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教學的底蘊,轉化科研成果為課程教學資源,是高等院校充分發揮自身科研優勢,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及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有力支撐。本文基于“雙一流”建設背景,根據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科研成果的類型和來源,結合食品專業課程特點,提出“課堂引用、課外滲透、實踐加強”轉化路徑改革模式,為高校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一定思路。
2016年8月,教育部、科技部發布的《教育部、科技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更要引導、激勵科研人員教書育人,注重知識擴散和轉移,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學科專業發展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7年,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中又特別強調了“科研成果反哺教學”的功能。2018年8月,《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強調“加強科教融合、相互促進的協同培養機制,促進知識學習與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2019年9月教育部出臺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科研反哺教學,強調“強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動高校及時把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更加突出了科教興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支撐作用;更加突出了教育在科教興國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
科教融合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現實需求,也是培養符合黨和國家建設事業所需人才的必然要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基本方式,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是促進科研與教學融合的一種有效途徑。如何將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的培養條件和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科研創新能力也得到長足發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當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培養“重理論、輕實踐、缺創新”的現象較為普遍。本文通過對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現狀進rFBy3wg0tBGycjroya41Gs4/HrVj+2+l4R+cDbxplFs=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課堂引用、課外滲透、實踐加強”轉化路徑,以期能夠為高校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一定思路。
1.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現狀分析
1.1 科研與教學脫節現象普遍存在
教學和科研是高校的主要職能,二者本是相互促進和相互依存的,通過對具體科學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所得的規律和經驗可推動學科發展和進步,通過將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其更深入理解所學知識并在未來的應用中解決問題,然而二者的關系卻是經常處于非此即彼狀態,并未能協同發展。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對科研或教學在高校中的地位認識模糊或重視不足,普遍存在著教學與科研不均衡發展現象。“重科研、輕教學”或者“輕科研、重教學”的局面較為常見。教學與科研脫節、教學與科研資源分配不均、教學與科研使命互相制掣等問題的存在,使得高校的教學和科研缺乏有效融合,科研成果不能及時得到轉化。
1.2 科研成果轉化教學認識深度不足
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科研可促進對教學內容思考更加透徹,對知識把握更加準確。此外,科研的最新成果可擴展學生的視野,極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刻苦的學習精神。然而,部分教師認為科研活動是側重于研究和思維的實踐活動,而教學活動更注重傳播知識,教書育人,將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會打亂上課節奏,增加學習負擔。部分教師因晉職和績效考核等壓力,對教學活動缺乏關注,認為上課、備課、批改作業等會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還未完全形成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服務教學工作的觀念,不能及時將最前沿的學術成果或自己所在團隊所在領域的研究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源來充實教學活動。
1.3 科研成果轉化教學方法掌握不透
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不僅僅是簡單地把成果展示給學生或者是簡單提到某項研究成果或研究進展,而是要思考如何設計教學內容,使得相應的科研成果更好地融入課程章節,其本質上是一種教學模式的探索實踐。目前,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多以學術報告、專題講座和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的形式作為轉化教學資源的主渠道,而較少轉化為課程體系等。實際上,教師可將自己的各類科研項目設計成教學內容,通過提出問題,科學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新的知識點,解決問題等閉環設計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全面,學習能力也得到提升。此外,教師也可吸納學生參與其研究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分工合作,學會背景調研、資料收集、實驗操作、文稿撰寫等各項技能。同時,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和各類學科競賽,也可使科研成果發揮出學術、育人和應用價值。
1.4 科研成果轉化教學機制渠道不暢
