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是防止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傳播蔓延、保障我國森林資源的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的一項重要措施。介紹了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現狀,分析了當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特點和發生規律制定出相應的防治措施,提出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森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多措并舉強化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將“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制”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將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防治納入林長制督查考核。推動印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做出重大決策部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分別出臺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強化規劃先行,將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納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和《全國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建設規劃(2017—2025年)》。印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科學防控松材線蟲病疫情的指導意見》,組織實施《全國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計劃(2021—2025)》。2021年廣東省林業局發布《廣東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十四五”規劃》,全面推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2022年由廣東省林業局牽頭,聯合五省林業主管部門建立“粵閩贛湘桂瓊”六省(區)松材線蟲病聯防聯治和防控機制,簽訂了《粵閩贛湘桂瓊林業有害生物聯防聯治協作框架協議》,標志著省區之間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信息互通交流與共享、監測預警一體化、檢疫監管協作、災害聯合應急能力、社會化防治服務等方面的防治合作和重大問題協商機制更加完善。2023年在廣東省林業局精心指導下,五地市林業主管部門簽署了《汕梅揭潮汕林業有害生物聯防聯控框架協作協議》,標志著五地市正式構建重大林業有害生物聯防聯治工作機制。
1 林業有害生物的現狀
我國當前面臨著嚴峻的林業有害生物問題,已知種類超過8000種,其中有重大危害的達200余種,2007年起,我國每年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面積均保持在1.75億畝(1 166.67 萬公頃)以上,占林業災害總面積的50.69%,其影響范圍遠超森林火災,年均造成損失1100多億元[1]。林業有害生物每年都在防治,但成效不明顯,今年這個地方防治完了,明年另外一個地方又發生了,不斷反復,防治面積也難以下降,有害生物隨著人流物流的流動,不斷擴散到沒有發生有害生物的地方。苗木沒有經過檢疫私自調運、病枯死松樹砍伐后疫木沒有及時處理或處理不規范,薇甘菊和紅火蟻繁殖力強、傳播速度快,嚴重影響了我國森林的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
1.1 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特點
廣東省是中國的南大門,處在南海航運樞紐位置,改革開放后成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交通方便,港口眾多,物流便利,也是林業有害生物災害嚴重的省份之一,危害種類多,第三次全國林業有害生物普查發現有害生物種類達1486種,其中外來林業有害生物24種,常發性有害生物50多種,特別是松材線蟲病(見圖1)、薇甘菊、紅火蟻仍處高發蔓延態勢,防治難度大,防治后易復發,成災多呈多發性,局部成片狀發生,防而不絕。
1.2 林業有害生物的現狀
目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任務重,防治實施難度大。有害生物防治資質的公司良莠不齊,防治質量有所不同,缺少高科技的防治設備,多為普通的笨重設備,使用不方便,特別在山高陡峭的林地特別明顯。
高科技的設備采購費用高,使用成本高。例如使用大型的無人機噴灑藥物,大面積的要支付無人機公司幾十萬到一百萬元,使用無人機吊運疫木的,吊重質量250千克左右的無人機,購置費用約200多萬元,因為防治經費不多,中標的防治公司都不會購置這么貴的設備,只能靠人工防治。有害生物防治實行的是政府購買服務,每年都要投入高額防治費用,目前政府財政緊張,難以籌措較多的防治資金,資金有限。
廣東省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多,大部分林地山高地形陡峭,甚至沒有道路進出,局部地區防治困難大,如病枯死松樹砍伐后的疫木,搬運疫木下山進行粉碎(削片)處理成本高,特別是沒有道路的二三重山,難上加難。廣東是外來生物入侵的風險嚴重省份之一,目前松材線蟲病、薇甘菊、紅火蟻和互花米草等外來有害生物對林業的威脅比較嚴重。松材線蟲病和薇甘菊發生的災害面積較大,紅火蟻在城市的公園和公共綠地傷人事件時有發生。
