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職食品營養學的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中,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討論、實踐和案例分析,適應學生多樣的學習風格,增強其參與感?;谟行У姆答仚C制,教師可以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增強教學效果。教學目標不僅包括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包括學生思政素養的提升。教學設計分為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鞏固三階段,各階段均應融入思政元素。教學評價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多種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思政觀念。案例分析顯示,這種融合策略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思政素養,有效提高了教育質量。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職教育中的食品營養學課程不僅需要傳授專業知識,還必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并幫助學生塑造的正確價值觀和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本研究通過實證分析探討了將討論、實踐和案例分析等多樣化教學方法融入思政教育,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思政素養的有效性。研究通過教學反饋機制調整教學內容,通過成果展示和訪談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思想觀念的變化,旨在驗證這種融合教學策略對提高教育質量及學生職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作用,為中職教育提供實踐和理論支持。
1.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系統性和適配性
在中職教育中,課程思政是一個系統性和整體性的教育策略,旨在通過課程的全過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學習中,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種策略強調思政內容的連貫性和目的性,避免零散和重復問題,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教育的質量。教師應從教材的內容出發,通過多元視角和維度劃分和整合思政元素,合理安排教學頻率和內容。同時,課程思政的設計和實施需要適配時代背景、學生特性及其發展需求,確保教育內容既貼近學生的實際,也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實施這樣的教學策略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促進其價值觀的形成和個人品德的培養。教學不應僅僅發生在課堂內,而是應該涵蓋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鞏固的完整過程。這個過程的每一環節都需要融入思政元素,以實現教育的全面性。
2.中職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2.1 教學特征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包括討論、實踐和案例分析等,以適應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和需求。這樣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感,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從而能夠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增強教學效果。具體教學分析如下表1所示。
2.2 教學目標分析
在食品營養學課程中,教學目標的精心設置旨在融合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如下。(1)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食品的營養價值、膳食指南和食品衛生管理知識,增強理解和應用能力;(2) 能力目標:通過實踐和團隊協作強化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合作技能;(3)思政目標:通過愛國情懷和健康理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思想政治與專業學習的有效結合。據此,現將對各維度思政目標進行說明和舉例闡述,如表2所示。
2.3 教學設計
合理融合思政元素,教學過程設計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實施路徑如圖1所示。
2.3.1課前準備
備課是成功教學的基礎。教師需熟悉教材,明確知識和技能目標,確保教學的導向性和計劃性。在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本質與目標,避免偏離方向。同時,教師應選取與思政目標契合的經典案例,以實現與專業課程的自然結合。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價值觀與情感特征,以增強情感共鳴.
2.3.2課中實施
教師需圍繞知識技能和思政目標展開教學,熱情講解以激發學生共鳴,尊重學生主體性,鼓勵學生思考與探究。教師要強調師生互動,及時反饋以增強課堂情感,敏銳觀察學生的情感與行為變化,反思教學效果,優化思政實施方法。
2.3.3課后鞏固
課后階段應通過練習和任務鞏固課程內容,確保作業與知識、能力和思政目標一致,以促進學生多維發展。教師可通過微信群推送相關學習資源,拓寬學生視野。此外,課后總結與反思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及時判斷學生學習效果,關注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并進行針對性講解,從而優化教學設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2.4 教學評價設計
2.4.1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實施課程思政后,教師要對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作業質量等方面的變化進行評估,具體可以通過成果展示、訪談以及學習興趣量表的前后比較來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2.4.2 學生思政觀念變化成效評價
課程思政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同時結合量化和質性評價,通過課程思政評價量表的前后結果及學生訪談的反饋,對學生的思政觀念變化進行深入分析。
2.4.3教師教學評價
學生的反饋有助于評估課程思政的效果,而教師則可以通過自我總結和課堂觀察,反思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雙方的評價與反饋結合,有助于教師不斷優化課程設計和增強教學效果。
3.教學實施與評價
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明確教學目標、分析學生學情、學習特點和教材,并合理分配教學環節與挖掘思政資源。隨后,對每堂課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進行梳理,以指導后續的教學實施。下面以“微量元素攝入”單元為案例進行分析,如表3所示。
從表3分析可知,在中職食品營養學課程的“微量元素攝入”單元,經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課前通過前測問卷,學生理解分數從28分提升至89分,提升率318%,顯示出學生在知識掌握和文化自信上的大幅提高。知識講授環節中,通過圖示和實例使學生的評分從53分提升到96分,提升率181%,加深了學生對健康的理解和職業責任感。
小組討論和實踐活動同樣取得了良好效果。通過優化飲食建議的討論,學生的評分從45分提高到92分,提升率204%,增強了責任感和法治意識。制定個人攝入計劃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從47分提升至96分,提升率204%,表現出學生求職探索和尊重科學的進步??偨Y反饋環節,學生將知識與實踐結合,從46分提升至89分,提高率193%,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這一系列教學環節不僅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增強了他們的思想意識,證明了教學方法的高效性和學生在多方面的全面進步,為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社會責任感提供了寶貴經驗。
結束語
在中職食品營養學課程中,通過“微量元素攝入”單元的教學設計展示了思政和專業知識融合的有效性。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有針對性的思政內容融入,學生在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提升以及思想政治素養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步,具體成效表現在學生的成績顯著提升和思想意識的深化,證明了教學方法的高效性。此外,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也強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學尊重、職業責任感以及法治意識,為他們的職業發展和社會責任感提升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