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的內陸國家,蒙古國的礦藏資源非常豐富—過去該國官方甚至有評估數據稱,若能實現充分開發,蒙古國的礦產可以供其國民不用勞動地生活超過280 年。
但現實是殘酷的,囿于基礎設施建設極其落后、工業體系遲滯發展的狀態,只能依靠中國和俄羅斯向外聯通的蒙古國,在建國百年后,登上了聯合國“貧窮”國家的名錄,成為了中亞地區最落后的國家。
一直以來,能源礦產業就是蒙古國經濟的主要支柱,圍繞在首都烏蘭巴托周邊方圓數百公里的漠北草原,大大小小的洗煤廠、發電站矗立在廣袤的黑土之上,各式各樣的運煤車日夜奔波在蜿蜒交錯的土路間。
蒙古國礦業領域蘊含的巨大商機,過去也吸引了許多中資企業趕赴當地,加入到投資礦產資源開采的行列當中去。必須要認識到,當越來越多的華商勇敢跨出國門一路北上,這依然是趟步履維艱的行程—由于目的國礦產政策不穩定的緣故,時常會出現相關法律規定隨意更改變動、行業準入許可證問題復雜等意外情況,加上礦點基礎設施水平低下等先天劣勢,使得最終能夠真正在蒙古國落地開礦的中資企業并不在多數。
這提醒了我們,現實并不總是和一廂情愿的地理邏輯相符。
本期《看世界》商業欄目有報道文章指出,那些懷揣著創業激情和啟動資金,想要在蒙古國外貿江湖闖蕩一番的中國商人,他們對于境外投資的相關理論準備不足,特別是對于很多關于投資項目的具體信息,僅僅是通過熟人介紹獲得,對項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沒有做到位,對其涉及的行業發展情況、蒙古國的相關法律和政策更是缺乏分析評估,導致中資企業在蒙盲目投資、吃虧受損的情況并不少見。
一個冷知識是,雖然毗鄰全球主要的礦產資源消費市場中國,但由于大部分地處戈壁的礦產品資源品位差、交通條件落后的緣故,算上損耗及開采、交通運輸等成本,中國在對外選購產品時,只能依靠鐵路和公路對外運輸的蒙古礦產,許多時候比需要跨洋的澳大利亞賣得還要貴。
這提醒了我們,現實并不總是和一廂情愿的地理邏輯相符:盡管一方擁有先進的采礦技術和成熟的市場需求,相鄰的另一方則坐擁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雙方在礦業貿易上并沒有想當然的那般順風順水,潛藏著法治環境不夠完善等政策風險乃至政治風險—就像近期,在距離中國邊界不足100 公里的蒙古國南部金銅礦,該國對負責開放經營的礦業巨頭力拓突然提出條件,要求其禁止從中國進口電力,且不允許將開采的銅礦出售給中國,就是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