2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近年來林業有害生物發展迅速,森林資源缺少多樣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交流日益增多,外來有害生物開始入侵我國,由于沒有天敵,外來有害生物已經對本土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傷害。廣東省因經濟發展需要對木材的需求增大,土壤條件好的山地大部分種植了速生桉,林相單一,森林抗病能力差,森林資源系統沒有正常的內部循環和平衡,林相缺少生態多樣性的樹種,一旦發生有害生物病害容易成災,造成森林資源的破壞,發生災害的頻率在增加,如果不進行防治,森林資源質量下降,如果防治需要投入財政資金,但收效不明顯。經觀察對比,部分林地純松林較多或者疏殘松樹林,伴生樹種不多,松樹容易感染松材線蟲病,森林林相好、長勢茂盛、樹種品種豐富的林園,里面的松樹感染松材線蟲病概率低。盡管前幾年區政府對松材線蟲病防治投入足夠的財政資金,但是防治成效不很明顯,目前財政資金不足,影響了防治效果。
2.2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政府開始重視,但群眾防治意識不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生態為民、科學利用,協調推進林草資源保護與利用,守護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的貢獻。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我國先后通過實施《生物安全法》《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等,以應對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侵害[2]。隨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法律法規完善和實施,政府開始重視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并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林長制考核工作,但村和群眾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意識不夠強,例如經區林業部門檢查發現,一些村在自己集體土地范圍內有紅火蟻和薇甘菊,但由于村財力有限,沒有資金防治,需要上級政府撥資金進行防治或者幫忙防治。一些地方的私人果園田地薇甘菊大面積泛濫,群眾根本不防治,政府想防治沒有資金,或者有資金,群眾以各種借口阻攔防治,導致無法防治。
2.3 林業有害生物向多樣性發展
廣東地區屬于熱帶氣候,森林物種豐富,林業有害生物的種類較多,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的林業有害生物種類呈不斷增加的趨勢,所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對森林資源造成的經濟損失較為嚴重。廣東主要林業有害生物包括松材線蟲病、薇甘菊、紅火蟻、互花米草、雙鉤異翅長蠹、銹色棕櫚蟓、扶桑綿粉蚧和椰子織蛾。特別是:(1)松材線蟲病。它是全國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是由松材線蟲寄生在松樹體內所引起的一種毀滅性病害,又稱松樹的“癌癥”。松材線蟲病致病力強,致死速度快,松樹一旦染病,無法治愈,最快40天就會死亡,一片松林從發病到毀滅只需3~5年的時間,給林業和生態建設帶來巨大的危害。(2)薇甘菊。它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和迅速的生長速度,通過纏繞絞殺導致植物死亡。在廣東多地均有發生,對各種綠化苗木構成威脅(見圖2)。(3)紅火蟻。這是一種外來入侵性生物,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生產構成威脅。紅火蟻叮咬人后,其尾刺排放的毒液可引起過敏反應,甚至導致人類死亡(見圖3)。(4)草地貪夜蛾:成蟲可在幾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風力進行遠距離定向遷飛,每晚可飛行100千米;幼蟲是其危害的主要階段,尤其喜歡玉米、水稻、棉花、花生、高粱和蔬菜,一天能啃光一片玉米地,外號“行軍蟲”;每頭雌蛾一生中可產下約1500顆卵,最高可產2000顆卵,這種“特別能飛、特別能吃、特別能生”的生物學特性導致其對農作物的危害性極強,具有遷飛能力強、繁殖倍數高、暴食危害重、防治難度大等特點。
2.4 部分省市已建立松材線蟲病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效果還有待查驗
松材線蟲病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的建立,推動了省際、縣(市)間形成防控合力,例如:建立“粵閩贛湘桂瓊”六省(區)松材線蟲病聯防聯治和防控機制與《汕梅揭潮汕林業有害生物聯防聯控框架協作協議》,是做好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治的良好開端。以前我國各省的林業部門長期缺少和鄰近省區市的林業部門的工作上的溝通,所以在同一地區一個林業區域內發生林業有害生物,相鄰的林業部門不會主動地采取預防措施,而是等到疫情擴散到自己地區后再進行防治,這樣導致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延誤。
3 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對策
3.1 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立法、防治宣傳,提高全民防治意識