盡管從教學考核方面鼓勵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也建立了相應的激勵制度,但在部分高校激勵制度與教師的職稱晉升無直接關系,高校強調的與職稱等掛鉤的科研成果硬指標主要體現在學術研究上,而教學和課程往往不受重視。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因此不能全面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此外,科研成果轉化的評價內容不夠具體,部分高校只制定了教學評價制度和人才培養機制等相應考核指標,但未明確具體的考核內容事項和考核方法,使得考核評價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2.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的改革探索
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是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一定的需求,將科研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理論創新成果、技術創新成果和科研創新平臺等成果,轉化成為支持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本文基于“雙一流”建設背景,根據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科研成果的類型和來源,結合食品專業課程特點,提出“課堂引用、課外滲透、實踐加強”轉化路徑改革模式,以期形成一套全方位的轉化模式,培養一批高質量的創新人才。
2.1 課堂引用
教師可根據課程教學需求,將科學研究過程中得到的研究報告、數據信息、視頻音頻等成果直接作為教學資料引入課堂教學。引入課堂教學前應設計好,使得科研成果與教授內容無縫銜接,同時也是對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延伸;引入過程中應注意與學生的互動探討,引導學生深刻思考,從教學難點上升到學術難點,通過科學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新的知識點。例如結合“富含酚酸小麥苗粉生產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將研究報告中多酚組分提取分離鑒定等內容,利用課件直接引入研究生課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實驗技術”功能組分分析鑒定章節,使學生掌握功能成分分析鑒定實驗技能;將研究報告中酚酸保留技術與苗粉品質優化研究、小麥苗粉產品生產技術研究等內容引入課程“糧油加工學”中,使學生掌握功能性食品原料添加對面制品品質和營養特性的影響。
2.2 課外滲透
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專題講解,不僅可以透析前沿動態,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各高校都會定期開展各學科最新科研動態的學術講座,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每年主辦承辦協辦多個學術會議,如第二屆國際糧油食品科學與技術發展論壇暨第六屆河南省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學會學術年會、中國糧食營養與安全科技大會、河南省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中西部農產品加工高峰論壇暨河南省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學會第八次學術年會等。定期邀請專家學者來校開展課外學術講座、學術論壇等活動。這些不僅將課堂中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極大地彌補學生較為薄弱的實踐環節,而且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學生的學術視野得到較大拓展。此外,教師可依托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廳和校級科研項目以及各類橫向科研項目,組建各級各種科研團隊,吸納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參與形式多種多樣,有參與調研、資料收集、實驗過程、文稿撰寫、論著整理、成果宣傳等,參與程度有深有淺,學生的創新能力都得到發展和提高。此外,可將不同項目設計為學生畢業論文,在此過程中進行認真的調研、資料收集和實驗,在此過程中可將理論知識有效融入實踐,也可通過實踐結果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
2.3 實踐加強
針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部分課程教學實踐性強的特點,將科研過程中開發的創新實踐平臺,綜合集成為學生課程實驗實踐教學平臺,通過開發課程實驗項目,為學生實踐教學開展提供教學支持系統和環境。例如,依托“食品口腔加工過程中淀粉凝膠摩擦學行為及口感影響機制研究”項目,開發“淀粉-乳清蛋白復合條件對體系潤滑特性的影響”實驗項目,使學生學會制備復合體系并分析淀粉種類、相互作用方式以及摩擦學特性等。依托“基于小麥酚酸活性緩釋膜的豬肉保鮮作用及其機制研究”項目,開發“植物多酚活性緩釋膜制備及保鮮應用”實驗項目,引導學生了解新型保鮮技術前沿,并結合植物活性成分相關理論知識制備緩釋膜并應用在肉類等食品的保鮮上。此外,依托各類實踐項目如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博士服務團以及河南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可帶領學生深入企業生產一線,深入田間地頭,充分加強課堂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
結語
教學和科研都是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途徑,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將科研與教學更緊密地結合,可為培養人才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積極引導高校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可為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為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教育教學、學科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因此,深入探索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學生教學資源的改革與實踐十分有必要。
基金項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研究生教育類),一般項目,雙一流背景下科研成果向研究生教學資源轉化的改革研究與實踐(2023SJGLX197Y);
河南農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青年教師項目,雙一流背景下課程質量提升路徑研究—以“糧油加工學”為例(2023XJGLX112)。
第一作者
馬燕,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營養與安全。
*通訊作者
黃現青,博士,教授;從事食品營養與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