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適應新時代教學模式,小學體育教育應將教學重點放置在學生興趣培養與運動特長發展方向,進一步加強學生運動興趣、體能訓練,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良好體質基礎。由此,對小學體育興趣培養與運動特長發展進行了研究分析,對小學生體育課程具體實施措施與運動特長發展要點進行探討,以期為小學體育教學提供有力幫助。
關鍵詞:小學生;體育;興趣培養;運動特長
一、引言
小學體育課程在教育階段權重逐漸加大,體育教學的良好開展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又能增強身體素質,是教學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小學生綜合素質要求日益增長狀態下,小學體育教師應結合學校教學環境及體育設施,對學生體育興趣培養提供適宜的教學平臺,并讓學生運動特長獲得健康發展。
二、小學生體育興趣培養與運動特長發展意義
(一)加強學生運動興趣
傳統體育課程教學運動器材及運動項目比較單一、乏味。例如:長跑、拉伸、跳繩等。這些項目雖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身心健康提供幫助,但由于教學方法以及設施的陳舊,并不能引起小學生運動興趣,致使體育課程并沒有達到鍛煉學生體魄教學目的。在這種情況促使下,即使教師通過增加鍛煉時間、次數,以及施加運動強度,都不能達到體育課程教學要求。因而,體育課程教學方法需要改變。教師引領學生以“游戲化”“趣味化”“多樣化”的活動項目,可促使學生對體育課從思想深處發生改觀,對“運動”重新拾起濃厚興趣,從而不會再出現學生消極鍛煉局面,加強小學體育教學質量。
(二)加強學生自主鍛煉意識
激發學生興趣喜好可以加強鍛煉效果,促使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加強身心健康。體育課程是國家義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教師引以重視[1]。體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學生在學習之余提升身體素質,而實施的一項教學手段。體能增強需要長久堅持,并在日積月累下養成自主運動良好習慣。但這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為達到教學目的,體育教師應關注學生年齡階段興趣喜好,以及心理發育程度,通過有針對性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運動興趣。這樣,才會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到體育課程具有的價值與意義所在,并愿為增強身體素質而長久堅持。
(三)改善學生心態
在以往教學模式下,小學體育課程授課意義在于獲取足夠的考試成績,致使學生在平日教學環節接受的,主要是來自考試內容項目訓練。長此以往之下,學生運動興趣逐漸降低,從積極主動轉變為消極被動,失去了體育教學目的。由此可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若能將授課重點從考試內容轉移到學生興趣培養與運動特長發展,不僅可以加強學生運動動力,還可使其在運動中獲取成就感、滿足感。至此,學生對于體育課程運動項目會由消極轉變為積極態度,更愿意全身心投入運動之中,將體育課程視為提升自身能力、體質素養的良好方式,促使小學生達成堅持運動的體育意識。
三、小學生體育興趣培養策略
(一)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處氛圍,對教學質量起著直接作用。因而,小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注意自身言行舉止,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樹立教師良好形象。對于不服從管理的學生,不能對其體罰或變相體罰,要對學生給予一定關懷,尊重學生思想,與學生建立朋友關系,通過交談獲取學生興趣喜好,并要維護好學生相關權益。不僅如此,還要對學生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加強小學生辨別是非能力,使其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例如:對于學生中話少、自卑、不能融入群體的孩子,教師要與其進行親切交流,在課上課下給予學生足夠關心,促使學生積極向上。優質的師生關系、良好的教師形象,是體育教學的引路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會與教師更好地溝通交流,培育體育運動興趣。
(二)豐富教學內容