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將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防治納入林長制督查考核;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見》;在《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和《全國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建設規劃(2017—2025年)》中納入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組織實施《全國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計劃(2021—2025)》;廣東省林業局組織實施《廣東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十四五”規劃(2021—2025)》。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要堅持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提高全民防控意識,要不斷加大疫情防控宣傳力度,通過“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微信公眾號、惠農直播室、送科技進校園、張貼宣傳版畫、發放《致廣大林農的一封信》等方式,營造全社會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圍。
3.2 營造針闊混交林,增強森林的抗病能力
營造針闊混交林,增強森林的抗病能力是降低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和蔓延的主要手段。混交林構建了天然屏障,有效隔離了各類林種間林業有害生物的擴散路徑。例如,松樹與本土闊葉樹種或速生闊葉樹種的混植模式(見圖4),不僅促進了生態互補,還顯著提升了系統韌性。特別是松桉混交林設計尤為精妙,桉樹以其驚人的生長速度迅速成林,5~8年間即可輪伐利用,隨后松樹則步入茁壯成長期,兩者相輔相成[3]。此外,桉樹還成為了防止松樹松毛蟲災害蔓延的天然防線。混交林模式(表1)極大地豐富了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鞏固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了林區自我恢復與調節的潛力,從而構建起一道堅實的防線,為林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3.3 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資金籌措
目前防治資金投入不足,防治資金缺口大;防治資金支付難度大、進度遲緩。林業部門要主動向當地政府爭取防治資金。資金要用到刀刃上,合理合法使用財政資金,在人員充足的情況下,一些小項目不外包,自己動手完成,節省財政資金。
3.4 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預報監測
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要以堅持“預防為主、治理為要、監管為重”的防控理念,突出防控重點,落實精準防治,切實將監測網格落實到山頭、地塊,完成主要林業有害生物日常監測和普查,避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被動性[4]。運用科技手段,快速、準確地把握疫情,做到早發現、早控制。絕大多數有害生物在暴發前,都有一定的隱蔽性和潛伏期,松材線蟲病就非常典型。及早發現預警,治早治小,贏得治理主動,是做好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原則。只有收集分析準確的監測數據,才可以做到精準和及時防治。
3.5 強化科技防治支撐
深入開展科技攻關,加速應用現代防治技術,如微膠囊緩釋技術、智能噴霧技術、松材線蟲PCR檢測技術、樹干注射技術等使用覆蓋面不斷擴大[5],飛機施藥防治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在松材線蟲病等疫情發現、重點區域疫情應急監測、督查指導、防治成效檢查等方面得到全面應用。
針對最具危險性的森林病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開展了松材線蟲病防治科技攻關“揭榜掛帥”項目,在疫情快速鑒定、監測預警技術、防治藥劑等方面均取得積極進展;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災變機制與可持續防控技術研究等6個涉林業項目,列入“十四五”重大病蟲害防控綜合技術與示范重點專項集中攻堅。
3.6 加大林業植物檢疫力度
加強檢疫巡查,做到應檢盡檢,發現沒有檢疫就調運苗木的,發現一宗查處一宗。綠美廣東、城鄉綠化、義務植樹等任務的苗木要嚴格檢疫與復檢,嚴防薇甘菊、紅火蟻等隨苗木上山、進村,將薇甘菊、紅火蟻等的防治納入新造林管護與撫育項目中,科學建立防控綜合治理示范點;要加強督促指導,提升防控質量,結合林長制督檢考、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檢查,把防治質量和成效核驗常態化作為督查檢查的重要手段,加強防治項目的實施、監理、抽查、跟蹤與驗收。嚴防產地檢疫、調運檢疫、檢疫復檢等不到位,避免攜帶薇甘菊、紅火蟻等的苗木將疫情散布到其他地區。
4 結 語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是當前林業部門的重點工作,如果林業有害生物沒有及時得到有效防治,會影響生態建設成果,嚴重影響森林景觀,制約鄉村振興和林業高質量發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任重道遠,林業部門須深研其發生規律,運用先進檢疫監測技術,提升預測精準度,并采取綜合防治策略,確保有效防控。
參考文獻
[1] 劉垠.狙擊林業有害生物 要打一場持久戰[N].科技日報,2014-06-25(6).
[2] 馬愛平.我國國土綠化重數量更重質量[N].科技日報,2023-08-08(8).
[3] 秦孫艷.森林病蟲害檢疫現狀及對策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4,34(3):88-89.
[4] 劉宇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措施及運用實踐研究[J].種子科技,2020,38(17):89-90.
[5] 戴釗偉.基層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工作分析[J].花卉,2020(2):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