被罰時有發生,一系列醫療事故、虛假廣告等問題屢被媒體曝光。
如桂林愛爾眼科醫院有限公司因違反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被桂林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罰款10萬元,具體情況是因未經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分別在2023年10月24日、10月2日擅自開展義診診療活動;安排未取得醫師資格的醫學專業畢業生獨立從事義診診療活動,為群眾實施白內障篩查。
天眼查數據顯示,愛爾眼科及其旗下公司共有413條相關裁判文書,涉及醫療損害責任糾紛、生命權和健康權糾紛等。
此外,愛爾眼科旗下醫院因違反廣告內容管理規定、不正當競爭行為等,受到150條行政處罰。
曾經位列愛爾眼科前十大股東的淡馬錫富敦在減持中。2024年一季度,淡馬錫富敦在愛爾眼科的持股數量是5782.1136萬股,而在2023年底時,這個數字是8861.0175萬股。淡馬錫富敦投資有限公司,屬于新加坡主權財富投資公司淡馬錫旗下,主要投資于中國二級市場。
不唯淡馬錫富敦,愛爾眼科的前十大股東里,2024年一季度共有五家減持,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減持7403.9萬股,中歐醫療健康基金減持4205.2萬股,華寶中證醫療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減持252.5萬股,易方達滬深300醫藥衛生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減持257.2萬股。
以一季度末愛爾眼科股價12.8元計算,上述的五家機構合計減持約19.5億元。
對此,愛爾眼科曾在8月2日回應《財經》稱,各機構有不同的看法屬于正常現象,機構依據其投資風格和對于市場的判斷交易上市公司股票,屬于機構個體行為;公司經營正常,無應發布而未發布的信息。
時至2024年,從眼科類上市公司披露的三季報看,行業普遍承受一定壓力。愛爾眼科的業績也顯露出疲態。
財報顯示,2024年1月-9月,愛爾眼科實現營業收入163.02億元,同比增長僅為1.58%;歸屬凈利潤為34.52億元,同比增長8.50%;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31.13億元,同比上升0.26%。這和前幾年動輒超10%、20%的增長數據相差頗遠。
尤其是三季度,愛爾眼科更是迎來罕見的負增長——營收、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0.68%、4.56%。
10月30日,愛爾眼科公布的三季報還顯示,經營性現金流下滑22.88%,財務費用增加了120.03%,主要系本期并購醫院帶來的租賃利息費用增加,以及匯率波動所致。
從2024年前三季度來看,愛爾眼科業績增速明顯的放緩并出現下滑。2024年一季度,愛爾眼科營收增速為3.5%,二季度為2.25%,三季度同比下降0.68%。據悉,愛爾眼科營收增長緩慢的直接原因就是門診量增速放緩。
據其半年報披露,與去年同期相比,愛爾眼科在屈光、白內障、眼前段、眼后段、視光服務上的項目增速均大幅下降。作為其重要營收支柱之一的屈光項目,營收僅同比增長了3.16%,而去年上半年增速超過60.28%的白內障項目,今年同期僅微增了3.64%。
愛爾眼科相關人士表示,公司的醫院數量、門診量、手術量較大,盡管管理較為規范,但是仍然難以完全杜絕個別機構出現違規的情況,隨著規模越來越大、管理半徑越來越長,公司在管理體系上也在動態優化,希望提升臨床專科醫療質量管理水平,以保障醫療質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