小學生年齡較小,體育課程運動項目相對簡單,其主要在于學生通過基礎活動獲得鍛煉。在傳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在上課后講解運動項目相關知識及動作要領,并示范具體操作技巧,其后會讓學生在剩余課堂時間自主活動[2]。從實際教學學生活動方向可以看出,自主活動時間往往會造成資源浪費,學生并不會溫故課堂知識,而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致使體育課程教學缺乏實際意義。對此,教師應改變原有教學方法,結合實際情況,針對學生運動項目實施科學教育方法,在教學環節增加多樣性、豐富性的運動項目,以使學生在運動中產生興趣,對學生身心健康給予切實幫助。此外,教學器材是培養小學生體育興趣的關鍵因素。學校對于運動場地布置應加以關注,對體育運動器材要做好管理工作,發現問題設施及時更換,跟隨時代腳步,積極對教學設施更新、優化,以免因為體育器材年久失修以及老化嚴重,而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身體造成危害。教師可將體育器材科學搭配,組合使用。例如:在跨越障礙比賽跑步項目中,教師可使用體操墊、跳繩、橡皮筋作為跑步路徑上的障礙物,合理利用教學器材增加比賽難度,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從而將“教”“學”“練”的教育目標落實到位。例如:教師對學生進行平衡、攀爬、爬越體育內容訓練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在體操凳上實操,進行前進、后退、單腳站立等活動項目,還可使用適宜小學生訓練的體育器材,使其在體操凳上開展體操活動,以使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對體操運動員訓練項目得到充分認識,促使學生對體操運動興趣提升,有助于學生形成自主運動習慣。此外,教師也可將體操凳視為平衡木使用,但在運動前,教師需提前在體操凳周圍做好防護工作,可使用海綿墊鋪設,防止學生因動作不協調從體操凳摔倒,威脅學生安全。平衡木可幫助學生鍛煉平衡力,教師要以正確方法引導。可讓學生在平衡木上維持單腳站立姿勢不動,從簡單到復雜動作的步驟推行,當學生熟練適應單腳站立姿勢后,教師可將準備好的運動器材提供到學生手中,以使平衡訓練活動有效開展。
(三)加強學生情感體驗
小學生情感體驗獲得充分提升,才會感受到樂趣與成就感,從而獲得體育興趣的成功培養。此外,情感體驗亦是促進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關鍵因素。為使學生情感體驗有效提升,教師在體育授課過程中,需采取科學、合理實施辦法。體育課程教學,教師需將學生學習目標與實操貫通在一起,制定合理教學目標[3]。為了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教師應根據體育課程教學宗旨制定適宜、科學的教學目標,并按照不同年級學生身體素質、特長喜好等方面綜合考慮。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個人能力,有針對性地做出相應教學目標。對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教師需適當降低要求,以正確方式讓學生在充足時間內自主鍛煉,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其逐步跟上其他學生步伐。同時,教師需切實考慮學生內心情感,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過高會導致學生長久達不到訓練要求,自信心受到打擊,繼而影響體育活動興趣培養,逐漸失去耐心;設置過低,會使運動進行過于簡單,對學生自尊心有一定影響,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由此可見,教學目標的科學制定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主要因素,教師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按照群體特性,科學、合理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以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促進體育學習興趣提升。
四、小學體育運動特長發展策略
(一)合理安排訓練時間,有效發展運動特長
學生運動特長的培養是在日積月累下逐漸形成的,不能過于著急。需通過漫長時間以及足夠精力緩步前進,才能對學生體育技能及特長發揮起到作用。運動特長發展需要對體育技能知識了解、掌握,若僅依靠課堂時間往往達不到理想目標。由于運動技能是經過長久堅持訓練而來,因而,教師需給予學生足夠的訓練強度與密度。基于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將體育技能十足展現,控制好運動時長,以滿足特長發展要求。體育課課外時間,教師應制定合理運動計劃,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多方面體育運動項目,發起各類提升學生運動興趣體育活動,通過實踐強化學生運動技能與體育知識。為確保學生體育活動有效開展,學校需合理布置校園區域規劃圖,給予學生充足的訓練場地以及良好運動設施。根據學校資源合理利用,為學生運動特長發展提供優質平臺。教師是體育課程的核心所在,因而,要切實發揮體能特長,將體育技能訓練活動落實到位,為學生多元化發展提供保障。
