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南川區城市管理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牢記“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等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以黨建統領為總抓手,大刀闊斧改革、精準施策增效,深度融合黨建工作和機關業務工作,探索在公園、小區周邊人行便道等區域設立“潮汐攤區”,既解決了游攤游販管理難題,又讓攤販不失生計,還方便了市民生活,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城市游攤游販管理一直是城市管理客觀存在的難題。因其具有流動性強、反復性強與零散分布的特點,占道經營的攤販經常和執法人員打“游擊戰”。2022年,南川區城市管理局勸離流動攤販28 430起。如何精細化管理流動攤販、提高管理溫度,是擺在城市管理部門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南川區城市管理局結合主題教育“四下基層”,堅持問需于民,廣泛走訪調研城市管理一線執法隊員、臨街商鋪店主、擺攤商販等,總結出游攤游販管理難度大、易反彈、難以根治的三大“癥結”。
游攤游販群體多為城郊種地農民,無法承擔租賃門面及農貿市場攤位過高的費用成本,且新鮮蔬菜售賣時效性較強,而由于對城市路況不熟等原因,只能憑經驗“見縫插針”占道擺攤,且其收入有限。
攤位隨意擺放不僅占用道路,還影響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以往“一刀切”式的攆、罰和暫扣稱量工具的城管執法方式造成游攤游販情緒大、執法矛盾突出,從而導致城市居民、賣菜攤販、城市管理者之間出現“情緒對立、便捷對立、環衛對立、通行對立”等矛盾問題。
以往政策剛性強,投訴多了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硬性管理。對多個利益相關方的需求重視不足,只傾聽一方或少數方的意見,缺乏有效評估和平衡。管理政策思路沒有打開,只注重“堵”而不思考“疏”,管理方法治標不治本,工作效果也很容易“歸零”,陷入周而復始的“死循環”。
一是摸清底數建臺賬。通過日常路巡、環衛“吹哨”等方式,開展馬路辦公10余次,發放調查問卷2000余份,吸納群眾商家有益意見30余條,全面厘清游攤種類、分布區域、流動時間等關鍵信息并建立臺賬。
二是科學選址設攤區。結合群眾意見、商家反饋、交通狀況以及區域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城市體征數據,在金科世錦城小區、恒安世紀花城小區等地設置“潮汐攤區”31處、攤位2100余個,實行定時、規范定點、統一管理(經營時間為早上6:00—9:00、下午16:00—19:00)。
三是主動幫扶暖民心。出動5輛愛心專車,針對年齡較大、貨品較多的流動攤販開展“上門服務”,協助攤販進入就近攤區販賣經營;針對應季瓜果集中上市貨品量大、難銷、搬運不便等問題,專門開設應季瓜果攤位13個,同時指派專人監控值守數字城管平臺,保障果農貨物夜間存放安全。
一是規范攤區內部設置。按照不占用盲道、不影響安全、不影響衛生、不影響出行、不造成噪音原則,聯合相關部門及專業人員逐一對各攤區擺放位置、經營范圍進行現場設計規劃。除部分無人行地磚場地實施劃線分格設置攤位外,所有攤區攤位均以人行地磚為界進行設置,最大限度減少對設施美觀的影響。同時,針對夏季應季瓜果攤區,免費提供統一規格、標識帳篷20頂。
二是布設攤販疏導點位。綜合運用現場接訴、設置意見箱、接辦“12319”城市管理熱線、馬路辦公等渠道,收集篩選群眾反映占道經營類投訴較多的區域,設置攤販疏導點36個,分路段設立紅巖黨員示范崗68個、紅巖黨員責任區15個,設立公告牌31個,對外公布路段黨員聯系方式,廣開言路吸納民聲,及時優化攤位設置不合理、客流量不足等實際問題13個。

