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大眾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居民的膳食模式、飲食行為、營養問題及營養相關疾病均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對于公共營養學研究和營養改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在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教育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全面深化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培養具有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專業性人才是重中之重。
1.課程思政融入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課程教學的重要性
1.1 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的課程全過程,不僅關注專業知識的培養,更強調思想品德、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有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通過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結合,在學科中注入倫理與社會責任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在職業生涯中做出正確道德決策,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其次,專業學習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跨學科能力,幫助他們在復雜社會環境中更好地適應和創造價值。最后,綜合素質培養,強調人文關懷與情感智慧。在學科中注入更多人文關懷,培養學生對社會和他人需求的敏感性,使他們在專業實踐中更具同理心和團隊協作精神。因此,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提高專業素養,還增強思想品德、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素養,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職業挑戰,成為有擔當、有情懷的社會棟梁。
1.2 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思考社會公眾問題,認識專業領域與社會的緊密聯系,明確自身的擔當與社會責任。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調研,更深刻理解社會問題的復雜性,進而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更愿意主動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
專業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職業操守,有助于他們在專業領域中不偏離倫理道德底線,積極參與社會責任項目,為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因此,強化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能使學生更具社會擔當和公民意識,在專業領域中更好地應對社會挑戰,為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1.3 構建全面育人的本科教育體系
通過將思政教育與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課程融合,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建立更加全面的本科教育框架。首先,通過融合思政教育,使學生在專業學科中不僅獲取專業知識,還培養其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一個更加全面、立德樹人的本科教育體系,才能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其次,通過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可以實現教育內容的多元化,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科選擇和發展路徑,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促使他們更加全面地發展個人潛能。最后,構建全面育人的本科教育體系將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協同發展。通過思政教育與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的交叉,將促使各專業之間的合作,形成更加緊密的校際合作網絡,推動全校教育資源的有機整合。因此,構建全面育人的本科教育體系,可以為學校提供更具競爭力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為未來的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1.4 滿足學生思政教育新需求
當下大學生顯現出對思政教育的新需求,期望在專業學科中獲得更多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首先,思政教育貫穿于專業學科中,有助于滿足學生在專業學科中獲取人文關懷的渴望,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科需求。其次,關注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新需求。學生更希望能夠在專業領域中感受到社會責任的引導,通過實際操作和思考,實現社會參與和貢獻的價值。因此,通過滿足學生對思政教育新需求的追求,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貼心的教育體驗,使其在專業學科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的復雜挑戰。
2.課程思政融入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的教學現狀
2.1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問題
傳統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教育普遍存在以專業知識傳授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這一模式過于強調學科專業性,使得學生在課程中主要接觸學科知識,而缺少對思想品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學生僅被視為知識的接收者,而缺乏思辨和批判性思維的鍛煉。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畢業后,可能面臨對復雜社會問題的理解和處理困難。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未能得到充分培養,使得他們在職業發展中僅具備專業技能,但缺乏對社會、倫理、人文等方面的全面素養。因此,有必要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實現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有機培養。
2.2 學生自身對思想教育需求提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生對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他們渴望在專業學科中不僅僅獲取知識,更期望融入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傳統教學模式未能充分滿足這一新需求,學生希望在課程中能夠接觸到關乎社會倫理、人類價值和社會責任的內容。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提升需求體現了他們對綜合素質的重視,追求更深層次的自我發展。學生渴望在學業中不僅僅獲取專業技能,還能夠全面提升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因此,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滿足學生對更廣泛、更深刻思想教育的需求,將成為當前本科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通過這一改革,我們能夠更好地培養綜合型人才。
2.3 思政內容與課程教學結合不緊密
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推廣,思政教育已廣泛融入各類課程。如何選擇合適的思政教育素材是合理利用專業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當前教學模式更偏向傳統的分隔式設置,專業課程和課程思政往往被獨立設置,缺乏有機的融合。這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難以將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無法形成統一的學科觀念。因此,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往往只注重技術性的知識獲取,對于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科視野相對狹窄,缺乏對于社會問題的全面認知。
3.課程思政融入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的改革方法與實踐
3.1 切實促進課程內容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
通過精心設計課程內容,確保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在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課程中,特別強調營養知識與社會責任的結合點,引導學生思考專業實踐與社會影響的關系。教學大綱將明確強調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如社會公平、可持續發展等,確保每個知識點都能引發學生對于社會倫理和責任的深入思考。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專業學科中感受到思政的引導與滲透,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
3.2 創新教學方法
通過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體驗。借助現代技術,采用在線互動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實地考察和社區實踐將貫穿整個課程,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專業知識在社會中的應用。引入案例教學、角色扮演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3.3 完善課程思政育人評價機制
建立全面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旨在準確衡量學生在思政方面的成長。除傳統的學科知識考核外,可以通過設計思政實踐項目,評估學生在社區指導實踐中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作能力。定期組織學科與思政交叉的綜合測評,深入了解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觀點與態度。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等多元評價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政發展,為個性化成長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這一評價機制,確保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有效實現。
結語
在立德樹人的視域下,以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課程為主題,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與內容設計,構建具有深度德育、專業技術和社會實踐高度切合的新型本科教育體系,實現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情操的改革目標。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學科學習中融入社會實踐,建立起“德業兼修”的學科思政教育新模式。通過課程思政的全面融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強化他們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此外,強調培養學生在專業實踐中保持良好的職業操守,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履行社會責任。最終努力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綜合素質和社會擔當的營養與社區指導領域的創新型人才。
基金項目
河南農業大學青年英才基金(30501048);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重點項目(2024SJGLX0034)。
作者簡介
許龍(1989.10-),男,講師;主要從事《公共營養與社區指導》《應用營養學》等教學工作。
*通訊作者
雷萌萌(1989.04-),女,副教授;主要從事《食品營養學》《食品化學》等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