(二)開展常態化訓練
為有效實現小學生運動特長發展,需進行常態化運動訓練。有針對性的體能訓練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體能素質,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體質特點,培養學生運動特長,在學生體力、耐力、心肺功能等方面制定相應訓練計劃,以為其提供良好發展渠道[4]。例如:在體育課程開始前,教師可帶領學生先進行熱身運動,可通過讓學生按照400-500m慢跑、蛙跳、鴨子走等訓練方式,獲得熱身效果,激發運動情緒。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訓練之中,教師可在課前召集學生,施展趣味體操運動,不僅可以增加熱身環節學生興趣,還可達到活動學生身體組織、部位目的。同時,體育課程常態化訓練還需結合多方因素綜合考慮制定,根據調整每日訓練內容、方法、運動強度、活動時間以及開展頻率,合理制定訓練內容,使學生在體育活動時間內得到足夠的運動特長訓練。例如:長繩運動可以加強學生彈跳能力、反應能力,并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配合,可以加強團隊協作能力。此外,教師需對學生體能指標加以熟悉,為階段性體能訓練目標制定提供數據支撐,以作參考。因而,在體育課程訓練獲得一定成果后,教師應積極指導學生進行體能測試,了解相應體能訓練對學生體能產生的影響,以便為下一階段體能訓練強度以及項目選擇提供依據。例如:通過百米沖刺跑步測試學生速度能力;以立定跳遠、限時仰臥起坐等方式測試學生力量能力;通過一分鐘跳繩、一千米跑步檢測學生耐力。
(三)以競賽活動,激發學生運動特長
小學生正處于發育階段,擁有較強的好勝心與表現欲望。因而,教師可適當組織競賽活動,對學生運動積極性推動可以起到良好作用,并能使學生在競賽活動中獲取足夠的競技意識。教師可根據實際體育教學環境、學生年齡階段,設計合理、科學的競賽活動,以達到學生運動特長發展目的。例如:通過身體不同部位傳、接球比賽競技方式,提升學生對籃球觸感,以觸發學生對于籃球方面特長發揮,加強運動技巧。教師可制定“以頭傳、接球”“以前胸傳、接球”“以手傳、接球”等相應比賽規則,并在實際運動中糾正學生姿勢偏差,給予正確指導,使學生獲取有效的籃球技能知識,讓學生在日后運動時以規范行為進行。此外,教師可利用競賽活動引起學生注意力,培養體育興趣,增強自身體質,為運動前做好充足準備。教師可指導學生正確開展放松身體、熱身、拉筋等動作,預防學生在運動中由于不會輔助訓練而產生運動損傷現象。學生在學習期間,也可以相互合作、監督,加深學生運動記憶,切實提升運動技能,以此達到運動特長有效發展。另外,競賽活動開展還可與學生興趣相結合。教師需對學生運動興趣加以了解,根據學生特長喜好展開相應訓練活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同時,促進運動特長發展,以此讓學生在課堂之余可以獲取足夠的運動知識及技能訓練。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舉行“斗牛”比賽,以三人為一組,開展籃球賽競技活動,教師需及時為學生錯誤動作加以指導,并通過打分制,引起學生的好勝心,使學生對比賽開展更加積極主動。為進一步加強教學質量的管理,教師可通過互聯網平臺,搜索小學體育教學相關內容,擇優選用,并制作成微課,與學生進行分享。讓有著濃厚體育運動技能學習興趣的學生,得到良好發展途徑,通過課外鍛煉進一步增強體能,促進運動特長發展。與此同時,教師可根據學生觀看、檢索、閱讀方向,選取運動項目重點知識環節講解,強化學習內容,加深學生認知與學習效果。
五、結語
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學生進行學習和生活的必備條件。對此,小學體育教師應意識到運動技能及興趣培養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并要積極引領學生發展運動特長,通過充滿“興趣”的學習方式,讓小學生的整體體能、體魄得到健康發展。教師需以身作則,做好學生引導工作,科學、合理制定運動計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熱愛體育活動。
參考文獻:
[1]康京洲.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興趣探討[J].小學生(中旬刊),2023,(04):127-129.
[2]趙杰.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趣的培養探討[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2,(22):99-102.
[3]陳培恩.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籃球興趣的培養[J].新教師,2022,(10):83-84.
[4]黃遠亮.小學體育教學中興趣培養的對策研究[J].教育藝術,2022,(0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