三是適時設立瓜果攤位。針對夏季西瓜、李子等應季瓜果大量上市等情況,主動與瓜果種植面積較大、戶數較多的街道、鄉鎮、村社聯系,提前收集水果上市時間、售賣點位、銷售周期等實際需求,提前謀劃,引導種植戶等進入臨時瓜果攤位銷售。2023年,吸納應季瓜農入位經營200余人,實現銷售收入300余萬元。
一是引導攤販主動參與管理。出臺《潮汐攤區臨時占道自治制度》,明確環境衛生、市容秩序、市政設施等攤主責任35條,引導攤主簽訂經營承諾書、攤點文明公約300余份。引導攤點成立自治管理組織,引入城市管理法律法規,制定自治公約,明確責任義務,主動參與攤區管理。
二是加強日常服務管理。定期、不定期開展巡查檢查,及時協調解決攤販反映的問題22個。聯合公安、消防等部門,開展走訪調研、馬路辦公等,解決攤販攤位垃圾清運、裝貨車輛停放、噪音擾民等問題12個。
三是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出臺《“潮汐攤區”管理辦法》,明確市場監管、消防等部門關于食品安全、用火、用電、用氣、用油等責任15條,推動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上門服務等。嚴格落實街長制、攤位長制等措施,及時發現并上報問題20余個,現場調解攤販之間相互競價、搶占攤位等矛盾50余起,形成“城管、街長、攤位長”三位一體共治共管格局。
“潮汐攤區”有效化解了流動攤販占道經營治理難度大、易反彈難題,“12319”熱線、“12345”問政平臺等涉及菜攤菜販占道經營等民生問題類投訴舉報量下降80%以上,得到群眾一致好評。
“潮汐攤區”設立以來,免費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攤位2000余個,據不完全統計,農產品銷售收入已突破1000萬元。在解決賣菜難的同時,也解決了小區居民買菜難題,讓城市有煙火氣息。
2023年6月1日,國家司法部法治督察局局長王進義在“法治觀測點”調研時,稱贊“潮汐攤區”接地氣、有特色、有創新,并提出進一步在重慶范圍推廣的建議。2023年11月14日,中央主題教育第八巡回指導組副組長黃寧生調研南川區城市管理工作時提出,“潮汐攤區”非常切合當前實際,解決了群眾賣菜難和城市居民買菜難雙向矛盾,群眾高興、居民滿意,具有全國推廣價值。2023年12月18日,“潮汐攤區”做法入選重慶市第二批主題教育有效做法和典型案例匯編。2023年12月29日,“潮汐攤區”做法實施單位重慶市南川區城市管理局在重慶市主題教育落實“四下基層”交流座談暨整改整治工作推進會上書面發言。2024年2—7月,中央電視臺CCTV-7國防軍事頻道、CCTV-12社會與法頻道、CCTV-13新聞頻道5次聚焦報道“潮汐攤區”做法,時長均在6分鐘以上,最長播出時長28分鐘;“潮汐攤區”做法先后被《新華每日電訊》《經濟參考報》《工人日報》等中央、市級媒體廣泛報道500余次,《重慶日報》頭版刊登2次;百度百科首次收納“潮汐攤區”詞條。

2024年1月,新華社以《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圈”出家門口的幸福》為題刊發“潮汐攤區”做法后,“潮汐攤區”相繼被《新華每日電訊》、《經濟參考報》、《工人日報》、光明網等200余家媒體廣泛報道;2024年4月2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共同關注》欄目以《光陰的故事" 家門口的“潮汐攤區”化解占道擺攤和城市管理矛盾》《探索為流動攤販“安家”" 擺攤不再你趕我躲》《山區小菜有市場" “潮汐攤區”圓夢想》《編后·城市管理有溫度" 市民生活熱度》3集連播+1條編后評論方式播出“潮汐攤區”做法后,《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央視網、《農民日報》、中國經濟網、重慶發布、《重慶日報》等100余家有較大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相繼轉載,引發網友廣泛關注、熱議。中國經濟網、《南方都市報》、華龍網、上游新聞等多家媒體撰寫評論員文章點評表揚“潮汐攤區”,全網累計瀏覽量超1億+人次,網友熱評1萬余條,好評率幾乎達到100%。
(責任編輯:趙立杰)